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国务院召开了一次关于大气污染防治的常务会议,这让国内城市限行限购汽车的预期进一步加大。会议提及“地方可据污染等级实施汽车限行”,这句话的潜台词是高速发展的汽车行业与城市空气脱不开干系。
事实上,汽车过快发展还将给城市带来另一种“病”——堵车。在此次会议前后,已经有石家庄、陕西和浙江省表示计划或考虑对汽车进行限行或限购。这激发了大家对中国未来城市交通愿景和汽车社会的猜想,它到底会是怎样?
这个问题至少包括四个方面:1、国内未来汽车将依靠什么能源驱动,这也是世界性的问题;2、未来汽车所有权会出现怎样的局面?3、国内公共交通系统改善空间有多大?4、未来国内汽车的主要类型或形态会是怎样?盖世汽车网通过收集资料与汽车界人士交流,进行了一次简单展望。
◆猜想一:绿色环保电动汽车成为市场主流车型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正在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的现实刺激各国政府大力倡导节能减排,新能源车概念开始大行其道,21世纪初期,电动车的发展在经历了长期的低谷之后再登舞台,成为镁光灯下的焦点。
2009年前后,这股电动车狂潮进入中国,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各家车企纷纷上马电动车项目。凭借政府的极力扶持,一夜之间,中国仿佛便成为世界电动汽车产业的主导者,并希望借此“弯道超车”。但现实却让自主车企大失所望,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汽车销量突破1900万辆,而当年电动汽车销量仅为12791辆,而且,伴随着市场的冷遇,各车企发展电动车的热情也在逐渐消退,多年来,受制于技术和成本等因素,仅有奇瑞、比亚迪、江淮等少数几家国内车企真正推出了电动汽车。
向好的一面是,虽然前段时间内电动汽车的市场化推广效果并不明显,部分车企也出现“怠工”的情况,但政府层面发展新能源车的决心却没有丝毫变化,2012年7月,国务院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各项产业政策的目标及产业发展路线逐步明确,对电动车的发展也提出了更加清晰的时间节点,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
猜想:电动车成为市场上的主流车型
科技部部长万钢在接受采访时曾指出,2010年底,国内电动车累计销量仅为2000辆,到2012年底,电动车的累计销量突破27800辆,而到2013年的3月底,这一数字就达到了39800。打破电动车市场化的坚冰虽然仍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但近期销量的显著增长已经表明,在政府的扶持和鼓励下,电动车产业已经走上了破冰之路。万钢认为,现在没谁能卡住我们发展电动汽车,只要新能源汽车鼓励政策持续下去,2015年实现50万辆这个目前看起来很艰巨的目标很可能会实现。
另外,长期困扰电动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近期在全球范围内着实火了一把的特斯拉的成功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特斯拉之所以可以名噪一时与其时尚的外形设计和精准的定位分不开,但更重要的是其在电池、电机、电控技术方面取得的突破。
据介绍,除了电机之外,特斯拉的锂电池、软件开发、变速器和轮胎等都采用全球供应商,其中,作为电动车的关键组成部分,特斯拉采用的是松下“18650”锂电池。特斯拉Model S的顶配车型上搭载了近7000块松下NCR 18650 3100mah电池,并设置有传感器,感知每块电池的工作状态和温度情况,以保证电池在大电流冲放电下的安全性。
特斯拉的成功虽只是个个例,但却也为国内车企提供了一个范本,我们的车企在生产过程中也可以扩大采购范围,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秀的供应商。我们的零部件企业可以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全球范围内的兼并,收购国外的先进技术,万向集团收购锂离子电池生产行业的巨头——美国A123公司就为国内电池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
基于传统汽车对能源的依赖、会对空气造成污染的情况很难从根本上得以解决这个现实,以及国家政策层面对发展电动车的引导和电动车核心技术的进步,我们大胆设想,未来国内市场上,传统汽车或将逐渐被舍弃,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未来车市的主流车型。
◆猜想二:未来国内汽车形态将更趋小型化
中国人口已经超过14亿,受地理因素的制约,其中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人口集中分布在占国土面积不到三分之一的中东部地区,而且这种东多西少的格局随着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化还在日趋加重。中东部地区人口分布过度稠密引发了众多的社会问题,而城市交通压力大增便是显著的一个。
为缓解交通压力,大中城市纷纷开始限制汽车,虽然这种行政手段已经被证明治标不治本,但继北上广和贵阳之后,石家庄市和浙江省也即将加入限行、限购之列。限制民众合法的汽车使用权显然并非明智之举,而汽车过多造成的交通拥堵和能源损耗与空气污染又实实在在的摆在眼前。
解决上述矛盾的办法仍在探索之中,改变当前国人的汽车消费习惯是一个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国人的消费习惯与美国相似,都热衷于大型汽车,但与美国的“地广人稀”不同的是,中国人口的分布现状本来就造成了中东部城市,特别是东部大城市早已“人满为患”,但多数人却又出于面子等问题选择了高能耗、高排放的大型汽车。
SUV车型在国内大行其道,而一款在国外已经畅销多时的车型如果没有加长在国内却少有人问津,这本身就不是一个健康的发展模式。城市居民日常出行驾驶一款大型汽车,即耗油又占地方,上下班高峰时段,当大部分人都开着大型车时只会徒增的交通压力。
猜想:国人汽车消费习惯发生改变促使汽车形态更趋小型化
中国的情况其实与日本和欧洲比较相似,人口众多适合居住的土地却相对有限,当车市与我们的消费者足够成熟的时候,我们的汽车消费也将如日本和欧洲一样更加偏好即节能又占地少的小型汽车。
目前,国内部分车企已经敏锐的察觉到了小型车在未来的发展潜力,开始押注汽车小型化。目前,包括通用、福特、PSA等国际汽车巨头已经在国内推出了小型SUV,综合看来,均取得了不俗的市场表现。而奔驰、宝马、奥迪、路虎等一线豪车品牌近期在国内发布的新车计划中,也将重点放在紧凑和小型化的SUV以及跨界的车型上。自主品牌方面,奇瑞、长城、广汽、一汽等也开始在小型化汽车方面下功夫。我们有理由相信,当适合小型车发展的土壤——人们扭转当前偏好大型车的消费习惯后,汽车小型化将成为未来市场的潮流,小型车将成为汽车的常规形态。
◆猜想三:汽车使用方式发生转变,汽车所有权在租赁公司
如上所提,中国过多的人口集中分布在中东部城市,造成这些城市的可使用面积不断减少,特别是在城市中心区域更是寸土寸金,可想而知,在这些地方,提供给车主的停车位必定少且贵,难停车也已经成为国内部分大中型城市共同面对的一个社会问题。
随着国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购车欲望在不断的增强,特别是经济发达的一二线城市,随着近年来车市的高速增长,汽车保有量之于城市承载力已经严重超标,但城市居民对汽车的刚性需求却始终旺盛。即使在部分城市限购汽车、用车成本高企的当下,中国车市依然以近2000万辆的年销量牢牢占据着全球第一大车市的地位。
中心城区的可使用面积是已定的,停车位等公共设施也早已满负荷运作,面对日益增加的汽车使用需求,汽车社会的发展模式就必须做出改变,我们认为,改变汽车的所有权形态或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
猜想,未来的汽车租赁业务将高度发达,依靠租赁网点合理调度
目前,国内的租车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已经有车的人还很少会选择租车出行,这与租车行业的不成熟有关,但同时也受制于人们的传统观念。
如同目前国内一些城市中的自行车租赁点,人们可以通过刷公交卡的方式租赁自行车一样,汽车租赁也能实现这种模式,这个时期,在人们的观念中,汽车已经不在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符号,其职能仅仅是充当一个出行工具。
设想一下,在未来某段时间,国内的汽车租赁业务将高度发达,在城市内形成高密度布局的完善租赁网点,人们日常出行可以在就近的地方租赁到适合自己的车辆,而在目的地附近的租赁网点可以寄存或归还车辆。使用者可以完全不用考虑停车等问题,只需要支付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并交付租金。
◆猜想四:未来的城市交通系统中公共交通将确立起主体地位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居民出行需求增速加快,城市机动车保有量也在高速增长,很简单的一个逻辑,驾车出行必须要有配套的公路系统来支撑,但目前看来,我国的公路网路情况并不十分乐观。近日,交通运输部、发展改革委在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的有关情况。交通运输部总规划师戴东昌认为, 我国国家公路目前存在覆盖不全面、主要通道能力不足、网络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与其他运输方式需要进一步加强衔接等问题。
在大中城市,由于人口众多,公路网路面临的压力更大,如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每逢上下班高峰时段,一些市区核心路段就会排起汽车长龙。根据国内某研究院公布的50城市上班耗时调查,北京平均需要52分钟,广州48分钟,上海47分钟,已经进入全球范围内上班平均耗时最长的城市之列。
城市小汽车超量上路带来的不仅是上班时间延长,其对能源的消耗以及污染排放也在日益扩大,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其实业内早有结论,众多专家一致认为,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将有效的缓解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
据了解,当前国内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仍比较滞后,全国大部分中心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不足30%,中小城市平均仅为10%,为改变这一局面,国家层面下发多部文件鼓励公共交通发展。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2012年10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发布,意味着公交优先的发展战略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
猜想: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公共交通将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确立主体地位
一边是汽车拥有量的快速增长,一边是城市交通拥堵范围的日益扩大,一边是急迫的上下班需要,一边又是不得已的时间消耗,而要改变这一局面,既能满足人们日常出行又能缓解交通压力的有效办法只能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在未来的交通系统中,公共交通或将成为主要形式,大中城市将建设起完备的公共交通网络,在轨道交通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完善城市公交车系统,在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规划中充分保障城市公共交通所需的停车场、调度中心、换乘枢纽等用地,为公交专建设专用道,设置公交优先通行信号系统等。另外,在公交车辆的形势上也可以有所创新,例如之前媒体报道的可在下部通行小客车的中空型特色巴士或将成为未来的一个潮流。
结语:当前的中国车市正在经历着严峻的考验,虽然在销售规模上我们已经是世界第一,但如何使我们的汽车社会健康合理的发展,需要消费者、汽车业以及各级政府部门共同承担起责任,协力解决我们面临的能源、环境、交通等问题,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汽车文明。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3/06/281202222226022846716.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