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汽车行业AI大模型应用展望(2024版)
  • 2025第六届软件定义汽车论坛暨AUTOSAR中国日
  • 2025第五届中国汽车人机交互与体验设计创新大会
  • 2025第三届AI定义汽车论坛
  • 走进上汽提质增效&创新驱动论坛暨
  • 2025第三届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出海高峰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端访谈 > 正文

群议:中国汽车内饰设计的现状与趋势(下)

盖世汽车网 Joanne Jiu 2009-05-25 09:40:54
核心提示:核心提示: 权威调查显示,汽车内部舒适度已经成为消费者选择新车时考虑的第二大因素,排在车辆外观设计之前,仅次于汽车的可靠性及耐用程度。对车辆内饰的投入成为在中国市场上本土和外资品牌整车厂商的一个比拼点。中国汽车内饰设计的现状如何,与国外相比差距在哪里?发展态势将怎样?我们为此邀请了业内人士共同探讨,他们是--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奇瑞内外饰技术委员会主任/总工程师曹渡先生,J.D.Power中国区总经理梅松林先生,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副教授李彦龙先生,上海世科嘉车辆技术研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弢先生,伟世通亚太区电子产品部产品经理何春华女士。

本土厂商的差距

盖世汽车网:本土品牌厂商的内饰方面做得不尽人意,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局面?

曹渡:论工程技术人员产品开发的能力,简单地讲就是因为国内这方面的整体经验和水平都不够。

不是基础问题,我们的团队学习能力很强,但他们缺乏的是经验,而做汽车产品的开发是有一套流程,有一套方法,我们本土的团队不太知道。

尤其内外饰这些方面,听起来好像很简单,实际上细节决定成败。内外饰主要除了功能就是追求精致,很多细节上要做到完美非常难。这也是我致力于回国来讨论的一个主题,我近期在倡议的"09年内外饰产品开发和新材料应用国际研讨大会",就是期望借助这个平台鼓励我们的工程师总结自己在工作中积累的点滴经验,发表一些有质量的论文,共同探讨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 

其实与制造能力比,中国在这方面的学术水平跟国际相比也差很多——尤其供应商整体如何提高、如何提高国家行业层面水平等方面缺乏意识。很多人只是会"抄车",但结果是抄也很难抄像。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中国缺的不是工程师,缺的是项目管理经验--这方面的能力比工程(Engineering)或者产品开发(Product development)方面能力更差。所以即便有个把好的人才,也不会马上有一整个好的团队,这是个悲剧。当然这是要通过时间来解决的,因为没有大学可学。其他产品或技术方面的知识在大学里可以学,但是项目管理、流程等这一类东西是我们中国更加缺乏的。
 
梅松林:我想他们要有个学习过程。首先要看到他们现在无论在外观设计还是在内饰方面都比前几年进步了许多,提升速度非常快。
 
第二,我相信正是由于自主品牌现在处于学习阶段,所以他们敢于尝试新的东西;而品牌越是历史长久,反而越不敢尝试新东西,受制于传统。中国本土厂商在内外饰设计上的大胆前卫有利有弊。冒险有时可能会带来很多后续的问题,有些甚至没有意料到。可能中国自主品牌变化的太快了,一有新的想法就马上应用到车上去,随意性较大,装上以后就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随之而来。比如说早期的手机架,当时考虑到车主打电话时拿着不方便,觉得有用就设计了上去,但后来发现没有考虑到手机款式各不相同;车载饮料架也一样,曾经是一个孔下去只能放一种杯子,现在做的更有柔性,大小杯子都可以放。他们(本土设计师们)想到一些好的想法,但考虑不周全,经验欠缺,随意性较强。在这一点上,本土厂商和设计师们会慢慢在"试错"的过程中不断学习。设计本来就是试错的过程。好在自主品牌没有不攻自破,而是上从错误中学习并进步。
 
第三点,本土厂商在内饰设计上的系统性不强,还有目前最关键的问题是多少本土品牌车型内饰看起来比较廉价--从我们的调研得到的数据看,这些车型内饰的材料、设备等看起来比较廉价,这可能是消费者最大的不满之一。他们抱怨说,这些车外面看起来很好,造型做得很潮流很漂亮,到里面去看却看到比较便宜、廉价的东西。并非车本身差不差,只是说它的内饰看起来比较低品质:内饰的材料、工艺、表面衔接、配置和内饰件间接缝等细节上,给人的感觉是廉价廉质。我们的数据显示这是消费者反应较多的问题。若拿同一个级别的车对比,自主品牌肯定在成本控制方面做得很严,但可能有些地方做得不太考虑购车者的感受,比如采用外观看起来给人感觉廉质的材料,这其实不一定能节省多少成本。而外国品牌车型的内饰也在控制成本,但他们在材料和工艺上就比较讲究视觉效果。
 
李彦龙:其实国内在汽车内饰设计和开发方面还是有一定实力的,但设计公司一般有想法有建议权,却没有决定权。真正拍板的是整车企业高管,他们对配置、成本、结构、工艺往往很了解,但不见得是"设计"专家(请注意:设计不只是造型,而是比造型有更广泛的内涵)。整车企业会针对市场需求进行调研,并依据调研结果做出对消费者需求的预判--但是这种调研多数情况下不完全可信,所得到的信息不准确;即便准确,对于设计而言仅仅有量化的数字是片面的,感性的把握也非常重要。同时,鉴于市场变化的不稳定,新车开发的规划至少要提前两三年,依照现在口味开发出来的内饰可能在上市时已经不再受欢迎。所以在设计时要具备一定的预见性,准确的预见性是需要有长期的经验积累和设计战略眼光等多方面综合。
 
从市场、设计、到工程、管理等综合实力决定了内饰设计研发的水平,国内各厂商纷纷组织研发队伍以满足自主研发需要,但同时也造成了研发人员和资源比较分散而难以形成强大实力,因此整体实力还比较弱。
 
未来发展趋势;判断潮流的根据
 
盖世汽车网:中国汽车内饰设计未来趋势和发展潮流是怎样的?
 
何春华:最近我们切实观察到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消费电子很快进入到汽车电子领域,而且速度是在不断的加快。人们希望他们用的像是手机,或者是MP3或者是其他的便携式的电子产品,带到车里也能够很快地连接,能够很好的运用。中国在消费电子方面是引领潮流的。更多消费者在消费电子方面是非常前沿,常常把消费电子跟汽车电子联系在一起。中国消费者相对来说是蛮成熟的,谈到消费电子进入汽车的时候,常常会问这类东西是否实用。
 
还有一个趋势,在人机界面方面,消费电子在先进的人机界面的趋势也很快地反映在汽车内部电子上来。我们要让这些人机界面的控制更加灵活,更加人性化,更加适合人们使用的习惯。我们在很多产品上都涉及到人机界面。把按钮做的更接近或者更趋向于消费者喜爱的形式,比如我们看到手机的界面变得越来越花哨,也越来越实用,很多时候人们根本就不需要看说明书就可以操作。同样也要让人们坐在车上不需要看指南,就知道怎么操作车里的东西。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人机界面,即更适合人的使用习惯,所有的位置要合理化,不需费很大心思才知道如何使用。从人机界面的设计理念来说,不光是一款产品,事实上在各种产品上都可以应用到。伟世通去年携手3M在华巡展的X-Wave概念车上的触摸式中央集成控制面板和人机界面就体现了这种理念。
 
从我们(伟世通)的角度说,我们要整合全球的研发资源。我们在中国的研发都会融入到在美国的产品研发过程当中,我们要研究中国消费者今天的趋势是否可以影响到欧洲和美国未来的发展。因为将来全球化是一个很大的发展方向,我们会把这些发现放在全球进行共享。在整个产品研发过程当中,引入不同的调研发现,包括不同市场的研发人员进行详细的沟通。
 
举一个在中国开发运用到全球的例子,伟世通中国技术中心设计了一个音响平台,这个音响平台现在不光是在中国销售,而且销往世界各地,包括在北美、欧洲,供应在不同车型上。
 
张弢:我们在设计汽车内饰时首先是围绕吸引消费者的关键因素--诸如时尚感的造型、实用性、舒适性、亲和力价位等等,针对不同的消费者群,制定合适的产品定位。我们尤其要注重的是哪些因素是始终能够打动消费者、让他产生购买的欲望。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汽车内饰在功能性、人机工程、材料等多方面细节,要符合社会上的整体设计潮流,迎合国内消费者选择搭配一些装饰件。一般开发一款新车至少需要两三年的过程,如果不能考虑到这些综合因素,很可能新车推出后马上就落伍了。这就需要放眼到服装、建筑等设计领域,这些都会对汽车设计有着借鉴意义,比如国际流行色趋势就会影响到汽车内饰的色彩。
 
还有一点就是及时借鉴消费电子产品。电子产品在汽车上的运用永远都要落后于日用消费电子产品,因为一般一款新车需要两三年时间才上市,而消费电子半年或者一年时间就可全新推出。这就需要在设计内饰时及时地把一些热门的消费电子需求应用到车上去。我注意到09款凯美瑞上就新增了AUX多功能音频接口,这就是为满足一部分时尚消费者的需求。
 
现在国际整车厂商在开发一些基于全球平台车型时,一般都鉴于中国市场的重要性都会考虑到中国市场的偏好。同时,中国本土厂商在设计新车时都会考虑到将中国文化融入其中,我个人不主张就中国元素做一些牵强附会的设计。中国的设计理念已经在服装和建筑等方面在全球范围得到了很好的传播,并得到认可,接下来就是看怎样体现在汽车设计上。我觉得我们需要传递中国文化的哲学和美学元素,同时也要结合国际化的流行趋势,只有符合设计全球化,我们的汽车产品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盖世汽车网:未来国内趋势会否融入国际乃至影响海外?
 
李彦龙:现在来看,国际潮流影响国内趋势要来得更明显些。在国内,中外内饰设计风格和思想在融合,因为国内消费市场在迅速成熟,随着他们的视野扩展加上中国市场在全球的地位日益提升,很多跨国企业在带入他们原有风格的时候,进行相应的本土化改进,这样会日益形成一种稳定的中国汽车内饰风格/趋势。PSA已经在上海设立其研发部门,其目的之一就是更好地把握中国市场,甚至奔驰也拟在中国设立相关机构已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

相关专题请见:中国汽车内饰设计的现状与趋势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09/05/25092526252673274546.shtml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微信扫一扫分享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