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博世(中国)总裁陈玉东先生(下)
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陈玉东
:我们来看一下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您认为未来五年中国汽车行业是不是到一个新的时期,有哪些变化?
陈玉东:未来五年竞争会更加激烈,市场会更加难做。尽管是上升的趋势,但可能平均增长10%已经是很好了,如果是负增长也不要奇怪,上上下下波动也很正常。中国汽车工业在未来十年之内都不会差,都是上升趋势。至于有些人说年销量达到4000万、5000万我觉得不大靠谱,各种公共设施和资源,都支撑不了如此高的销量。
:您看好自主品牌未来五年的发展状况么?
陈玉东:自主品牌一定有自己的生存之路,但是他们面临的挑战就是国际品牌利用品牌优势的大众化战略,特别是合资自主。
:这在今年一月份已经看到苗头了,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下滑?
陈玉东:是啊,根据数据显示,应该是跌了2.9%。作为供应商,我们希望国际国内品牌都有自己的市场地位,我们也相信能够这样。这就是为什么博世对待自主品牌和国际品牌都是一视同仁的原因。有很多人说我们的技术只供给高端品牌,不供给其它品牌。实际上我们从未这样过,谁需要什么我们都可以供,比如说直喷系统,我们在积极地给各大主机厂供货。我们希望国际国内品牌都能健康发展。
:谈一下低碳环保吧,博世在这方面是一直比较重视。汽车行业在低碳环保方面应尽到怎样的责任?
陈玉东:谈到低碳环保,我的理解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博世的产品本身,我们积极帮助自己的客户进行低碳环保。比如汽油机系统、柴油机系统、以及小电机、启停系统以及怎样把油耗降低等等。另一方面,我们的生产工厂和生产工艺,包括博世上海新总部大楼的建设也是提倡节能环保。我们有一个统计数字,今年博世是十一家获得“中华环境友好企业”称号的企业之一。经验收,我们被认为从环保这方面的企业责任是尽心尽力的,把二氧化碳排放量降到了最低。
:我对第一个更有兴趣,怎么推动业者在低碳环保方面有所作为?是推动政府,还是直接推动企业?
陈玉东:博世作为一个全球领先的汽车零配件供应商,我们很积极地呼吁国内的节能产品能够更多一点,油耗法规更严一点,油耗法规的执行更严一点,这样才能提高技术进步。
:哪些标准或者哪些政策最需要来变化?
陈玉东:很多的事大家要一起做。比如如何推动低值油耗法规,三阶段油耗限值,四阶段油耗限值等。低值油耗每推动一步,就需要使用更多的先进技术。发动机必须要小,要更低耗。而同样功率必须要做直喷,比如汽油机,做不好那么就柴油化,这些都可推动节能环保。
:听起来博世呼吁起来是有点难度的,会有以推动环保之名来推广技术和产品之嫌。
陈玉东:我们愿意和大家一起呼吁,幸好我们的客户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加强。至于推动环保的成效,比如启停系统,我认为这个国家规定需要标配,那就应该在5年内全部去落实。这个产品能做的企业多,成本又低,而且5%-10%的油耗立刻就降下来了,立竿见影。
:博世对我们新能源汽车有一个什么样的判断?有什么样的建议?
陈玉东:新能源迟早都是要来的,只是前五年还是后五年的问题。目前包括蓄电池在内还有很多技术不够成熟。
:现在新能源车的主要发展趋势真的是纯电动么?
陈玉东:目前来讲,终极目标是纯电动,但在过渡阶段我们可以有插入式,非插入式作为铺垫。谁能够在成本上做的低,谁就能占领市场先机。从产业化角度,开发具有能量回收功能的混合动力也好,插电式混合动力也好,毕竟这些的价格还是比较贵。对于一般老百姓,多花5到10万元做一个插电式混合动力,近期不太现实。但让老百姓花两千元做一个怠速启停还是比较容易的,可以省油8%。
:有一种说法:中国有两个特点,第一是政府行政推动力量大,第二就是中国现在的各城市道路已经非常拥挤了。其实利用好这两个特点来推动新能源车产业化,比如,拥挤到一定程度,政府就可强力来推,不限购,但要买就一定得购买新能源车,这样可以既治堵又可推广新能源车,一举两得,你认同这个观点么?
陈玉东:我认为电动车的使用还受驾驶习惯因素的影响。比如中国年销售1000多万辆轿车中,60%的老百姓是第一次购车,而第一次购车的首选一般不是电动汽车。因为中国大部分第一次买车的老百姓多数不是将其作为上下班交通工具的使用,而是作为娱乐休闲使用居多,比如郊游等等。通常来说,第二次购车选择电动车才是比较现实。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1/03/110934133413302261787.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