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博世(中国)总裁陈玉东
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陈玉东
跨国公司的大众化战略向自主品牌提出挑战
中国汽车行业未来五年是否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陈玉东认为,未来五年,竞争会更加激烈,市场会更加难做。虽然对汽车行业增长率的预期是较为保守的5%-10%,他仍然对于汽车行业的总体趋势持肯定态度:“由于市场是上下波动的,不能说汽车行业不会有短暂的休整,但是汽车行业总体肯定是增长趋势,相信中国汽车行业在未来10年中一定是呈上升态势。”
陈玉东认为,2500万到3000万辆的销量对于中国市场来说,才是一个比较良好的状态,而不是有些人所说的4000万到5000万辆。他还预见,未来汽车零部件业竞争的残酷,对于博世这样的国际企业来说尤为突出。首先,要与其他国际大型零部件企业同台竞争,其次还被中国本土企业紧紧追赶。所以,向本土企业和其他零部件企业学习,以保持其行业内的领先地位,对于跨国公司来说,是十分迫切的事。
陈玉东认为,中国的自主品牌肯定有自己的生存之路,他们目前面临的挑战是国际品牌的大众化和合资自主问题,而一些合资自主可能会对于中国本土自主品牌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他说:“如果仅仅是把一个品牌换个标志,不需要投入研发费用,直接向低端转移,这种做法对于中国本土自主品牌发展的危害还是很大的,国家对于自主品牌的界定,需要有更加细化的规定。我们希望国际国内品牌都有自己的市场份额,这样才能够使中国的汽车市场持续健康向上增长。”
创新应成为企业降成本的主要手段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降成本都是永恒的主题。特别是中国人口红利时期接近尾声,各类要素成本正呈刚性上升趋势。陈玉东认为,汽车零部件企业降低成本的方式主要在于创新。而创新的方式是多样的,不仅仅是开发一个新的产品。他举例说,联合电子就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它让中国工程师在突破原有框架的情况下,自行研制出了功能、质量等比以前优化许多,同时又大大节省了生产成本的产品。这就是一种成功的创新。国内自主品牌企业的成本控制优于国际企业,所以,国际大型零部件公司需要向国内企业学习如何进行低成本制造,做成功的成本控制。
“创新”目前是诸多企业保持持续发展的重要武器之一。陈玉东认为创新无处不在,包括经济模式的创新或者产品的创新:“从化油器到电子控制就是一种革命性的创新;电控以后,从欧1、欧2到欧3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一个革命的创新过程。而从ABS到ESP就成为革命性的创新。创新需要不断地改进,追求更好的产品,更低的价格,更高的性价比。
博世在创新方面有句著名的广告词:科技成就生活之美。这实际上就是对创新精神的一种追求。博世在中国也在尝试商业模式方面的创新,比如流程优化等。陈玉东介绍说,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特点,作为一个传统上的技术领先企业,博世还是主要以技术和产品的创新来提高自己的持续竞争力。针对目前比较流行的生产外包,陈玉东表示,目前有少量小规模的生产外包,但博世毕竟是一个比较稳健扎实的公司,不会把自己的关键生产部门外包。
消费者驾驶习惯影响新能源汽车发展
新能源汽车发展是中国乃至全球汽车的发展趋势,面对这个话题,陈玉东侃侃而谈:“新能源迟早都是要来的,区别在于是早一年、晚一年;前五年、后五年的问题。就目前来讲,发展新能源的挑战在于蓄电池技术不够成熟。发展的终极目标是纯电动,但在过渡阶段我们可以有插电式、非插电式作为铺垫。谁能够在成本上领先,谁就能占领市场先机。”
同时他表示,无论是开发其他具有能量回收功能的混合动力汽车,还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使用这些技术的成本目前来看都是比较高的。对于一般消费者,多花5万到10万元买一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是不太现实的。但相对的,让消费者花两千元做一个怠速起停还是比较容易的,而且它能够立竿见影地降低至少8%的油耗。
陈玉东觉得电动车的使用会受到驾驶习惯因素的影响。比如中国的1800万辆汽车中,60%-70%的消费者是第一次购车,而第一次购车的首选一般不是电动汽车。因为中国大部分第一次买车的消费者,不是将其作为上下班交通工具使用,而是作为娱乐休闲使用居多,比如郊游等等。通常来说,第二次购车选择电动车才比较现实。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1/03/110944274427302267268.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