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二十多年间,包括上汽、东风、一汽、长安以及广汽在内的几大国有汽车集团纷纷与全球几大汽车巨头进行了合资,并借助合资公司的成长在利润的获取、人才的培养、技术和管理理念的输入上获益良多。
相比之下,以奇瑞、比亚迪、吉利等领衔,在近十年才逐渐发展起来的独立自主品牌,却生不逢时地错过了前一轮的合资大潮。随着合资公司茁壮成长,以及国有汽车集团投入到发展自主业务的浪潮中来,独立自主品牌面对的市场变得更为多元化和竞争的白热化。
好在,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必定会打开一扇窗,以给致力于自我成长并试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独立自主品牌一个赶超的机会。凭借过去几年对中低端市场的蚕食和占有,无论是奇瑞、比亚迪、吉利,还是长城和江淮等一众品牌,在中低端市场开始逐渐站稳脚跟,并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拥有了自主研发和开拓海外市场的能力。如今,几大独立自主品牌凭借各自所持有的优势,均已经将触角伸向了海外(出口、海外设厂、并购等),而一些欲谋求中国市场的世界老牌豪华品牌也积极寻求与之或合作,或合资。
独立自主品牌有望在国内掀起又一轮的合资潮?
乐观人士预见,独立自主品牌有可能借助与世界老牌豪华品牌互通有无的合作,以最短的时间及最少的资金投入突破和解决当前遭遇的技术、管理以及品牌等几大障碍,并且将会掀起又一轮颇具特色的独立自主品牌与世界豪华品牌的合资合作潮。
2010年7月30日,比亚迪与戴姆勒的合资公司深圳比亚迪戴姆勒新技术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人民币6亿元,双方各占一半股权。计划于2013年正式推出首款电动车。这被誉为中国汽车企业第一次凭借自己在核心技术上的优势,获得了与跨国汽车巨头平等合作的机会的合资,打开了独立自主品牌一个全新的发展窗口。
而就在上周五(3月9日),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在上海签署技术合作协议,即双方就沃尔沃汽车公司向吉利控股集团旗下公司转让技术已达成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就沃尔沃汽车将向吉利汽车转让技术,同时,双方还宣布,正在积极推进,联合开发小排量、高性能、绿色环保系列发动机,环保型的小型车平台,及电动车、油电混合车及插入式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总成系统技术。
作为独立自主品牌阵营的标杆企业,奇瑞亦未甘居人后。据最新的报道显示,传了两年多的奇瑞与捷豹路虎合资项目日前已上报发改委审批,总投资规模达到175亿元左右,包括整车厂投资和发动机厂投资。乐观人士认为,捷豹路虎是享誉全球的豪华品牌,合资一旦成形,有助于奇瑞系统全面地向对方在研发、管理以及人才培养等多维度展开学习。当然,最直接的还是对奇瑞在财务收入和品牌提升上的积极带动。
对于处在发展瓶颈阶段的自主品牌而言,联姻世界豪华品牌甚至将其收至麾下是冲破品牌天花板、获取现成技术和吸收先进管理理念的有效捷径,这也可很容易解释青年汽车义无反顾地收购萨博之举,因为仅凭一己之力已很难在短期内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围。
不过,对于独立自主品牌与豪华品牌看似的宏篇叙事,也有不少人士无法乐见其成。
在乘联会副秘书长崔东树看来,时下自主品牌企业与豪华品牌有积极互动的几大案例并不存在明显共性。如比亚迪和奔驰只是单纯性的技术合作,吉利对沃尔沃则是全资收购,奇瑞和路虎虽是合资但最终能否获批依然存疑。“这主要取决于国际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和隐藏其中的政治风险。” 崔东树说。他认为现在对自主品牌和豪华品牌的合资合作前景还不应过于乐观,吉利和沃尔沃只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个案。
随着“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的言论在欧美国家被不断宣扬,各国保守和激进分子似乎均将指责中国当成其竞选的主要筹码,包括防范和抵制中国企业的技术剽窃、贸易反制等等,使得国内企业在跨国业务中多了些不稳定因素。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就文章所述的独立自主品牌联手世界老牌豪华品牌,有消息人士透露包括捷豹路虎这样的小众品牌是在寻求合资多处碰壁之后才选择了奇瑞,中印两国事实上存在的并不十分友好的国际关系也给这样的合作蒙上一层阴影。至于比亚迪和奔驰,不排除这仅是奔驰对中国电动车市场的试探性举措,一旦市场成熟,比亚迪很可能会被抛弃。
对此,独立汽车分析师钟师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据他透露,聘请国外一些汽车巨头的退休工程师和技术专家来帮助自身在技术、管理方面的提升是自主品牌主要的手段,与豪华品品牌合资很难换来技术,“关键是豪华品牌的技术和本土自主品牌在嫁接上就存在问题,双方的开发理念也不会一致。”同时它还强调一点,捷豹路虎这样的大排量的奢侈品牌的国产很难得到政府支持,与奇瑞的合资没有戏。
看来,独立自主品牌携手豪华品牌,市场前景依旧存在诸多变数。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2/03/151048344834493914449.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