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这个文件第一次详细、全面地介绍了中国的能源状况和能源政策。在这个文件中,涉及到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
在介绍中国能源状况时,指出“资源约束突出,能源效率偏低”。中国优质能源资源相对不足,制约了供应能力的提高;能源资源分布不均,增加了持续稳定供应的难度;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技术装备水平低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导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平均水平,进一步加剧了能源供需矛盾。单纯依靠增加能源供应,难以满足持续增长的消费需求。应该说,能源资源紧缺已经成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一项约束条件,中国汽车工业生产规模可能在2008年达到1000万辆规模,也可能在十年之后中国的汽车消费超过美国市场,那么汽车的能源消耗规模也会很快追上美国,如果不能较好地解决能源的问题,汽车工业难以保持持续稳定发展。
白皮书指出的另一个大问题是“环境压力加大”。煤炭消费是造成煤烟型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随着中国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部分城市大气污染已经变成煤烟与机动车尾气混合型。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汽车发展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在一些超大型大城市汽车很快就会成为主要的大气污染源,汽车工业发展的环保压力也越来越大。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 2000年翻两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 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汽车工业应该认真地贯彻这些要求,切实做到节能减排。
白皮书提出的能源发展政策,与汽车密切相关的措施包括:
一.实施节约和替代石油工程,科学发展替代燃料。我国正在实施节约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其中包括加快淘汰老旧汽车、船舶,积极发展公共交通,限制高油耗汽车,发展节能环保型汽车。
二.加强管理节能。建立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积极推进优先采购节能(包括节水)产品,选择部分节能效果显著、性能比较成熟的产品予以强制采购。积极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导向作用,带动社会生产和使用节能产品。研究制定鼓励节能的财税政策,实施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多渠道的节能融资机制。深化能源价格改革,形成有利于节能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健全节能法律法规,依法强化节能管理。
三.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将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到2020年达到15%,关键是要积极落实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扶持和配套政策,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市场,逐步建立和完善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和市场及服务体系,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四.大力推广节能技术。白皮书提出要重点研究开发工业、交通运输、建筑等领域的节能技术与设备。
五.加强前沿技术研究。重点研究化石能源、生物质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制氢、经济高效储氢及输配技术,研究燃料电池基础关键部件制备及电堆集成、燃料电池发电及车用动力系统集成技术等,积极研究磁约束核聚变和天然气水合物开发技术,天然气水合物可能成为重要的能源之一。但是白皮书也指出,“中国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六.开展基础科学研究。重点研究化石能源高效洁净利用与转化的基础理论、高性能热功转换、高效节能储能的关键原理、规模化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基础技术以及规模利用核能、氢能技术等基础理论。
七.积极防治机动车尾气污染。严格实施机动车排放标准,加强环保一致性检查,确保新生产机动车稳定达标;严格实施在用机动车环保年检制度;严格禁止制造、销售和进口超过排放标准的机动车;鼓励生产和使用低污染的清洁燃料机动车,鼓励生产混合动力汽车,支持发展轨道交通和电动公交车。
八.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倡导在洁净煤技术等高效利用化石燃料方面的合作,推动国际社会加强可再生能源和氢能、核能等重大能源技术方面的合作,探讨建立清洁、经济、安全和可靠的世界未来能源供应体系。吸引外商投资开发利用能源资源,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进一步实现从投资化石能源资源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变,从注重勘查开发领域向更多地发展服务贸易转变,从主要依靠对外借贷和外国直接投资向直接利用国际资本市场方式转变。
当然,现在迫切需要政府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政策措施,更好地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原创文章 转载请注明来源与作者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09/08/201142574257951.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