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乘用车市场:自主品牌10月销量增长近两成 市场份额提升近4个百分点
根据盖世汽车网整理的数据,今年10月,我国主要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集团(23家企业和4款合资自主品牌车型)乘用车(不含微客,下同)销量实现38.40万辆,同比增长近两成(18.7%),增速远高于国产外资品牌(微降0.6%);其在国产乘用车市场的份额为34.7%,较去年同期上升3.9个百分点。而从前10月来看,自主品牌销量仅增4.3%至326.50万辆,市场份额为30.5%。(由于市场整体销量中包含少量出口和进口销量,因此市场份额均为近似值)
下面分别对今年10月和1-10月自主品牌前十企业进行分析。
一、10月
前五:吉利、长城均超奇瑞,分别排名第一、第二
今年10月,自主品牌企业中,前五企业依次是吉利、长城、奇瑞、比亚迪和一汽集团。与去年同期相比,奇瑞被吉利和长城超过,排名由第一降至第三位。
自主品牌前五企业中,今年10月,吉利、长城和比亚迪销量均实现快速增长,而奇瑞和一汽集团销量同比大幅下滑。吉利汽车今年10月销量同比增长21.9%至4.88万辆,其不仅在自主品牌企业中排名第一,同时在整个乘用车市场中也进入前五位(第五)。旗下车型中,帝豪EC7仍然表现最好,销量同比猛增114.2%至1.65万辆;上市的首款SUV——GX7,市场表现也出色,今年10月销量实现5471辆。
长城汽车10月销量同比增长43.1%至4.66万辆,略低于吉利,排名第二。其销量快速增长主要依靠于其SUV的增长,其SUV销量同比猛增126.9%至2.97万辆。其旗下SUV车型中,今年10月,哈弗H6、哈弗H5和哈弗M4在SUV市场中均进入前十,其中,哈弗H6销量高达1.51万辆,排名第二。
比亚迪销量4.06万辆,也有26.1%的同比增长。其今年8月上市的速锐,10月销量已实现8565辆。
奇瑞由于做“减法”原因,销量继续同比大幅下滑,同比下滑19.4%至4.32万辆。一汽集团受夏利销量大幅下滑的拖累,其整体销量也同比下滑12.5%至2.61万辆。
第六至第十:东风集团、上汽集团和力帆汽车销量均增五成
今年10月,自主品牌企业排名第六至第十的企业依次是长安集团、东风集团、江淮汽车、上汽集团和力帆汽车。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汽集团和力帆汽车均进入前十,而海马汽车和华晨汽车均跌出前十。
这五家企业今年10月销量均同比快速增长。其中,东风集团、上汽集团和力帆汽车销量均同比增长五成,长安集团销量增长三分之一(33.4%),江淮汽车也有13.6%的增长。
二、1-10月
吉利销量超过长城 排名第二
今年1-10月,自主品牌前十企业依次是奇瑞汽车、吉利汽车、长城汽车、比亚迪、一汽集团、长安集团、东风集团、江淮汽车、上汽集团和华晨汽车。与今年前三季度相比,排名的主要变化有:吉利汽车超过长城汽车,排名由第三升至第二;长安集团超过东风集团,排名上升一位,至第六。
从销量来看,前十企业中,榜首的奇瑞销量43.52万辆;吉利汽车和长城汽车销量分别为38.25万辆和38.16万辆,比亚迪销量实现34.44万辆。其他企业销量均在三十万辆以下。
从销量增长情况来看,今年前三季长安集团销量仍出现下滑,而今年1-10月其销量已实现增长,同比略增2.7%。
前十企业中,增长最快的是东风集团和长城汽车,其销量分别增长43.7%和35.3%。一汽集团则降幅最高,今年1-10月销量同比下滑25.3%。
注:
1. 本文/图/表中的乘用车均指狭义乘用车,即轿车、SUV、MPV销量之和。
2. 计入本文中的"自主品牌"车销量指所有使用非外资品牌车标的车型销量之和。吉利的销量不包括沃尔沃品牌在华销量。
3.“东风集团”的销量是指东风乘用车、东风柳州和郑州日产的东风品牌销量之和。“一汽集团”的销量指一汽轿车的自主品牌和吉林汽车、天津一汽、一汽华利的销量之和。“长安集团”的销量指长安、哈飞、昌河品牌销量之和。“海马”销量为一汽海马和海马轿车销量之和。“广汽集团”销量为长丰、吉奥品牌和广汽传祺销量之和。“北汽集团”销量为北京汽车制造厂和福田汽车的销量之和。“上汽集团”指上海汽车的荣威和名爵品牌销量之和。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2/11/1303045145160130420148.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