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TE中国汽车事业部副总裁沈伟明、全球汽车事业部中国工程总监刘能泉
左:TE中国汽车事业部副总裁沈伟明 右:TE全球汽车事业部中国工程总监刘能泉
盖世汽车网:请具体谈谈TE汽车事业部产品线的情况。据TE官网介绍,汽车事业部有七条产品线,包括连接器、传感器等,未来是否有扩充或者优化产品线的计划?
沈伟明:TE的定位是工程公司,做了大量工程方面的支持和技术服务,产品只是工程的一部分。只要我们的制造工艺能够实现客户的要求,产品线的扩充就不受局限。我们希望带给客户“一站式”的服务,因此产品线会不断扩张。
盖世汽车网:TE汽车事业部的发展,一开始便是从中国人参与管理起步。这种本土化管理的难点在哪里?
沈伟明:管理层对中国人的信任最重要。TE的管理机制是非常透明的,因此公司的全球管理层对中国人管理企业的信任度很高。
盖世汽车网:就任TE汽车事业部中国区副总裁后,您打算如何带领团队在中国的汽车市场持续获得成功?TE中国汽车事业部在中国市场上未来的主要发展规划是怎样的?
沈伟明:TE中国的汽车事业部从起初的2个人,已经发展到现在的2500人。由于管理层大部分领导来自不同的领域,同时团队扩张太快,有效的内部交流和协调已成为我们成败的关键。所以我们必须加强交流, 譬如我们提倡越级交流,员工和最高管理层即时交流,对策略、问题和资源分配充分研讨,共同决策,这样能够营造出非常和谐的工作氛围。我相信团队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TE有非常明确的五年目标。TE全球总部未来五年对中国汽车事业部将投入3亿美元,足见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和期望。我们投资的工厂在苏州,一期已经有2200名员工,二期扩产项目会进一步扩张,以注塑、冲压、电镀等重要工艺为基础,不断导入新的工艺能力,届时,销售额将有大幅增长。
盖世汽车网:作为二级供应商,TE的竞争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沈伟明:TE是全球化的公司,我们与全球其他子公司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国内技术解决不了的问题,海外的技术人员会为我们提供解决方案。
汽车工业在中国是朝阳产业,在欧美是成熟工业。欧美汽车行业的发展对中国汽车行业有启示作用。我和我的技术及其负责战略发展的团队经常去国外出差,及时将国外信息带到中国来,提前进行制造和设计资源方面的储备,这样一来我们可以一直保持市场的领先地位。
盖世汽车网:TE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不遗余力,能否详细谈谈TE在中国培养本土化人才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
刘能泉:TE非常重视人才培养。中国汽车事业部工程研发团队目前有270个人,计划于2015年达到500人以上,这体现了管理层对中国市场的承诺。目前TE开展了”Go China 项目”,根据业务需求和方向,邀请国外技术专家来中国给工程师做培训,中国的工程师也会派往国外接受培训。同时,我们还通过和高校合办硕士工程班来培养内部员工,将工程师培养成行业里的专业人才.
盖世汽车网:您进入中国汽车行业18年,是中国汽车市场风云变幻的见证者。您认为这20年里大家关注的话题有怎样的改变?
沈伟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全中国只有桑塔纳,还凭票购买,20多万元一辆车,非常奢侈,大家的话题是如何拥有一辆自己的车。1997年奇瑞公司成立,打破了中国汽车100%合资的局面,如何发展民族自主品牌使汽车走入家庭成为热门话题。现今的关注点则是新能源汽车、汽车文化和汽车服务。
盖世汽车网:TE如何看待电动汽车在国内的发展?
刘能泉:TE非常重视电动汽车的发展, 在全球和中国的组织架构中都专门组建了跨部门的团队。在中国,因为政府的大力支持,整车厂都在做电动汽车的研发。我们和整车厂、电池制造商都有积极的接触,被动等待市场发展起来就太晚了。
沈伟明:在美国,系统供应商为整车厂量身定作不同的解决方案。尽管每家系统供应商给出的方案都不同,但美国市场大,可以消化巨大的投资。在欧洲,整车厂之间的协同研发非常频繁,特别是在德国。针对新能源他们就制订了统一的标准。目前TE正在紧锣密鼓地为该标准所要求的接插件做大量的批产准备。
至于对电动汽车的看法,乐观也好,悲观也罢,都不会影响我们发展电动汽车的决心. 另外 我们也有着传统汽车接插件厂所不具有的优势。由于电动车涉及高压,以及一些不属于传统汽车的技术,TE在电力系统领域的高压应用经验可以使我们做到得心应手。目前我们在苏州工厂,已经投入了针对新能源汽车相关产品的生产线。
盖世汽车网:您如何看待中国汽车产能过剩的问题?
沈伟明:中国汽车目前的保有量,1000人拥有轿车的人数,我认为是70-80人之间。而美国、德国在350-450人之间,中国的比例相当低,需求量依然很大。
产能过剩是因为所有人都看到了市场的潜力。所以国家的政策引导变得非常重要,一旦管理不好,产能过剩会造成主机厂成本负担和现金流的问题。在国外,因产能过剩而被关闭的工厂很多。 目前我国汽车普及主要还是在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的开发还刚开始,所以讨论中国汽车产能过剩问题还为时过早.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1/07/130212221222345304251.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