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底,吉利宣布在哥德堡设立欧洲研发中心,整合旗下沃尔沃汽车和吉利汽车的优势资源,全力打造新一代中级车模块化架构及相关部件,以满足沃尔沃汽车和吉利汽车未来的市场需求。此举被视为沃尔沃在技术上深度反哺吉利的开端,子母品牌联手合作研发将带来怎样的价值颇让人期待。
而吉利作为中国车企的领先者之一,其技术升级的路径为中国汽车工业升级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一路径未来前景如何,是否将帮助中国汽车大幅提升竞争力?盖世汽车网围绕此话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查(调查时间2月25日至3月3日),调查共设三个问题,下文将结合调查结果与专家访谈逐一阐述。
吉利与沃尔沃此次联合技术研发的前景在业内人士看来是比较乐观的。从我们调查1的结果来看,多达66%的参与者选择了"看好"这一选项。而选择不看好的比例占两成。另有约14%的人士认为这一问题不好判断,选择了"不好说"。
同一集团下不同品牌间的联合开发已成为国际惯例,模块化设计可以实现在同一个架构上开发出多个不同产品平台,在确保品质的前提下,可以实现开发、测试、采购、成本控制等多方面的协同效应和规模化优势,为两个品牌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
在此次吉利与沃尔沃合作中,沃尔沃汽车处于技术主导地位,而沃尔沃自身具备足够的可拓展式平台开发经验,这为双方合作的成功提供了技术基础。而对于吉利而言,提升自身的技术与质量,以达到走向世界的目标,这是该企业坚定的发展战略。与沃尔沃的技术研发合作是其不会放弃的机会。这不仅可以共享合作研发的成果,同时也可以为吉利公司培养许多高质量的技术研发人才,为其后期长远发展储备力量。此外,这两者的联合研发不同于车企之间的合作模式,它们属于母子公司,集团内部两个品牌的合作,可以将其核心技术保留在集团内部,从而避免在与其他车企合作时或多或少都会需要作出的妥协。
不过,也有部分人士表达出了自己对吉利与沃尔沃合作研发前景的担忧。这部分参与者认为吉利利用沃尔沃来在技术上反哺自己在短期内不能有太高期望,因为技术的获得或提升并非朝夕之事,与收购来的公司联合研发看起来是条捷径,但沃尔沃占主导地位的研发模式能否真的结出有利于双方的成果未尝可知。而沃尔沃目前也没有完全走出市场与财务表现的低迷,吉利的规模也善小,联合研发所需的巨额资金也是考验两者的难题。
吉利与沃尔沃的联合技术研发已拉开大幕,它的意义并非局限于这两家企业,更多的是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技术升级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这在我们的调查2中也得到了印证。在关于吉利沃尔沃联合研发为中国汽车业带来的价值的问题中,约41%的参与者选择了"提供了新的思路";其次有36%的人士认为两者合作的价值在于直接将自主车企的技术水平提升至新层次。同时,亦有18%的人士这一案例仅为公司内部举措,对行业无多少价值。另有约5%的人士选择了不好说。
中国汽车技术的来源通常被划分为三类:自主研发、合资合作和收购吸收。目前中国汽车市场基本被外资掌控,本土企业在合资的道路上并未学到关键技术,本土汽车工业的技术基础依然薄弱,汽车技术的来源主要依赖自主开发。随着一些本土车企的壮大,他们资金雄厚,便开始海外收购的探索。在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前,有上汽收购双龙、罗孚,南汽收购名爵等案例。但不同于破产的罗孚名爵,沃尔沃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有着领先技术与品牌影响力的车企,它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而吉利是决策与管理机制更加市场化的民营企业。吉利与沃尔沃联合研发的模式在之前的收购案例中都未曾出现。这才是他们给行业带来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基于沃尔沃的技术实力、吉利在收购过程中明确的战略目标及较强的学习能力,吉利与沃尔沃本身的合作本身可以直接提升中国汽车技术水平至一个新层次。吉利联合沃尔沃开发的中级车全新的模块化架构和平台以供两个品牌各自的研发中心进行整车研发装配,这将为中国企业在汽车技术模块化研发方面积累宝贵的经验。另外,有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吉利与沃尔沃的联合研发只是单纯的公司内部举措,其对于整个中国汽车业而言没有实质性的价值。
吉利与沃尔沃合作建设海外技术研发中心体现出吉利汽车对提升技术的期望,然而技术仅仅是构建自主车企竞争优势的一部分。在未来的3-5年内,对于自主车企而言,到底哪些竞争力才是构建起优势的重要因素呢?
调查3的结果显示,业内主流观点认为"技术与质量"的提升将是未来3-5年内自主车企构建竞争优势的最重要因素。有近半参与者(45%)选择了这一选项。技术与质量不仅仅是一个短期的指标,自主车企之所以长期羸弱正是因为技术储备的不足以及质量水品难以提升。车企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核心技术与质量的竞争,过去二十余年间中国汽车产业所采取的"市场换技术"的思路虽然并不成功,但其从侧面表明了核心技术在汽车产业中的重要性。
另外,"服务与营销"以及"管理能力"也分别获得了18%和16%的选项支持。经历了2011、2012年中国车市连续两年的"微增长",越来越多的国内车企开始认识到服务质量的重要性,甚至售后服务已经被推崇为车企未来的主要竞争力。营销能力是车企未来竞争中的另一大致胜利器,业内专家指出,全方位多角度的拓展汽车营销是汽车行业蓬勃发展的标志,自主车企的发力需要积极的营销计划备战。而管理能力的提高是企业盈利的不二秘诀,产品、渠道、供应商以及成本控制等方面的高效管理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一个稳定、成熟的管理团队是车企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石,如何提升管理能力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多数自主车企面临的共同课题。
另有10%的人士选择了包含上述四项在内的"综合能力"。这部分人士认为构建竞争优势应是综合实力的体现,技术、质量、服务营销及管理能力都不能不限明显短板。而新能源曾被部分自主车企标榜为实现"弯道超车"的有效途径,但电池技术与安全隐患的桎梏如何打破已经成为世界级难题,未来3-5年内,自主车企在新能源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以此构建竞争优势显然并非易事,因此,在我们的调查中"新能源"选项只获得了5%的支持。而剩余6%的参与者则选择了"其他"。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3/03/07092614261460184017906.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