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urope-Asia Automobile Innovation Forum
  • 2025第七届金辑奖评选
  • 各国产业概览
  • 2025第八届智能辅助驾驶大会
  • 2025汽车智能玻璃创新技术及应用大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 > 正文

2010中国汽车行业十大“遗憾”事件

盖世汽车网 渐凉 2010-12-23 07:32:00
核心提示:2010年中国汽车市场继续领跑全球,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尽管销量无法说明一切,但至少能初步展现出中国汽车产业正在逐渐崛起的鸿图。不过,在欣喜于整个市场如火如荼之时,我们更应认真反思当前中国汽车工业所正面临的难题乃至困境。回望即将逝去的2010年,我们会发现,仍有诸多事件在中国的汽车产业历史上留下了浓灰色的一笔。

引言:本文所挑选的十大“遗憾”事件,是由盖世汽车资讯部资深编辑团队投票得出,评选标准包括:1、真实反映出现阶段中国汽车工业的问题所在;2、事件本身对国内甚至国际汽车行业产生足够的影响力;3、媒体的关注度及社会传播力度与广度;4、事件反应出的问题具有一定前瞻性或启发性。此外,同一类性质的事件我们挑选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件,力求揭示行业现状,并无针砭具体企业或人之意。此次评选出的十大“遗憾”事件所涉及汽车上下产业链诸多领域,重点包括汽车工人生存境况,汽车消费者维权,自主品牌发展,零部件出口和央、国企管理等方面。其中,除了对上海大众总经理刘坚不幸罹难和老一代汽车人滕伯乐因病逝世扼腕痛惜之外,其中大部分体现了现阶段中国汽车产业所正面临的现实问题,值得汽车人长期关注与深入研究。

★遗憾之NO.10

——腾中收购悍马失败

事件:2010年2月25日,通用与腾中重工发布声明称,由于在双方商定的期限内未能获得中国相关监管机构对悍马交易的批准,停止推进交易的相关行动,并终止签署的最终协议。至此,喧嚣一时的腾中收购悍马事件被迫画上句号,而通用也开始着手逐步关闭对悍马品牌的运营。

2010中国汽车行业十大“遗憾”事件

点评:尽管悍马是高油耗车型的代名词,与当今提倡的节能减排绿色消费理念格格不入;尽管腾中收购悍马成功的可能性至始至终都备受质疑,其中作秀炒作嫌疑亦不能完全排除。但是,作为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去收购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越野车品牌,腾中重工以中国企业的身份在对海外汽车资产并购中直指悍马,仍旧获得不少掌声。并且,这种掌声的范围超出了汽车行业。因此,该起极富吸引眼球的并购案最终以失败收场,难免让不少人心生遗憾。

腾中重工的主营业务仅涉足特种车辆、道桥构件、建筑机械以及石化设备等四个领域,对于客运车辆或者干脆说对于汽车领域从未有过涉及。在中国政府试图整合国内百余家庞杂的汽车整车企业,并大力提倡小排量车消费观念以及新能源车发展的当下,腾中在监管部门屡次表态不支持该收购的前提下,仍毅然决然地对一个几近被美国当局淘汰的悍马品牌穷追不舍,显然有悖政府对汽车产业未来发展规划的蓝图设计,同时也与提倡低碳时代的消费理念背道而驰。因此,这种收购失败在可预见的范围之内。但是,并不能因此说是腾中的失败。因为在长达半年有余的收购谈判中,腾中在赚足大众的眼球之后,品牌知名度的急剧上升甚至有超过了收购悍马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遗憾之NO.9

——东风汽车“社保案”

事件:2010年3月,东风汽一笔数额为1.1亿的补充医疗保险到期,但在到期兑付过程中被发现为假存单,这笔遭遇假存单的资金是企业补充医疗保险金。查阅相关资料显示,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是社保基金的一种,是企业在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国家给予政策鼓励,由企业自主举办或参加的一种补充性医疗保险,以使企业职工的医疗保障更加完善。

另据有关媒体调查了解,该笔社保资金系东风汽车内部人士与建设银行武汉某支行人员内外合作挪用,涉及此案的最高级别人员为东风汽车公司党委委员、纪委常委、人事部长汪向东。不过截止到本文发稿前,有关该案件并无更新消息披露。

2010中国汽车行业十大“遗憾”事件

点评:伴随着我国社保基金规模的快速增长,近年来有关社保基金被挪用或丢失的事件时有发生。如在2006年由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祝均一违规挪用、侵占社会保障基金经济案件,涉案金额达百亿元的“上海社保基金案”更是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轰动。此次东风汽车人事部长汪向东涉及的1.1亿社保案,在汽车行业也称的上是史无前例。作为由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监督管理的央企,此次腐败丑闻亦表明东风在内部管理存在严重纰漏。在被媒体曝光长达十个月之后,案情的进展缓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案件内在的错中复杂。通过此案,东风因在内部管理,监察制度上进行系统调整,防微杜渐。

今年,东风作为央企董事会制度试点企业,完成了其近10年来最大规模人事调整,欲通过改变董事会与经理层机构“叠床架屋”,规避庞大的国有资产集于一身的决策风险,实现分权与制衡。其中,董事会成为最高决策机构,总经理是第一管理执行人,由董事会选聘产生,不再由中央直接任命,同时董事长不得兼任总经理一职。我们希望在经过这种人事架构调整后,类似社保案这样的腐败能在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得以完全消除。

★遗憾之NO. 8

——《汽车产品召回监督管理条例》年内出台成泡影

事件:2010年7月,国家质检总局以2004年会同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为基础,起草了《汽车产品召回监督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示征求意见。之后,相关部门将汇总来自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对《汽车产品召回监督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的部分具体条例进行适度修改与调整。然而被业界普遍期望能在年内出台的该条例,从目前来看,已成为泡影。

2010中国汽车行业十大“遗憾”事件
汽车召回.jpg" width="500"/>

点评:中国汽车市场高速发展的同时,产品质量等一系列问题也日渐引起重视。尤其是受丰田大规模召回的影响,业界对国内有关汽车召回方面政策缺失的担忧加重。在此背景下,由国家质检总局牵头的《汽车产品召回监督管理条例》草案出台并向社会公示征求意见。期间,包括中汽协在内等机构也纷纷建言献策,希望进一步完善该召回条例的具体细则等。在业界普遍认为在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调整和修改后,希冀该条例能在2010年正式出台,但是截止到目前,其“难产”的可能性正在加大。

该召回条例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关注,主要基于两点:其一,目前实施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只是部门规章制度,并无相关的法律法规作支撑,管理部门对企业没有强制执行权力,以致一些缺乏召回意识的企业出于种种原因考虑不愿实施召回或未能及时充分地对缺陷产品进行召回;其二、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中国汽车产品召回的批次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据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网站公布的数据,2010年前至11月,中国各大汽车厂家在国内实施召回近百批次,而在2009年和2005年,这一数字分别为近50批次和近30批次。正是由于高频率的召回,如果再不出台强制执行的召回政策,将会严重影响中国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尽管与发达国家的汽车召回法规相比,该召回条例在对企业的处罚措施和力度仍不可同日而语,但仍是一次非常值得肯定的立法进步。只是,希望该条例能尽快出台,不能沿循汽车三包政策拖宕至今仍未出台轨迹。

★遗憾之NO. 7

——郁向东“间谍案”

事件:2010年11月17日,美国联邦法院宣布前福特工程师郁向东(被铺前其供职于北京汽车研究院)在法庭上承认曾从福特盗取商用机密,其犯罪罪名成立。郁向东为此将被判78个月的监禁,处以最高15万美元的罚金,在所有刑罚完成之后郁向东将被驱逐出境。接受服刑时间为2011年2月23日10点起。

2010中国汽车行业十大“遗憾”事件

点评:作为拥有在美国福特十年工作经验的技术高管,郁向东以商业间谍的罪名被美当局批捕令业界错愕的同时更多的是痛惜。如美当局批捕郁的罪名属实,其违约或非法将自己在国外了解和掌握的技术资料拷贝带回国内确实不该。但是至今我们所能获取的信息渠道基本都是福特或者说是美当局的一面之辞,并且疑点重重未得到完全释怀。

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尤其是入世后有关围绕知识产权的国际纠纷一直时有发生,但中外双方的基本诉讼主体都为企业而非针对个人。郁向东的被捕,确是海外企业将矛头直接所向了个人,无论个中原因是否真实,其被最终定罪的结果很有可能将中外在知识产权的纠纷升级到另一个高度,其中国内一些企业通过“海归”直接引进的部分科技成果存在的知识产权方面的风险已不容忽视。此外,不排除今后在国内车企海外并购的谈判中,外方会在知识产权方面大做文章,提高国内车企海外并购的门槛及增加收购成本。

另外,多少令我们感到些许遗憾的是,郁向东自2009年10月被捕后,作为其东家的北汽方面一直极力撇清与其关系。至少我们并未透过公开信息看到在郁的诉讼期间,北汽方面究竟作出过何种努力尽力为其争取利益,至始至终郁向东似乎都是在“孤军奋战”。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如火如荼之际,郁向东案是否会影响部分海归回国,投身自主汽车知识产权研发的积极性,我们不得而知。

★遗憾之NO. 6

——上海大众总经理刘坚等因车祸罹难

事件:2010年7月17日,在甘肃的一场试驾活动中,上海大众总经理刘坚、公关总监曾家麟以及随行共四人乘坐的途观与一辆装载沙石的土方车发生追尾后因剧烈碰撞后发生爆炸,导致途观车上包括刘坚在内的四人全部罹难。

2010中国汽车行业十大“遗憾”事件

点评:上海大众今年发生的这场意外车祸震惊了整个汽车业界,并为之扼腕痛惜。作为国内最具实力的合资企业之一,刘坚坐在上海大众总经理的这把交椅上尽管还不到三年,在此次车祸英年早逝,与其相识者无不感到遗憾。

在任期间,他制定了一整套适合上海大众自身特点的市场调研和产品规划、造型、总布置、模拟计算、结构设计、试制、试验认可的开发流程。并进一步加快了车型本土化的改进,如新途安、新领驭、朗逸以及SUV车型途观相继上市,丰富和强化了上海大众的产品结构,在他的计划中,2010年,上海大众在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的同时,努力推进“大众汽车中国动力总成战略”,以及继续提升大众品牌、斯柯达品牌的渠道结构和网络能力,加大对二三线城市的网络建设力度以及南方市场的开拓。

一贯低调的刘坚由于生前接受媒体采访甚少,外界对其知悉的并不多。而在2007年10月,在其接任上海大众总经理一职之前,刘坚在媒体的曝光率几乎为零。“我比较强调务实,以及基于务实的创新。”对于自己的管理风格,刘坚这样自我评价。在此,我们向这位曾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默默努力的汽车人挥别。

★遗憾之NO. 5

——汽车老人滕伯乐逝世

事件:2010年7月24日上午10点55分,原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副主任滕伯乐因心源性休克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

2010中国汽车行业十大“遗憾”事件

点评: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奋斗工作50余年,并在去世前几天还在为工作奔波的滕老,无疑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一位将毕生精力投入到中国汽车事业的老一辈。尽管与滕老未曾进行过面对面的交谈,但通过几次电话采访,让我非常深刻感受到他那种对于汽车行业的激情,以及对于我们这些晚辈教导之热情。

在得知他去世的消息时,顿感愕然,因为无法相信这位在前段时间还在电话里向我表露对当前中国汽车工业面临转型之痛表露担忧的老人会在如此离去。在此,我们除了难以言表的哀思之外,要向这位汽车老人深深地鞠上一躬:滕老,走好!

附滕老生平简历:

1935年11月21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一个工人家庭;

1954年4月至1959年12月,历任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办公室机要员、机要秘书、厂长秘书。195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9年12月至1969年9月,任第一机械工业部汽车局办公室调研员、局长秘书(副科长);

1969年9月至1978年4月,历任第二汽车制造厂车架厂下放干部、计划处综合组组长(科长);

1978年4月至1981年9月,在第一机械工业部计划司、汽车总局从事规划工作(副处级);

1981年9月至1985年12月,历任南京汽车工业联营公司办公室副主任、经营管理处副处长、联营办公室副主任;

1985年12月至1989年2月任南京汽车制造厂副总经济师;

1989年2月至1995年11月,任南京汽车制造厂副总经济师兼驻北京办事处主任;

1995年11月从南汽退休,经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批准,享受副厂级待遇;

1990年2月至2003年1月,历任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副理事长。2001年5月至2010年7月,历任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副主任。

★遗憾之NO. 4

——中国诉美轮胎特保案败诉

事件:2010年12月13日,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向世贸组织成员散发了中国诉美轮胎特保措施世贸组织争端案(DS399)专家组报告。专家组没有裁定美针对中国输美轮胎所采取的特保措施违反世贸规则。商务部条法司负责人对这一裁决表示遗憾,并指出,中方对专家组裁决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深表关注,将仔细研究专家组报告,并适时提起上诉,以维护中方产业的合法权益。

2010中国汽车行业十大“遗憾”事件

点评:据盖世汽车网统计,2009年世界各国对中国汽车零部件进行的反倾销调查案件已经达到了20余起,并且其中大部分案件在今年以中国方面的败诉而终结。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从紧固件到汽车轮胎,汽车零部件出口所遭遇的贸易摩擦似乎从未间断。金融危机的到来无疑加快了国际贸易保护抬头,令各国政府纷纷加大对本国汽车产业的扶持,而频频对中国的零部件进行打压。

此次诉美轮胎特保案败诉,对中国出口美国的轮胎业务无疑会受到较大负面影响,一些小的生产商出现经营难以为继的窘境。不过,在经过一年半多时间的诉讼过程中,中国本土多数企业也在不断调整出口业务模式,并积极拓展其他出口市场。有关数据显示,今年前10月,在出口到美国轿车胎同比下降25.5%之际,其他市场的中国轿车胎出口业务均大增,其中,销往欧洲的轿车胎增长41.9%至3620.5万条,拉美市场的轿车轮胎出口业务增幅更是高达89.1%。可见,在一扇门被关上时,往往有多户窗口会打开,所谓“祸兮福所倚”。

当然,我们同时更须警惕的,中国反倾销案件的诉讼频繁遭遇失败将给我们营造较为恶劣的国际贸易环境,不排除其他区域的一些国家在贸易保护过程中效仿已有案例进而打压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业务。

★遗憾之NO. 3

——丰田4S店“捆绑门”

事件:2010年11月初,一段源自河南电视台不到4分钟标题为“丰田车主4S店维权遭暴打,被绑双手扔路边”的视频在网上疯传。一时间,丰田品牌在继召回、汉兰达爬坡门都多起负面事件后,再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同时,有关汽车消费者维权的讨论也登上各大媒体的重要版面。我们很难相信,在法制观念普及的现代社会,丰田4S店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如此光天化日之下捆绑消费者,令人匪夷所思。

2010中国汽车行业十大“遗憾”事件

点评:这一事件无疑是2010年中国汽车消费维权案例中较为极端也较为典型的一例,消费者的弱势地位被体现的淋漓尽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车销售市场,但消费环境并未随之有明显改善,消费者维权碰壁投诉无门的案例层出不穷,且大多仍以消费者的最终妥协收场。

目前,国内消费者在购买汽车产品发生纠纷时,基本只能以《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这两部在汽车消费纠纷过程中有关责任认定、赔偿标准未明确作出规定的法规为依据进行维权。在实际案例中,有关消费者的主张,法院基本都以汽车消费尚不属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称的生活消费范畴而予以驳回,以致无法可依。在新车年销售量已经接近2000万辆的市场中,汽车产品至今被归至奢侈品或者被视作是一种生产资料,而非大众消费品,是相关法规严重滞后的集中体现。酝酿长达六年之久的汽车“三包”政策,至今仍未有正式出台的迹象,则是对当前汽车消费权益保障政策完善程度的最大拷问。

2010年12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董祝礼在一次汽车品质论坛上表示,今年前三季度,共收到投诉10031件,较去年同期增长52%,其中69.8%是关于汽车质量和使用安全方面的投诉。面对这些逐年攀升的数据,我们只能表示遗憾。

★遗憾之NO. 2

——本田“罢工门”

事件:2010年5月17日,本田南海零部件工厂数百名员工因不满工资低福利差,一同走向操场要求厂方提高工资待遇、改善福利,停工开始。5月22日,本田公司开除两名带头停工的工人,并否定工人的提薪要求。由于不满意公司的答复,工人继续罢工。6月4日,在广汽总经理曾庆洪的周旋下,南海本田中方工人4日下午派出15名代表与资方就加薪额进行谈判,工人的月工资大约提高到2044元,罢工事件结束。同时,在本田中国的罢工影响下,包括为北京现代提供车身框架及零部件的北京星宇车科技有限公司在内的多家企业也相继出现罢工,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

2010中国汽车行业十大“遗憾”事件

点评:本田南海零部件工厂的罢工事件,牵出的是一个有关“中国汽车产业工人工资福利待遇偏低偏差”老生常谈的话题。根据全球咨询公司AlixPartners发布的最新调研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利润率几近翻番,达到近9%,并高出整车企业利润率约2个百分点,为全球之最。同时有机构预测,2010年汽车零部件利润增幅将超过50%,平均销售毛利率将达到23%左右。可见,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盈利能力并非想象中糟糕,但工人通过长时间加班换取的报酬却难言不寒酸。

当前,依靠技术领先和对核心技术的封锁,外资零部件企业在我国几乎已对核心零部件形成垄断,占据我国零部件市场近80%的份额。然而,在攫取高额利润和行业垄断后,外资零部件企业在对待一线底层工人待遇上却仍按照当地最低的工资标准制定薪酬,并未作出行业表率积极改善工人待遇,实在令人唏嘘。在中国汽车工业逐步发展成熟,中国市场跻身全球第一位置之时,中国的汽车工人却仍在生产线上为区区一两千元的工资日夜加班埋头苦干,谁之过?在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缺陷短时间内难以有根本改观时,有关各方是否更应扪心自问,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工人,对待中国工人?

透过本田“罢工门”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病,或许我们可以隐约看到外方对待中国产业工人的冷漠态度。而这种冷漠的背后,则是中国产业工人地位的悲哀和尴尬。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汽车企业,尤其是合资企业CSR建设的真空和缺失。

★遗憾之NO. 1

——宁夏新大地汽车项目“流产案”

事件:2010年9月19日,工信部发布公告,宣布成都新大地汽车公司在未办理项目批准手续、未获得车辆生产企业准入许可的情况下,擅自设立分公司,大量套用母公司的《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产品型号及合格证进行生产和销售。工信部公布的相关处理决定称,责令该公司限期整改,并暂停其申报新产品和上传载货类汽车产品合格证。11月14日,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宣布终止宁夏新大地汽车项目,接管该公司的土地、厂房和设备,并收回给予新大地汽车项目的全部优惠政策。

2010中国汽车行业十大“遗憾”事件

点评:“3年仅造4辆车”,这些字眼对应一个计划总投资18亿元,规划用地924亩的汽车项目而言,无疑极具讽刺元素并扎人眼球。同时,在宁夏当地政府的极力“扶持”之下,该汽车项目未获未获整车生产资质却提前上马,其中意味也值得反思。

尽管这两年中国市场新车销量领跑全球车市,但是散乱格局未有根本改善,行业集中度没有明显提升。为了改变这一积弊已久的现状,工信部曾在2009年早些时候下发《关于加强汽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汽车企业将被禁止在异地独立建厂”,旨在通过兼并重组,整合国内弱小产能生产企业,规范整个行业有序发展。但是,作为GDP的重要支柱产业,各地方政府均多少有些“汽车情结”。因为汽车产业链条长,尤其是乘用车产业,除了能满足地方政府的形象需求,更多的是一旦盘活这个产业就将会带来可观的经济受益和就业率的提升,因此尽管中央政府三令五申不能盲目投建新的汽车项目,但诱惑难挡。同时,地方政府由于缺乏财政收支透明度和有效的监督机制,在汽车项目的招商引资过程中也大多不惜血本,只求达成实现汽车夙愿。

也正是因为如此,例如宁夏这种不具有乘用车产业的省份,为了引进相关生产企业,不惜许以巨额贷款,更是腾出大量规划用地,在明知生产企业并不具备整车生产资质的情况下,这种“先斩后奏”的急功近利下却存在极大的风险,一旦后期的暗箱操作未使得企业具备合法身份被叫停,先期的投入往往打了水漂。而一旦通过某些暗箱操作使得企业顺利投产,但诸如产品无法适销,市场打不开等因素最终导致项目失败,更多的投入往往也将造成更大的损失。同时,也不排除一些企业将政府承诺的土地等其他优惠政策通过银行抵押贷款套现,或在金融市场谋利。

关键是这种风气对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无益,如果各地政府这种观念不改变,“地方保护”枷锁不破,中央政府的有关政策难落实,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的提升过程将会走得异常艰难,而这,显然不是中国汽车业界最愿面对的现实场景。

作为业内专业的汽车资讯提供商,盖世汽车网将在即将到来的2011年继续以严谨的报道态度持续关注中国汽车产业成长过程中的点滴进步。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0/12/22053606366271394806.shtml

 ;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