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论日本地震给在华整车厂以及零部件供应商带来的影响和机会
陈文凯:日本地震受到全世界的普遍关注,更有人说这次地震严重影响了整车厂的产能,那么情况到底是怎样的?
秦华:东风日产受地震的影响较小,地震过后,我们迅速恢复了正常生产。如此快速的恢复主要得益于雷诺日产对供应链的合理调配,另外我们及时对市场情况经行了调查分析并制定了有效的应对措施,所以我们完全有信心完成今年既定的销售目标。。
不过现在有些人说,受地震影响日本的汽车产业链要断了,那么中国供应商是否能借此机会,取代日本把产业链给接上呢?今天我们步入了全球化的发展时期,日本的供应商是否可以把这个链条放到中国来,通过中国把产品出口到欧洲、美国等地呢?在我看来这些都是有可能的,但是最终能否在中国重购产业链或日本供应商能否被中国供应商取代,关键还是要看中国供应商的整体实力或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如何,然而从现状来看中国还不具备这样的实力。
比如在汽车电子部件和石化原材料领域,日本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犹如蜘蛛网一般的产业链条,并牢牢掌握着其中核心部件的技术和生产优势,这也是他们长期保持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更不会让他们的竞争对手轻易掌握到。因此,如中国的家电产业,发展到今天,虽然拥有了一批自主品牌的产品,产业规模更是居世界前列,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家电产品中的核心部件如显屏等,国内还是生产不了,得从日本、韩国或是其他国家购买。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国内的供应商是否具备了足够的技术实力并拥有高品质的产品。一个公司如果没有长时间的技术积累和研发资金的投入,在短期内其产品要达到日本产品相同的品质,是不可能的。而随着震后日本产业链的逐渐恢复,国内的供应商应该积极参与到与汽车制造商重构供应链的战略计划中,争取成为新的供应链中的一环。
陈文凯:听了您的的话,让我想起在一个月前我跟另一个德国整车厂的采购总监的谈话。他说,目前,为了轻量化一些特殊工艺的铝铸件产品,他们在德国的原供方是乔治费歇尔(GF),到中国来还是要让GF提供产品的生产和供应,要找到能生产出同样质量产品的本土供应商是很难的。联想到中国至少有几百家铝铸的本土零部件企业,他们的出口量都很大,但是这其中却几乎没有能生产出与国际供应商相同品质产品的,这也说明了在产品的技术上我们还有待提高。总之,机会总是有的,但更需要有能把握机会的能力。
另外,我想知道商用车是否有受到日本大地震的影响,又或是比乘用车受到的影响相应小一些?
王永强:日本大地震对我们来说基本上没有影响,我们的供应商基本上都是来自于本土,当然这其中的一些核心技术也还是由国外的供应商来提供。
我非常赞同秦华先生以及陈文凯先生的观点。想在汽车行业里做出点成绩来,是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像是乔治费歇尔,他们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一直在自己的行业里兢兢业业,才有了今天的成果。中国的零配件行业里还没有哪个企业有如此深厚的技术积淀,因此想要达到同样的水平是很难的。另外在成本方面,类似靠降低劳动者的薪酬来实现成本下降等方法,毕竟不是能够长久持续下去的,我们所要做的是不断增强自身的研发能力以及创造力,只有这样才能和国外品牌进行竞争。
作为整车厂,我们希望我们的供应商不仅仅是一个仿造者,更能够成为一个制造者,能够配合我们进行全新开发,并提供给我们符合性能、质量以及成本要求的产品。
陈文凯:作为整车厂的代表,刚才两位都谈了自己对供应商的看法,那么作为一级供应商——延锋百利得,在这次地震中有受到影响吗?
陈烨:我们作为一级供应商在这次地震中受到的影响也非常小。通过这次地震让我看到,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的产业时代,某些地域在遭受了突发事件后所产生的影响是可以蔓延至全球的。但我注意到受这次地震影响最多的不是在亚洲而是在欧洲、甚至是北美。另外这也让我在思考一些问题,那就是无论是整车厂还是供应商,我们应该如何去合理设计产业链,如何去布局,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优化并规避风险。
再有,这次突发事件对我们而言毕竟是一次机会,我们能否抓住这样的一个机会来实现赶超,在全球的产业链里重新定位,这是问题的关键。
陈文凯:我们再来看看一直专注于从事汽车软件管理系统的企安达,这次大地震后,有人说从地震中得到的最大启示就是不要搞精益生产,因为库存太少了,一旦遇到大的事故或是变动之后反而变得非常的脆弱,您怎么看待这样的一个问题?
Terry Onica:日本大地震所造成的影响的确巨大,但不是因为库存多少的问题,因为这是一个偶发的重大事件.而且我相信下半年多数厂家就能基本恢复生产,所以无论是在精益生产还是在精益管理系统方面,企业都应该继续做下去,否则很难在汽车行业领域里保持持续的竞争力。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1/05/190939143914328741841.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