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种车载连接系统进入市场,中国的车联网产业进入快速增长轨道。虽然车厂对中国消费者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了解有限,但却急于向市场推出带通信连接性的汽车(Connected Cars)。
中国车联网市场的启动始于通用汽车公司率先推出的OnStar服务,之后其它厂商相继推出了自己的车联网业务,包括丰田、雷克萨斯、日产、宝马及荣威。消费者对汽车具有通信连接性感兴趣,但对嵌入式连接系统却缺少支付意愿,这恰恰反映了中国消费者购车时并不看重车联网系统。
Strategy Analytics在2012年5月针对中国购车者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品牌、车辆类型和安全系统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购车决定因素。安全性被列为最重要的考虑因素,这可能是Strategy Analytics研究中最具积极效应的结论之一。
表一:中国消费购车决定要素排名
中国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性的浓厚兴趣是有道理的。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和增长最快的汽车市场,其高速公路高死亡率在全世界也是最高的。
目前,与汽车相关的最重要的政府举措聚焦在推动电动车的发展和限制汽车的购买和使用。但中国在全球汽车销量市场的领导地位以及本土车厂实施最新技术的强烈愿望都将不可避免地推动相关通信连接系统的采用,以解决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的三大核心问题——汽车尾气、道路拥堵和高速公路死亡率。
政府对交通管理、减少拥堵和降低尾气排放等方面有着强烈的意愿,尤其是在降低高速路死亡率上。然而,汽车行业在追求汽车通信连接性时却没有受到监管机构的监督,因政府尚未围绕上述目标针对汽车通信连接性提出一个明确愿景。
政府欢迎基于用量的保险(UBI -usage-based insurance)模式的推出,仅此一项,就有可能为采取更广泛的举措奠定基础。由美国联邦政府推广的UBI措施预计最终将有助于缓解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研究表明,UBI计划的参与者少开车,因此减少污染。
通过发布UBI保险标准,中国的监管机构已经向基于汽车通信技术开发措施以改变司机驾驶行为方面迈出第一步;而车内的UBI模块可以用于搜集交通探测数据,以提供交通信息服务,所以,UBI的部署将提升交通数据质量。
本土和国际交通信息公司正在迅速向市场推出交通信息系统,这将有助于开发更先进的交通管理策略。因为没有大数据解决方案,中国政府就只能简单的采取车辆限行方案。诸如TomTom、高德、世纪高通和INRIX等企业都正在构建基础交通信息,基于此可构建智能交通系统(ITS)。
表2:中国消费者对汽车安全系统的兴趣度
中国的交通状况是世界最糟糕的,在国际新闻播报中经常可以看到中国严重拥堵的报道。另外,每天有数百名中国公民死于高速公路上,市场对先进安全系统的需求是存在的。中国比世界其它任何地方都可以更快地挽救更多的生命。
Strategy Analytics的中国调研结果显示,中国购车者对安全系统的需求很高,对安全系统的支付意愿也很高。通过传感器和车载相机收集并在云平台分享数据,中国有可能在车联网汽车安全系统方面引领全球。在大多数情况下,车载安全系统是并不起眼,且不具有通信连接功能的单个产品,但对车道保持、盲点探测和防撞系统推广需要的攀升将推动具有通信连接性的安全系统的创新应用。
通过智能手机跟汽车连接的tethering方案和嵌入式解决方案将助力开发 更高级的安全系统。随着汽车销售和生产向中国转移,全球主要车厂的实验室也将他们的研发和设计工作转移到中国。业界领先的安全工程师很难再找到像中国这样 一个既具备严苛的测试环境又同时具有消费意愿和需求的客户群。中国有望成为世界领先的带通信连接性汽车和安全系统创新的试验场。
现今中国市场车厂的车联网战略很碎片化,主要聚焦在娱乐信息系统及部分安全和安防应用。但中国消费者跟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者一样并不接受基于月租费的车联网服务模式。
在 未来两年里,中国的消费者会聚焦通过智能手机跟汽车连接在车内使用对带宽有高要求的应用,而车厂(包括国际和本土车厂)将改进其针对交通信息、基于通信连 接的安全系统及车辆关系管理的解决方案。最终,中国司机将像欧美日韩的司机一样更广泛的受益于嵌入式连接解决方案和通信连接系统,这将有助于缓解交通拥堵 和尾气排放问题,同时开启降低高速公路死亡率这一漫长历程。
在中国境外率先开发的安全系统和技术所具有的能力和功能将被越来越多的汽车工程师推向新高。剩下的唯一问题是,政府是否会强制性的要求汽车具备相关的解决方案 ,如欧洲的eCall,巴西的Contran245 (用于汽车追踪和定位)以及美国的V2V 。目前,政府采取的不介入态度对促进迅速增长和创新相当有效,只要厂商不偏离主题,其取得的进展对减少尾气排放、缓解交通拥堵和降低交通死亡率有效果,其目前的发展路线将会得以维持。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3/10/09065852585260259826722.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