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自主品牌销量快速增长 近几年内首次增幅远超外资
根据盖世汽车网整理的数据,今年9月,我国国产乘用车(不包括微客,下同)销量113.05万辆,同比微增0.5%。其中,受日系车销量暴跌的拖累,国产外资乘用车销量同比出现5.2%的下滑。而自主品牌今年9月销量37.33万辆,同比实现14.5%的快速增长,近几年内首次增幅远高于外资品牌。而1-9月,自主品牌销量同比仅增2.6%至288.09万辆,增幅仍低于国产外资品牌(10.2%)。
9月:长城销量高增76.9%至4.68万辆首次排名榜首
今年9月,长城汽车销量4.68万辆,高于其他企业,在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中首次销量排名榜首。奇瑞、吉利和比亚迪销量紧接其后,销量也均在4万辆以上,分别为4.49万辆、4.46万辆和4.01万辆。一汽集团以2.46万辆的销量排名第五。
与去年同期相比,前五企业的排名变化是:长城由第五位跃至榜首;奇瑞排名下降一位,至第二;比亚迪被长城和吉利超过,排名由第二降至第四;一汽集团排名由第四降至第五。
长城汽车今年9月市场销量表现最为突出,其销量不仅登顶自主品牌,同时也呈现同比高增态势。与去年同期相比,长城汽车今年9月销量实现76.9%的高增长,其销量增速的贡献主要是来自于其SUV的哈弗H6和M4。哈弗H6凭借在10万元SUV市场的强劲竞争力,今年9月实现1.51万辆的销量成绩,在整个SUV市场中排名榜首;哈弗M4销量也有7329辆,在整个SUV市场排名第九位。
吉利汽车今年9月也实现近三成的增长,其主要是得益于新车的销量以及帝豪EC7的高增长。今年9月,帝豪EC7销量1.59万辆,较去年同期的7375辆增长115.4%。
比亚迪去年同期销量(3.80万辆)虽然高于吉利(3.45万辆),而今年9月其销量仅增5.5%至4.01万辆,被吉利的4.46万辆超过。
奇瑞和一汽集团销量却均大幅下滑。奇瑞仍处于“做减法”当中,今年9月销量仍出现22.8%的大幅下滑。一汽集团销量大幅下滑26.0%,旗下除新车外其他车型销量均出现下滑。
排名第六至第十的车型依次是长安集团、东风集团、江淮汽车、上汽集团和华晨汽车。其中,除华晨汽车销量出现2.3%的小幅下滑以外,其他企业销量均实现两位数的快速增长。
除了主要的自主品牌企业以外,目前已上市的四大合资自主品牌中,上汽通用五菱宝骏市场表现最好,今年9月销量6158辆,仍远高于其他合资自主品牌。
东风日产启辰今年9月又上市新车R50,与D50销量合计3060辆。广汽本田理念销量则仅实现1118辆,较去年同期的2933辆下滑61.9%。东风本田思铭销量999辆。
1-9月:东风集团销量增长最快 一汽集团降幅最高
今年1-9月,自主品牌前十企业依次是奇瑞汽车、长城汽车、吉利汽车、比亚迪、一汽集团、东风集团、长安集团、江淮汽车、上汽集团和华晨汽车。其中,榜首的奇瑞汽车39.20万辆,接近40万辆;长城和吉利销量分别为33.50万辆和33.37万辆;比亚迪销量为30.39万辆。
从销量增长情况来看,今年1-9月,长城、吉利、东风集团、上汽集团和华晨汽车销量均增长。其中,东风集团销量增长最快,销量同比增长42.9%至16.50万辆,排名跃进前十,至第六位;销量增长第二快的是长城汽车,销量增长34.3%至33.50万辆,超过吉利、比亚迪和一汽集团,排名上升三位,仅次于奇瑞。
奇瑞、比亚迪、一汽集团、长安集团和江淮汽车销量均出现下滑。其中,一汽集团销量同比下滑26.5%至22.48万辆,降幅最高,其次是江淮汽车,销量下滑21.1%至13.71万辆。
注:
1. 本文/图/表中的乘用车均指狭义乘用车,即轿车、SUV、MPV销量之和。
2. 计入本文中的"自主品牌"车销量指所有使用非外资品牌车标的车型销量之和。吉利的销量不包括沃尔沃品牌在华销量。
3.“东风集团”的销量是指东风乘用车、东风柳州和郑州日产的东风品牌销量之和。“一汽集团”的销量指一汽轿车的自主品牌和吉林汽车、天津一汽、一汽华利的销量之和。“长安集团”的销量指长安、哈飞、昌河品牌销量之和。“海马”销量为一汽海马和海马轿车销量之和。“广汽集团”销量为长丰、吉奥品牌和广汽传祺销量之和。“北汽集团”销量为北京汽车制造厂和福田汽车的销量之和。“上汽集团”指上海汽车的荣威和名爵品牌销量之和。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2/10/17091835183560116374294.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