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对外资进入汽车整车制造产业政策由“鼓励”变为“允许”,有媒体认为这是“国家对汽车合资政策的重大调整”。仅从字面理解,似乎二者有原则性差别,但结合中国实际看,其实并没有本质不同。
我们知道,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跨国公司虽然也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后一个汽车大市场”,但那时还是潜在的而不是现实的大市场。中国企业哭着喊着要与人家合资,人家就是不肯下嫁。神龙公司是当年国家唯一批准按照“经济规模”建设的汽车合资公司,计划投资130多亿元,形成30万辆整车生产能力,要是现在,跨国公司还不挤破头往里钻?可那时候,东风,也就是二汽,走遍全球也难找到合适的合资伙伴,不是免谈,就是要价太高,最后选中与雪铁龙合资,多年来一直疙疙瘩瘩,很不顺畅。即使像大众这样“先知先觉”,与上汽合资,双方政府总理出席签约仪式,注册资本也仅有1.6亿元人民币,规模只是3万辆。那时候叫“备席容易请客难”,所以很需要“鼓励”。
现在的形势则大不相同,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现实市场,也是全球增速最快的汽车市场,按照跨国公司普遍看法,未来还有2倍甚至3倍的增长空间,失去了中国市场就是失掉了世界,因而跨国公司是“哭着喊着”要进来,关键在于中国政府是否“允许”。因此现在不需“鼓励”,只要“允许”,就会挤破头地往里钻了。
所以在实际效果上,无论是过去的“鼓励”还是现在的“允许”,并没有本质差别。现在的中国汽车业,既如同中国官方的说法,产能过剩,更有官方不愿意承认的问题:开放过度,给中国本土自主品牌企业留下的生存空间太小。
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建立汽车合资企业最多的国家,也是唯一一个本土自主品牌车被挤兑得几无立身之地的“汽车大国”,中国再不能浑浑噩噩,以造别人品牌车子为荣,到了对外资进入整车制造领域说“不”的时候了,只有对外资投资设置一点限制条件,保护本土民族自主品牌发展,才能由所谓的“汽车大国”转变为汽车强国。
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在全球排名第二,但是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汽车业却被外资主导,这不仅无法向子孙后代交代,就是当代人也脸上无光。在中国本土发展自己的汽车品牌,是中国人的民族自尊之所在,也是中国的主权、国家的利益所在,我们用不着去看别人的脸色,不能为别人的花言巧语所动。看看美国人,无论是总统布什、奥巴马,还是驻华大使骆家辉,在任何场合都直言不讳要保护美国人民的利益、保护美国的国家利益。这些年发生的美中贸易纠纷,哪一件美国人有过妥协与让步?为什么中国人就不能理直气壮地保护自己的民族尊严与国家利益呢?
除整车制造政策的变化外,大家还关心政策“鼓励”外资投资的重点转向了零部件和新能源,这是否意味中国零部件和新能源有机会做强了?实际上,中国汽车零部件已经病入膏肓,现状比整车还要凄惨,离全军覆没不远。从总量上讲,中国本土零部件企业占不到1/3,而且处于价值链最低端,稍微高端的一些零部件,所谓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不是外商独资就是合资,可以说我们基本没有核心技术,也只能鼓励外资投资。至于新能源,据称是主管部门对合资公司扩大规模设置的所谓障碍之一,其实这是白费苦心,因为什么是新能源,还没有一个定见,自己说是就是,像中国一下能冒出1000多个新能源企业,外国公司报一个新能源项目又有何难哉?像捷达就是一个例子,只要在老产品上简单装一个什么东西,就变成了新能源车兼自主品牌“开利”,让新工厂火速通过验收。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2/01/190812181218260.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