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9日,上汽控股51.33%的韩国双龙汽车宣布,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公司的资金链已面临断裂,并被迫向法院提出进入“回生”程序,将决定权交给韩国首尔地方法院。而上汽也有可能因此损失18亿股权。双龙走到如此地步,对于上汽和双龙本身而言已是双输的局面,如何处理双龙这一“鸡肋”,成为上汽急需考虑的问题。
金融危机对双龙事件的发生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从2004年底上汽收购韩国双龙之后,双龙近4年来发展的并不算很好,尽管在2007年一度扭亏为盈,但其本身存在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并没有解决。首先是产品问题。到了2008年,随着国际油价的飞涨,双龙以生产SUV和大型车为主的弊病就显现出来了。2008年上半年受韩国国内柴油价格高出汽油价格的影响,韩国政府取消了对柴油车的补贴,使得主要产品为柴油车的双龙汽车在韩国国内市场销量出现大幅下滑。截至08年第三季度,双龙出现1000亿韩元的亏损,而目前已经连12月的工人工资都无法正常发放,走到了破产的边缘。其次,在上汽收购双龙后,双方的文化一直没有很好的融合。双龙的工会可能从心底一直保有反对收购的情绪,也一直存在着很强的博弈心理。因此,双龙内部从企业到员工无法形成统一的思想,内部问题尚未解决,企业又怎能发展得好呢?双龙汽车的生产效率远远低于国内外企业。在过去5年里,双龙汽车约7000名人力生产了9万至15万辆汽车。这远远低于21万名人力生产190万辆汽车的通用大宇。但在上汽要求机构调整提高生产效率,提出通过裁员降低成本的方案后,却遭到了双龙工会的强烈反对和抵制。在这种劳资矛盾的情况下,双龙的竞争力无法得到提升,在经历金融危机这种大风浪的时候自然要翻船。
从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来看,其最主要的影响还是在两方面,一是出口市场,二是消费预期。在双龙取得盈利的2007年,除了在韩国国内市场的增长外,海外市场的增长是支撑双龙实现盈利的重要一环。据统计,2007年上半年双龙共销售汽车69755辆,比去年同期增长13.2%;其中韩国国内销量同比增长4.7%,海外市场出口量增长了21%。而在金融危机对全球汽车市场带来沉重打击的背景下,大多数企业的出口市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双龙来说,这一影响就更大一些。另外,金融危机对经济更深层次的影响是使人们的消费预期产生了变化,人们的消费习惯或原定的消费计划都可能因此而改变,对未来经济形势的不乐观会使人们推迟或取消购车计划,这也从市场需求方面影响了众多汽车企业的销售情况,当然也包括双龙在内。
综上,双龙本身内部的问题是其今天走到这一步的根本原因,即使没有金融危机双龙依然有走向这一步的趋势,只不过在金融危机的催化作用下加速了这一过程,双龙来不及作出更多调整就产生了“化学反应”。
上汽也许到了该退出的时候
目前的情况是上汽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撤资还是继续“添坑”——双龙在劳资矛盾不可调和,产品单一,没有突出竞争力的情况下已经俨然是一个大坑了。韩国银行表示在上汽进行援助之前不会向双龙提供贷款,上汽要求裁员的方案也被双龙工会坚决抵制,而如果不进行调整,上汽就等于在往无底洞里扔钱,这于上汽当初收购双龙吸取SUV技术的初衷已大相径庭。而在收购之初,上汽对于韩国的法律和工会力量估计不足也是有欠考虑。
对于上汽来说,双龙这个“包袱”现在要不要卸下已成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如果继续背下去,将影响上汽整体的盈利情况,进一步影响上汽的经营和发展,可以看到,上汽在双龙问题上的主导权并不是很强,受韩国政府及双龙工会的制约,目前双龙已无法按照上汽的规划继续走下去,此时选择退出也许是一个明智的决定。不过受韩国舆论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上汽能不能撤得很快很彻底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要撤可能也得“慢慢来”。
从上汽与双龙的事件可以看到,首先是我国的汽车产业正在一步一步做大做强,我国的汽车企业的综合实力也在不断的提高,一部分龙头企业已经具备了并购国外汽车品牌或整车厂家的实力,这也是我国汽车正在走向世界,进一步扩大影响力的表现。但在进行并购行为之前,我国的汽车企业还是应该更全面深入的了解收购对象的详细情况以及其所在国政治、经济及人文地理等情况,以便于更好的把控其发展态势;对并购对象的定位和发展战略进行长期的规划,并将可能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通盘的考虑,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上汽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免会被螃蟹壳扎到,但这种行为还是值得鼓励,当然其经验教训更值得借鉴。(作者系北京鸿锐新思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商用车研究部经理 杨永亮)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09/02/0311455045505294846.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