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盖世汽车网整理的数据,福特汽车公司2010年全球销量,若包括其出售沃尔沃之前该品牌的销量,总计552.4万辆;若不包括沃尔沃的销量,则为531.3万辆。在全球汽车集团2010年销量排名中,福特居第五位。(详见:2010年全球汽车销量前十集团排名变化 )
亚太和非洲区是福特软肋
不计沃尔沃,2010年福特公司在其两大区域市场北美和欧洲的销量分别为241.3万辆和157.3万辆;而在亚太和非洲市场,销量仅达到83.8万辆,其中还包括福特在华资本和业务合作伙伴江铃汽车的销量。
福特亚太和非洲区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和CEO韩瑞麒在2010年末也表示,“亚太和非洲区该年销量将超过3000万辆,其中,中国销量将达到1800万辆”。但直到2010年,福特在亚太和非洲的市场份额仍非常低。福特公司财报(初版)显示,2010年其在亚太和非洲区的市场份额仅有2.4%,而其在美国、欧洲(19国)和南美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6.4%、8.4%和9.8%。
在2010年销量达1806万辆的中国市场,福特(含江铃)仅销售了582467辆汽车,市场份额仅有约3%。而在福特南美六大市场中的巴西、阿根廷和委内瑞拉,据美国调研机构Trefis报告,福特2010年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0.4%、12.4%和18.5%。
面对在亚太和非洲区极低的市场份额,已经完成出售捷豹路虎和沃尔沃并已恢复盈利的福特开始加大在这一区域尤其是中国的发展力度。韩瑞麒的任命就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同时,该公司也对在该区域的发展制定了激进的计划。韩瑞麒2010年末曾表示,未来十年福特公司业务70%以上的增长都将来自亚太和非洲区域,尤其是中国、印度、南非和东南亚地区。2011年初在北美国际车展上,韩瑞麒又宣布,“到2015年,福特将在亚太和非洲区发布50款新车型,其中大部分车型将在中国发布,因为在中国的销量占福特在这一区域销量的一半。”
目前,福特在华有三个新工厂正在建设中,分别是位于重庆的长安福特整车工厂和发动机工厂,以及位于南昌的江铃汽车新厂。这些都表明了福特在为抢夺中国市场的份额做准备。
福特在欧洲份额下降
在福特的三大传统市场(北美、欧洲和南美)中,2010年表现最差的为欧洲市场。该年,欧盟27国和EFTA国家乘用车市场总体下滑4.9%,福特在欧洲销量虽免于下滑,但仅增长0.3%,远远落后于其在北美和南美的增速(25.2%和10.4%)。同时,其在欧洲的市场份额也出现下滑(参见图1)。
从福特公司自己的统计看,2001-2006年,福特欧洲公司是欧洲乘用车市场上的第四大汽车制造商;2007年其销量升至欧洲第三大,仅次于大众和欧宝/沃豪(通用),而高于雷诺、PSA标致雪铁龙、菲亚特等车企;2008-2009年其已成为仅次于大众的欧洲第二大汽车制造商;2010年被雷诺赶超,回落至欧洲第三大车企位置。
福特2009年之前在欧洲的销量地位上升,与其针对欧洲市场研发并及时推出燃效更高的较小排量车型有关。同时,欧洲实行的对节能减排的汽车的优惠政策尤其是以旧换新政策更刺激了福特在欧洲销量的增长。而2010年这一政策的退出则是导致福特该年在欧洲销量增速放缓和市场份额下降的重要原因。
受市场份额下滑等因素影响,2010年福特在欧洲的盈利情况也比在其他区域差。对于福特2010年的财务状况,我们将在本文的(下)篇详细介绍。
注:
1. 福特2010年8月正式出售沃尔沃之前的沃尔沃该年累计销量为21.1万辆,沃尔沃2010全年销量为37.4万辆。
2. 表2中的市场份额是相对于整个汽车市场来说的,包括中卡和重卡市场。其中,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为福特公司现存三个品牌福特、林肯和水星的份额;在南美的市场份额,是在其对南美六大市场(阿根廷、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委内瑞拉)的汽车注册量的部分预估数据基础上计算的;在欧洲的市场份额,是在其对欧洲19个国家汽车销量的部分预估数据基础上计算的;在亚太和非洲区的市场份额,是在其对该区12个国家汽车销量的部分预估数据基础上计算的。
3. 福特2009年财报中显示的其在亚太和非洲区的市场份额为2.0%,而2010年财报(初版)中显示的2009年在该区域的市场份额为2.3%。
4. 图1中的数据源自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的乘用车新车注册量数据。不过其中,2001-2009年的份额为在西欧(欧盟15国)市场的份额,而2010年的份额为在整个欧盟(仅除却马耳他和塞浦路斯)市场的份额。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1/04/01070447447312927244.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