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科技平权:汽车生态整合进入2.0时代
  • 2025第六届软件定义汽车论坛暨AUTOSAR中国日
  • 2025第五届中国汽车人机交互与体验设计创新大会
  • 2025第三届具身智能产业发展论坛
  • 2025第五届汽车计算大会
  • 2025第三届AI定义汽车论坛
  • 走进上汽提质增效&创新驱动论坛暨
  • 2025第三届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出海高峰论坛
  • 第八届上海-斯图加特汽车及动力系统国际研讨会
  • 2025第四届中国车联网安全大会
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评论 > 正文

《汽车社会》连载一:“油荒预演”的启示

盖世汽车网 南辰 2011-11-03 09:00:02
核心提示:《汽车社会》是新华社资深、主任编辑南辰先生于2007年出版的一部集中研究报道中国有望即将迎来的汽车社会专著。该书亦是今年上半年南辰先生授予盖世汽车网独家刊载的《汽车家庭》姊妹之作。现由南辰先生授权,盖世汽车网将对该书进行连载刊发,敬请关注!

(本文节选《汽车社会》中的第一章《石油,卡住了汽车社会的脖子》中的第一节《“油荒预演”的启示》)

前言

汽车社会(AutoSociety)是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是随着轿车大规模进入家庭后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国际上通常认为,一个地区进入汽车社会的重要标志是每百户居民拥有汽车数量达到二十辆左右。目前我国已有北京、深圳、东莞、广州等发达城市达到或接近这一标准。据估计,到2010年,中国将有100个以上的城市进入狭义的汽车社会。

其实汽车社会还有更广阔的含义。广义的汽车社会是指随着时代的发展,汽车在中国已经不像十几年前那样仅仅是人们的代步工具,人们认识汽车也不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的产业视角。随着轿车大步伐驶入寻常百姓家,汽车社会有了自己的“社会分子基础”,其主体也已经由过去的公车转变为现在的私车,汽车的触角和“影响力”已经辐射到文化、法律、道德、环境、交通、家庭、阶层等各个社会领域。

特别是中央号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启发人们用全新的和谐视角观察中国的汽车社会。人们不难发现,我国汽车社会目前面临着能源、土地资源紧缺,法律、法规、制度建设滞后等一系列尖锐的经济、社会矛盾。如何在能源、土地紧缺,人口数量世界第一、环境承受能力脆弱的中国建设一个和谐的汽车社会,成为亟待破解的新课题。

科学的发展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不同学科的相互碰撞、相互启迪、相互渗透,这也是近几年“边缘科学”方兴未艾的内因。研究汽车社会,就是要综合从产业看汽车的经济学视角,与从社会看汽车的社会学视角,以及法律视角、消费视角、能源视角、土地视角、环境视角、政策视角等等。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既有针对性的现实意义,又有前瞻性的指导意义。

为此,本书收集了2003年1月至2007年3月期间,新华社服务新闻专线开设的汽车评论专栏“南辰观察”中的100多篇稿件,从不同的角度综合透视中国汽车社会发展的隐疾,捕捉中国汽车社会发展的趋势,为我国汽车社会的第二次重大转型建言献策。

第一章:石油,卡住了汽车社会的脖子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汽车产量5年翻了一番多,由2001年的世界第七大汽车生产国跃升为世界第三大生产国,并被公认为未来发展潜力最大的汽车市场。数据显示,中国汽车保有量近十年以12%的年均速度增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荣惠康认为,本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中国汽车保有量将赶上或超过美国(2004年美国汽车保有量为2.4亿辆)。

然而,对中国汽车保有量惊人的增长趋势和速度,很难以单纯的经济建设成就眼光进行解读。例如,中国科学院发布的《2007科学发展报告》中的《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一文介绍,由于我国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和国内石油资源与生产能力的限制,保障石油供应已经成为我国能源安全的关键问题。

打个形象的比喻,石油,卡住了汽车社会的脖子。

国际上通常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石油净进口量与石油表观消费量之比,称为石油对外依存度。据商务部市场运行司监测,2006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47.0%,较2005年提高4.1个百分点。专家指出,至多一两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超过50%。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同时也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5年,我国石油消费量3亿吨,国内产量1.81亿吨,进口量已占约40%。预计2020年消费量最少将达到4.5亿吨,2050年将达到8亿吨,进口比例将增加到70%-80%。保障能源安全成为迫在眉睫的命题。而我国的现状是,交通运输占石油消耗的比重很大,随着交通的快速发展,其油耗增长已经成为全国石油消耗增长的主要因素。因此,大力发展节油交通应成为交通发展的重要原则。

《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一文介绍,交通节油包括发展新型节油车辆,电气化交通与氢能交通三个方面,交通节油应是发展我国未来综合交通体系的重大原则。汽车油耗在交通油耗中占有很大比例,为有效减少油耗,汽车动力系统须向节能化、能源多元化、动力电气化与排放清洁化方向发展,发展节能、代用燃料与电动车辆。我国有关工作已经起步,还应继续积极进行研发与示范,形成自主品牌,开拓市场,逐步建立相关产业体系。应该强调的是,由于新型节油车辆只有大规模产业化后,才能显现显著的节油效果,因此必须进行长期持续努力。要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有效减缓汽车数量的增速和降低单位车辆平均年耗油量。

第一节:“油荒预演”的启示

社会背景素描:

2005年夏天,珠三角地区暴发“油荒”。在广州市内,加油站“汽油未到”的告示下面几百米汽车长龙苦候的景象随处可见,油站周边交通拥堵不堪。从当年8月份开始,珠三角加油站就零星出现“无油”“油未到”的告示,随后一些勉强保持供应的油站也挂起“无油”告示。由于加油难,广州市许多单位公务车和私家车停驶,广州街道和公共停车场出现少见的清静。当时,广州、深圳等地政府被迫出面协调石油企业,要求增加汽油供应,保障市场供应。广州市政府只能采取公交优先政策,确保公交车和出租车燃料供应。然而,石油公司的实际执行方式是:公交车、出租车与普通车辆同等排队,特权只是可以不限量一次加满。有的出租车每天加油要耗时6小时。

“油荒风波”之后,据新华社报道,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李荣融曾经透露,成品油走私出境是造成前段时间广东“缺油”现象的主要原因。李荣融说,中国每天走私的成品油大约有1200吨。以前是流入内地,而2005年香港油价是内地的2.5到3倍,每天又有同样的多的油流出内地。李荣融同时指出,旺季消费剧增、台风阻碍运输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广东“油荒”。

南辰观察闪回:

“油荒预演”给汽车社会敲警钟

2005年夏天,珠三角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缺油”现象。广州、东莞、佛山、中山、肇庆等城市相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成品油供应紧张局面。据中石化广东分公司介绍,那时,广东各种汽油与柴油全线告急,尤其是汽油,全省绝大部分社会油站汽油脱销,部分社会油站柴油脱销。

无独有偶,2005年7月下旬,来自北京市发改委的消息透露,北京的成品油库存量已经逼近10.8万吨的警戒线。当时有关人士认为,北京成品油短缺的局面在短时间内得不到缓解。

分析国内一些城市2005年夏遭遇“油荒”的原因,短期因素有进入燃油消费旺季、台风阻碍运输、从7月1日起使用欧Ⅲ标准的清洁汽油等;长期因素则是国际油价持续走高,对国内燃油供应体系带来严重冲击。虽然可以预计,随着各地有关部门紧急从运输、调配等各个环节增加供应量,一些城市的“油荒”不会长期持续,但是认为,国内部分城市出现的这次“油荒预演”,还是给我国汽车社会敲响了能源警钟。

2004年,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的对外依赖度超过40%。同年,中国汽车产销双双超过了500万辆。专家预计,我国汽车产销量和对原油进口的依赖程度也将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建设节约型汽车社会已经成为政府部门迫在眉睫的任务。

值得担忧问题是,我国建设节约型汽车社会的过程中依然面临很多阻力。例如,2006年之前,包括北京、上海在内的80多个城市仍在对小排量汽车的使用和运营进行限制,这种歧视性土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央关于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型消费品精神的落实。另外,国家产业政策明文鼓励发展的清洁柴油轿车也在一些地方受到限制。同时,高油耗的SUV、大排量豪华轿车扎堆儿上市,却造成了国内上市新车整体排量趋大的不良消费环境。

对节约型汽车社会应对私家车采取适度发展的问题,也存在着很大的认识误区。其中的一种观点就是对私家车的高速增长听之任之,持一种自然主义的态度。理由是相对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人均轿车拥有率,我们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但实际上,研究任何问题都不能离开国情。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有限的土地资源、短缺的石油资源都注定我们的汽车社会不能走美国式的“豪放”之路。

在2005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长安汽车(集团)公司董事长尹家绪提到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撰写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该报告指出,21世纪前50年,中国经济现代化面临10大挑战,其中第二个挑战,就是“资源和能源的持续供应”。该报告还提到,如果中国的人均汽车拥有量追上美国,中国的道路上就会奔跑着6亿多辆汽车。认为,果真如此,“油荒”将成为灾难性的现实。6亿多辆汽车的尾气排放将给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道路与农作物争土地的结局也将造成粮食短缺等诸多问题。

发展节约型汽车社会,还需要国家和汽车厂家对节能、环保的高科技轿车加大投入。例如,在2005年长春车展上,丰田混合动力轿车普锐斯年内将在长春国产的消息得到证实。一汽集团总经理竺延风对新华社表示,生产这种节能、环保的高科技轿车是一汽集团落实中央建设节约型社会精神的一个重要举措。

国内汽车消费者耳熟能详的一个词汇就是“高油价时代”。加油站不断更新的价牌形象地给它做了注脚。但是,油价不断上升仅仅是石油资源稀缺性的表现形式之一。当消费者口袋里揣着钱却在加油站加不到油的时候,节约对我国汽车社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才能完全显现出来。

汽车节能急需狠抓执行

2006年中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传出信息,2006年上半年我国能源消耗增长速度高于同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人士接受新华社采访时也介绍,国内石油消费量呈现大幅上升趋势,上半年原油、成品油进口增长都在16%左右。认为,这些信号充分证明汽车节能工作任重道远。建设节约型汽车社会,有关部门应当紧紧抓住为小排量汽车“解限”等突破口,继续狠抓执行,加速扩大战果。

2006年上半年以小排量汽车“解限”为主要突破口,汽车节能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有了一定的推进。据中汽协统计,2006年上半年国产轿车销售180.39万辆。其中1升以上、1.6升以下轿车销售97.81万辆,占轿车总销量的54.22%;1升排量以下小轿车销售16.18万辆,占轿车总销量的8.97%。2006年上半年,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顺应国家政策和中央精神为小排量汽车“解限”,引导私人汽车消费向节能的小排量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汽车节能工作的执行。

但是至今,也仍有广州等大城市对小排量汽车没有按时“松绑”,一些城市对小排量出租车运营方面的限制依然存在,很多城市在选择出租车车型时的取向是毫无顾忌地“扬大(排量)”。六部门下发的《关于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意见的通知》在执行层面被打了折扣。

在六部门通知中曾经提到,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一次专项督查,加强督促和指导。届时,没有按时为小排量汽车“解限”的城市,是不是应当拿出一个“说法”呢?那些变相抵制六部门通知的城市主管部门的负责人,也应当承担执行不力的责任。

汽车节能工作的另外一个突破口是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目前,国内私人汽车保有量虽然已经突破总保有量的“半壁江山”,但是公务用车的保有量仍然巨大。如何通过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有效降低公务车年均油耗,是当前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狠抓落实的一项工作。

新采购公务车的排量也应当顺应国家政策和中央精神,尽量走小排量、低排量的路子。建设节约型汽车社会,公务车理应带头节能。因此,有关部门应尽快在执行层面对公务车采购的价格上限、排量标准上限、油耗指标上限等做出新的更加严格的规定。政府机关在进行公务车采购时绝不能偏向大排量的“油老虎”。

加速实现汽车能源转型也是汽车节能工作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目前,很多城市对节能、环保的现代柴油乘用车依然有政策歧视,以种种借口不给柴油乘用车上牌照。而据专家介绍,柴油轿车在欧洲目前已经占45%以上。根据日本研究机构预测,到2010年,欧洲50%以上的轿车将是柴油轿车,日本会达到10%,美国会达到5.7%。日本、美国过去没有发展柴油轿车,现在也把柴油轿车着重推出。中国目前刚刚起步,乘用柴油车的比例不到1%,但是中国的条件更接近欧洲。所以,我国逐步发展柴油轿车是一个必然趋势。与小排量汽车一样,节能、环保的柴油乘用车也急需一场执行层面的“解限风暴”。

另外,新的汽车消费税提到对混合动力汽车将有后续的税收优惠政策出台。从加速建设节约型汽车社会和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这种优惠政策应当尽快落实,不要让消费者等待太久。

近些年,国内汽车产销量逐年高速猛增,而汽车保有量的猛增势必将带动石油消费猛增。汽车节能工作“逆水行舟”,是在与汽车保有量的猛增“赛跑”,只有狠抓执行,才能有效提高“加速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巨大的能源压力。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1/11/0309000202407327757.shtml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微信扫一扫分享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