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进入高潮,继续围观与汽车有关的议案。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两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规范公务用车配备管理并积极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并强调2011年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切实降低行政成本。报告甫出,有关公车改革便再次引发全民热议。不少人士认为中央政府高层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改革的紧迫性,呼吁已久的公车改革终于初现曙光。
3月8日,由《新京报》刊发的一篇题为《中央拟规定省部级以下官员不再配专车》的新闻报道迅速占据了各大主流新闻媒体头版头条的重要推荐位。该报道引述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原副书记李宏在7日透露的信息称,“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分别针对省部级和省部级以下单位做出规定,省部级官员提升职务后,也不能换车。” 据李宏介绍,“公车改革肯定要推,这次中办(中共中央办工厅)和国办(国务院办公厅)的文件下发后,地方再据此进行调整。今后还将通过市场机制、货币化的方式改革。”
人民网、新华网等政府网站公开的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重庆市副主委、重庆市监察局副局长杜黎明题为《推进公务用车改革势在必行》的发言稿中提及的数据令人瞠目,更为公车改革的讨论旺火上浇了助燃剂。杜黎明根据国家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表示,目前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已达200多万辆(不包括医院、学校、国企、军队配车),每年消费支出已达1500亿至2000亿元,而每年车辆购置费增长率更是达到了20%以上。“2011年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压力可想而知。
为此,有人大代表建议,公车改革可否试行“私车公用”?通过补贴、报销的方式“曲线”改革,将私车纳入到体系中,可在一定程度减少公车居高不下的使用成本。连续8年不断呼吁公车改革的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通过“一个人的公车改革” 实践证明“私车公用”每年可为纳税人省下8万至10万元左右的费用。《新京报》在社评中以此例证明“公车改革丝毫不影响公务活动的开展”。
不过,公车改革实际开展之难,壁垒之多非可想象。广东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意识到“公车的特权思想在各级官员的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不是仅凭几个会议、若干文件就能促使其放弃这种特权利益的,由此呼吁“要从公车的购置、运行、监督、问责等多个方面予以严管,并让各个环节暴露于‘阳光’之下”。贵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贵州都市报》希望“公车改革不能总是说说而已”,并分析道,成败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从制度层面实质性地修复民众的话语权。山东省级综合性日报《齐鲁晚报》在社评中呐喊“公车改革还需攻坚”:攻坚莫畏难,公车改革必须加大“油门”,克服阻力。
规范使用,将是公车改革首要之法。根据前述中央政府的文件指示,省部级以下官员将取消配备专车的福利,但此项规定是“新规”还是“旧规”尚待商榷。根据对1994年的《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1999年的《关于调整党政机关汽车配备使用标准的通知》以及2004年的《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编制和配备标准的规定》这三部规定的解读,《每日经济新闻》指出“省部级以下干部不配专车”早在1994年便已经是明文规定,该报还表示,“省部级以下官员不配专车”之所以会被媒体和公众当做一条新规,大背景是省部级以下官员专车在现实中并不少见。
而从目前社会实情来看,毋庸评说厅局级干部的专车配备情况,就连县乡级别的干部大多拥有专属座驾。知名媒体评论人石述思在给FT中文网撰写的专栏中就此带有戏谑成分地评论道,“村长没混个专车是可耻的”。公务用车在制度约束不力背景下的使用乱象由此窥一斑便可见全身。
人民日报社所属《京华时报》早些时候的的报道援引了中央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部长兼国家预防腐败局局长马馼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的讲话称,“今年要清理公车,主要搞两项工作:首先第一步要对公车进行规范,规范公车的编制和使用范围,严禁公车私用。同时,在这基础上,推进公务用车的改革。”
尽管这种官方表态较之以往堪称严厉,但因未有明确的细则支撑,因此持怀疑者仍难释怀,各省市机关报对此亦有微辞。“公车改革不能“新瓶装旧酒”是广州市委机关报《广州日报》的立场表态。面对已经持续将近17个年头的公车改革,武汉市委机关报《长江日报》认为虽然公车改革早已达成社会共识,但面对从公共财政中源源流出的公车消费,却一直难有治理之策,甚至一些地方的公车数量都是一个谜。“喊了多年的公车改革,这两天发出的声音特别给力。” 浙江省委机关报《浙江日报》在社评中的缓和语态可以看见其对此次公车改革存有信心,但面对体制问题作者只能无力呼吁“公车改革须动真格”,“公车改革要真正落实,必须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只有让公车配置现状、费用支出和使用情况更透明,让公车时刻处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公车改革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认为“公车改革背后是行政体制改革,政府预算改革、加大社会监督都是短期内可努力的方向。”不过,“如果不从行政体制层面进行宏观改革、严格界定政府职责和限制大大小小的首长权力,那么那些事关公车改革微观层面的技术改良必将会事倍功半。”
撇开公车改革相关议案,本周“两会”汽车界的其他议案则不温不火地被讨论着,李书福提出的两大议案(“城市治堵”和“工人涨薪”)仍被诸多媒体纷纷报道引用,其本人也凭着这两大颇具人气的议案受邀接受多家媒体专访。
新华社所属《参考消息-北京参考》认为,李书福去年就提出了关于迎接“汽车社会”到来的提案,在此基础上,李书福今年将提案更具体化及明确化,针对各地纷纷出台的治堵政策,提出了自己对于解决堵车问题的看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综合性日报《中国经济时报》指明李书福首次以吉利集团董事长及沃尔沃轿车公司全球董事长的双重身份亮相“两会”,“备受媒体关注”。《21世纪经济报道》则洞察李书福提案的背后,正影射出中国汽车的转型之痛——树立企业品牌形象,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品牌溢价能力等正考验这以奇瑞、吉利和比亚迪等为代表的自主品牌。
这位春风得意的企业家在接受新华网、中国网等国家重点新闻门户专访时也不忘表示对党的拥戴,“企业一定要听党的话”的论调一时间遭到疯传,在李书福看来“这是中国市场经济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没有什么好讨论的。”
《经济观察报》针对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以及税费改革挂钩治堵四方面问题概括出今年汽车界“两会”的四大热议,其中针对自主品牌生存困境提出了明确的担忧:2011年,随着两大“基本法”(新版《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和汽车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落槌实施,自主品牌将彻底落于现实危机与政策愿景的双重压力下。
此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一汽集团进出口公司总经理李维斗有关“停止外资第二家合资企业审批”的议案得到了较多关注。《第一财经日报》认可李对汽车行业 “合资病”的直言不讳以及建议修改汽车产业政策中的相关条款,并称“如果评选今年最敢说话的汽车两会代表,其可拔头筹”。事实上,究于目前中国汽车企业在技术提升方面的止步不前,以及以奇瑞、吉利和比亚迪等为代表的传统自主品牌遭到林立在中国市场之上合资企业的围剿,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在质疑这一推行已经近30年的合资政策的合理性和继续推行的必要性。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1/03/0906050454301889177.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