5月3日,五一小长假最后一天,第5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落下帷幕。最终的结果,中国队毫无意外地几乎包揽了所有冠军奖杯。不过,相对于乒乓球这项中国人绝对强势的运动,其冠名赞助商中国新兴汽车品牌观致汽车的争议可谓不小。现在是时候对这件事做个小结了。
乒乓球的群众基础
自从去年观致成为世乒赛冠名赞助商以来,就有一种声音认为世乒赛已成为“昨日黄花”,由于中国队的统治地位,比赛的关注度已经越来越低,因此观致冠名出力不讨好。
事实真的如此么?
根据央视CCTV5总监江和平给出的数据,世乒赛全天收视率最高达到3.48,大概每天有4000万至5000万人观看世乒赛。而根据禹唐体育公布的数据,在比赛转播期间,CCTV5世乒赛0.87的平均收视率远高于同期转播的NBA季后赛0.53的平均收视率,单场收视率则高出更多。
这些数据驳斥了“乒乓球无人关注”的观点,反映了乒乓球的群众基础相当深厚,也说明观致的冠名赞助的决策是明智的。
冠名效果: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然而百度搜索指数却给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表现,“观致”的搜索指数并未收到“世乒赛”的提振,反而稳中有降。
从上图可见,进入世乒赛赛程后,“世乒赛”的搜索指数逐日上升,5月3日最后一天达到峰值,而同期的“观致”及“观致汽车”的搜索指数却逐步下降。
而之所以在情理之中,是因为2014年全年中国乘用车销量约2000万辆,即每天平均有7万消费者关注汽车产品,即便算上众多汽车爱好者,将此数据放大十倍,依然与千万级别的世乒赛收视人群差了两个数量级。换言之,在数千万世乒赛收视观众中,有购车需要或关注汽车的人数占比非常低,这直接导致世乒赛期间,冠名商观致汽车的搜索指数未能同步提升。
冠名世乒赛只是一颗种子
既然如此,观致的冠名费打了水漂了?非也。
在当下的中国,汽车依然属于大宗消费品。来自朋友、亲人的建议和意见对绝对消费者的购车决策有着非常强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甚至于远超大众媒体。
“观致汽车怀”全民皆乒系列赛优胜者获奖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现状,观致选择在群众基础深厚的乒乓球运动上做文章,此次世乒赛的冠名,恰恰是将“观致汽车”作为一颗种子植入广大人民群众心中。未来,观致会通过其他营销活动,不断为这颗种子浇水、施肥,让这颗种子逐渐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发呀、开花、结果。那时,消费者在决策时会自然而然把观致放入选择列表,他们的朋友、或者亲人不再是质疑“观致是个啥?”而是“观致啊,我知道,就是那个啥,就是赞助过那个啥啥啥,挺不错的。”那么观致的目的就达到了。
“观致会越来越好”
作为一个全新品牌,观致的产品几乎得到国内外所有媒体的一致认可,也得到众多汽车爱好者的肯定,但自上市以来一直被渠道、品牌两方面因素掣肘,月销量一直不能达到市场的期待值。
对于未来如何走,观致显然知道不可能一蹴而就。观致副总孙晓东在观致之夜上对笔者坦言,在汽车市场如此成熟的当下,希望通过某一个措施就让一个新品牌树立起来,是不切实际的。孙晓东对笔者说,“观致会越来越好”。
事实也证明了观致正在“越来越好”。
在知名度层面,过去两年中观致的搜索指数已经从13年的平均1000-2000,14年的3000-5000,上升至15年上半年平均8000-10000,说明消费者对观致的关注度正稳步提升。
渠道层面目,观致的门店数从2014年一季度的30家增加至2015年一季度的77家,同比增长率为156%。作为对比,产品早观致一年半上市的新品牌DS目前门店数为76家。
而渠道与知名度的增加,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销量同比显著增加了。与门店数156%的增长率相比,观致的同期销量从890台增长到2488台,增加了179%。数据表明,渠道数的增加直接拉动了整体销量走高;而知名度的增加提升了单店销量。
相较于一线合资品牌动辄七八百家经销商、自主品牌四五百家门店,我们还是希望观致能再快一点。不过,同样相对于其他合资、自主品牌十数年乃至二三十年的市场耕耘,我们有理由给观致更多的时间,毕竟在汽车这样一个动辄以十年计的行业,中国尚未出现一个有能力与合资品牌一较高下的汽车品牌,而观致是截至目前最有希望的一个,中国人需要有更多耐心。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5/05/06081043104360334602256.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