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2024第四届汽车智能底盘大会
  • 2024第五届汽车电驱动及关键技术大会
  • 2024第二届中国汽车与CMF设计大会
  • 2024泰国汽车市场深度考察(第二期)
  • 第六届汽车新供应链大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 > 正文

特别报道:谁杀死了电力汽车?

盖世汽车网 综合报道 2008-12-22 09:04:01

在美国风行一时的纪录片《谁杀死了电动汽车》记录了上个世纪90年代新技术产品——电动汽车EV1最终被石油财团联合绞杀的悲剧故事。电影背后,该片的导演,好莱坞著名编剧克里斯·佩恩,以个人作品和一个环保斗士的悲愤做武器,向扼杀EV1的传统势力宣战的非凡勇气更深深触动了我们的神经。

不过,当年EV1的拥戴者们恐怕想象不到,10多年后,他们被迫熄灭的愿望,在遥远的中国,再次点燃了实现的机遇,这是天时、地利、人和?还是又一轮新的博弈。

不错,在日益向世界汽车大国挺进的道路上,新的历史机遇摆在中国人面前:清洁能源汽车,它代表着一条绿色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而我们最终会选择利用机会吗?

谁杀死了电动汽车

在2006年6月美国导演克里斯·佩恩的纪录片《谁杀死了电动汽车》上映之前,相信已经没有多少人还记得EV1这个名字。作为一款在10年前推出的车型,通用汽车公司给EV1特意取了一个简单易懂的名字,Electronic Vehicle 1,中文直译:电动汽车1号。它是一款电动汽车。在一款汽车和一个汽车类别之间划上等号,任何人都看得出通用曾在这部车上所寄托过的巨大希望,然而——

电动汽车的乡愁

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正值世界石油价格稳定在25美元左右的低谷,但是人们对之前20年油价窜升的灾难性记忆仍然深刻,美国市场需要一款能够大幅度节约能耗的汽车的呼声日益高涨。历来美国环保压力最大的加利福尼亚州,为了降低汽车尾气对环境和公众健康的危害,通过了《零排放法案》(《Zero Emissions Mandate》),规定加州1998年售出的新车中,零排放的汽车要达到2%,2003年达到10%,这是继催化转化器投入应用后最彻底的反烟尘法案。

看准这个契机,美国汽车巨头通用公司,以超过10亿美元的投资,着力打造出一款完全不需要消耗汽油,真正零排放的汽车,它就是集合了当时最新的环保概念以及时尚外形的EV1。身为通用汽车家族中的一名新成员,通用公司希望EV1能够在市场上横行无忌,趟过那条条由石油灌注的汽车动力之河。但迎接他们的现实却是,尽管EV1拥有了一批小众的狂热拥戴者,可总体来看,电动汽车市场应者寥寥。

但EV1这艘电动汽车的旗舰最终还是沉没了。2000年,面对惨淡的市场业绩,通用宣布停止生产EV1,仅在加利福尼亚州继续提供出租服务,但是长期租用该车的客户也仅维持在600人左右,于是在2002年通用将出租业务也停止了。市面汽车全部回收,送铸造厂做废品处理。EV1的野心于是只剩下对汽车市场的一缕乡愁。

克里斯·佩恩的战争

一款概念新颖,造型新潮的时尚靓车,何以遭遇停产的厄运?

依照通用发言人当时的官方说法,之所以坚决收回EV1汽车,主要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因为对于区区600辆电动汽车来说,厂商要继续提供单独的维修和配件服务,成本显然过于昂贵。而且光是更换一个镍氢电池就要花费3万美元,已经相当于一辆甚至几辆汽油车的价格,这也是公司所不能更不愿承受的。EV1技术上的不成熟是另一个方面。在美国这样的国家,汽车每开100千米就需要充电几个小时,这对很多人来说简直是不可想象。换句话说,是尚显稚嫩的电池技术扼杀了EV1的未来吗?不过那些疯狂热爱电动汽车的车迷们并不这样看。

www.ev1.org这个由爱车者组建的网站上,醒目位置长期保留着对一篇文章的链接。《为什么通用不得已要销毁EV1》,原来这些人在调查后发现,掌握通用汽车公司股份的大股东们是杀死电动汽车的真正凶手。

电力汽车

石油疯狂

纪录片《谁杀死了电动车》调查揭秘,将杀死电动车的凶手指向了控制着运用汽车50%以上股份的石油巨头和金融寡头,但这全是石油的错吗?

2003年的春天,第二次美伊战争爆发,伴随着伊拉克的政局崩溃,世界上最大的石油产地中东局势动荡。国际原油价格由此开始了长达四年之久的疯狂飙升:从原来的每桶20多美元升至接近80美元。被称为“工业的血液”和“黑色的金子”的石油安全再度成为世界话题。

从产油国到消费国

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数据表明,世界石油的57%被消耗于交通领域。预计到2010年,全球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0亿辆。国际专业机构就此推测:2020年以后,全球石油需求与常规供给之间将出现净缺口,这个缺口将在2050年达到500亿桶。不久的将来,汽车靠什么“加油”,成了全世界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同样的疑问也摆在太平洋的东岸——中国成为被关注的焦点。不仅是因为它连续20多年GDP持续高速增长,更因为它在最近的几年中迅速成为全球第二大的能源买家。由于汽车保有量的飞速增长,庞大的汽车群每年要消耗掉中国汽油总产量的85%,柴油总产量的20%。每天消费的石油近580万桶,我们已然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石油消费大国。

到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预计要达到4.5亿吨左右,难怪地球政策研究会(Earth Policy Institute)的美国研究者小组的主席莱斯特·布朗(Lester Brown)说:“如果中国的经济持续保持每年8%的速度发展,那么到了2031年,这个国家所消耗的能源将是目前已发现地球能源储备的三分之二,并且石油的使用量将达到每天9900万标准桶(如今石油的开采量约为每天8400万桶)。”

石油,你来自何处

中国早就不再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石油出口国,新增的石油需求将越来越多地依赖进口。据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预测,到2010年和2020年,我国机动车的燃油需求将“吃”掉一半左右的自产、进口石油。人们紧张地发现,到那个时候,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0%,而中国寻求稳定的石油供应的努力正在重塑全球能源格局。然而,中国的石油安全形势着实令人不安。

汽车和城市的爱恨情仇

汽车是现代城市移动的风景,也是现代生活方式的象征,一切浪漫的事情都可以发生在汽车风景移动的窗边。二战结束之后的世界格局不仅让美国得到全世界最精华和聪明智慧的头脑,也使推进工业科技发展最为得力的汽车工业成为美国乃至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战后持续的经济繁荣和美国在全世界推行的世界贸易,迅速将“汽车+城市”的摩登生活方式推向各国。

汽车作为现代文明四部曲——衣、食、住、行的第四步,无疑给生活在城市和乡村的居民都带来了出行的方便。但同时,汽车的过度发展也给城市管理者和城市生活带来一系列头疼的问题。

中央比较堵车区

只要看看上下班时期,北京或者任何大城市的公路,你就会发现城市有多大,道路就有多堵。新增的高架桥和加宽的车道似乎永远赶不上汽车增加的数量。而购物中心、大型消费娱乐场所附近停车难也是人所共知。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沿海发达地区的人口居住密度是美国和欧洲等汽车发达国家的数十倍。

在居住空间紧张的同时,汽车消费的超快速发展,使得城市变得格外拥挤。汽车对城市地理空间的规划使用提出了新的需求,停车场,道路网,应急交通疏导管理使得脱胎于80年代的中国城市规划倍感局促。此外道路交通执法、机动车管理也对城市行政管理与政府部门协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问题的解决失策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道路交通的低效与拥堵。

Sylvie O`Day是一家法国杂志社的主编,她和先生在11月的时候从巴黎到北京探望在法国大使馆工作的儿子,她惊叹于北京堵车的严重。每次她从建国饭店出门到北京市内的任何一处旅游景点花费在路上的时间,平均是50分钟到60分钟。这个时间几乎是她在巴黎市内平均出行时间的2~3倍。作为第一次到中国旅行的外国人,她碰巧住在了北京最热闹的CBD区,北京媒体把CBD戏称为“中央比较堵车区”,在她惊叹于北京的现代化成就的同时,也为北京人每天需要在路上浪费如此之多的时间而感到遗憾。

窒息的尾气中

在秋冬季节的阴天或雾天,大城市的空气质量都会因汽车尾气无法扩散而恶化,因汽车尾气的排放和积累有难以察觉的特点,因此城市管理者和居民都容易忽视其危害。上个世纪著名的“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就是极端的例证。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对汽车尾气的治理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大量排放的汽车尾气,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主要杀手。有报道说,在中国12个规模最大的城市中,空气污染每年造成5万人过早死亡,40万人患上慢性支气管炎,城市人口肺癌死亡率逐年增加,交通民警因为长期在尾气污染严重的道路上工作,他们的平均寿命较其他人明显要短,平均只有47岁。

在传统的汽车之外

今天列居全美第二大的城市洛杉矶,其50年代的城市发展规划几乎是按照汽车现代生活的理念描出的蓝图。但在半个世纪之后,人们发现,这个城市位列全美空气质量最差的地区之一,居民即使想买一支玫瑰花也要驱车半个小时。在伦敦城市大学从事规划和资源再生研究的Peter Hall教授,对当初这座城市规划设计者过分“尊崇万能的汽车上帝、一种理想化的移动生活和由此而来的自由”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他认为,这种主张的代表者——Christopher Alexander,50年代伯克利大学的建筑与城市规划教授的城市规划哲学不仅带来了汽车城市污染,而且也让很多各国大城市步其后尘而受害不浅。Peter Hall主张面向未来的城市资源再生利用,否则未来的城市生活将难逃生态灾难和社会问题的双重袭击,曾经浪漫的移动风景和美丽的城市月光将变成难以长久持续的短暂泡影。

因此,在石油之外,在传统的汽车之外,各国都在思考能够挣脱汽车和城市的爱恨情仇的问题之结的新招。在这种背景之下,清洁能源成为至少可以避免城市空气污染的一种解决方案。但由于汽车工业涉及庞大的产业链条,牵动着企业、政府敏感的神经,我们到底应该为环保主义者渲染的灰暗未来和盲目发展的可能报复而担心,还是屈从于经济学所关注的效率与利益,还是观望不同利益博弈的结果?这已经超出了汽车这个移动的风景而成为涉及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都在思考的可持续发展概念下的利益博弈。

绿色新希望

排放更清洁、动力来源比石油更优越的绿色汽车,成为整个世界的梦想,特别是在能源和城市污染问题困扰下的中国。可喜的是,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我们并不是弱者!

2006年11月6日,美国《时代》周刊公布了“2006年最佳发明”名单,这份名单包括饮食与烹调、衣料、玩具、交通、家居、医药、安全和军事,共八大类。这些发明或注重环保,或纯粹新奇,涉及现代人生活和工作的各方面。出身上海清能科技公司(Horizon Fuel Cell Technologies),标价115美元的一辆小型氢燃料电池玩具车——“氢动力赛车”成为年度交通类别中的最佳发明。“氢动力赛车”附带有一个小型太阳能燃料补给站,玩具车开动所需要的氢就来自于太阳能燃料补给站的充气。一次产生的满缸氢气可以让玩具车行驶300余英尺(约91.44米)。

为什么交通类最佳发明不是通用、福特这些国际汽车巨头或是更具实力的波音、空客之类的产业巨子生产的超级汽车或者新型飞机呢?《时代》周刊给出的解释是,这种6英寸长的玩具车能完成美国底特律汽车设计尚无法实现的动作。

油价一路飙升和环境日益恶化,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石油经济推动世界前进时日趋沉重的脚步,当人们的眼光开始钟情于新的清洁汽车,哪怕只是一款6英寸长的小型的玩具,似乎也在暗示我们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来临。

以国家的名义

和EV1在美国的悲剧命运不同,中国清洁能源汽车的研发多年来一直受到来自政府的鼎立支持。科技部在“十五”期间(2001-2005年)设立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电动汽车专项安排了“三纵三横”的总体研发布局,以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为“三纵”,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驱动电机、动力蓄电池为“三横”,按照汽车产品开发规律,全面构筑自主开发电动汽车的技术平台。

2006年6月,我国“十一五”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通过论证。据悉,该项目旨在重点突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关键瓶颈和系统集成技术,形成总体研发体系,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研发的产业化,以提升我国汽车工业核心竞争能力。

竞跑未来汽车

北京清华大学的校园里,坐落着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这里是中国清洁能源汽车研究最核心的机构之一。实验室主任、国内著名的汽车专家欧阳高明教授接受了本刊的采访。他表示,世界汽车工业面对日趋严峻的环保形势,正在实施一系列战略性措施,主要是:1、发展智能交通系统,控制交通流量,降低废气排放,减少燃料消耗;2、使用替代燃料,如天然气、酒精、甲醇和氢气等;3、推广混合动力系统,即采用燃油发动机和电气动力组合驱动方式;4、研制车用电池供电系统,包括燃料电池和蓄电池。

电动汽车具体又主要分为三类:即仅以车载蓄电池(或电容)为动力源的纯电动汽车,以多个车载动力源提供动力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当前主要是指以内燃机及蓄电池)和以燃料电池为动力的燃料电池汽车。另外还有太阳能电池汽车。

在现今新能源汽车研究中,中国在氢技术方面取得的成果引人注目。2006年11月18日,在北京海淀区中关村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内首座、全球最大的加氢示范站已经投入运营(投资额为350万美元)。这座加氢站每天可提供100千克氢气,可供4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安全、无污染地运行。据介绍,一辆大公交车一次加氢用不了20分钟,加足燃料后公交车可以运行近10个小时。

“这个加氢站就是我们做的,”欧阳教授讲起它带着自豪。随后他又严肃而客观地评价说:“这个加氢站造价很高,投资有几百万美元,同时氢动力公共汽车的造价也是普通燃油汽车的几十倍,高昂的使用成本是目前氢燃料汽车市场化的最主要的障碍。不过,氢燃料是真正无污染的清洁能源,氢燃料汽车的应用终会有大幅度增长,届时规模化的生产可使氢能成本与汽油相当。到了那个阶段,氢的生产、加工、零售等一系列环节必定将构成一个和现今的石油产业并行的产业链条,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看来,“未来汽车”的美好图景已经展现在中国公众面前,它预示了“氢经济”汽车时代的发展方向。不过,在这条道路上的竞争也是空前激烈的。在这场竞赛中,谁能更好地利用资源,降低成本,加快产品走向成熟,谁就是未来清洁汽车的领跑者。

新能源汽车盛宴

对于普通的中国人,清洁汽车似乎还是美好而陌生的新鲜事物。不过,一些有着探索精神的个人和企业早已经投身到了这场绿色的战役。早在2004年初,在中国海口举办的首届(海南)国际环保汽车科技博览会上,一台外表酷似QQ的电动汽车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辆名为“战车1号”的电动汽车时速高达160千米,充一次电跑可400多千米。资料显示,该车安静无噪音、清新无废气,行使的安全性、制动能力、提速能力等甚至超过了燃油汽车。它快速充电只需半个小时,并可使用普通的家用插座充电,方便得如同给手机充电。这台电动汽车从主要性能指标上早已超越了1996年的EV1,而它的整车制造技术、驱动技术、电池技术的发明人只是一个对电动汽车有兴趣的普通中国人——李久学。为推广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建立了洛阳乾元纯电动车制造有限公司,自任总裁。

类似的例证,只是众多中国能源环保科技企业中的一个缩影。根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掀起的新型能源汽车研发热潮中,国内已有200多家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其中,技术研究人员已达到数千名。

环保节能汽车的梦想,也是中位知名企业家长久以来为之迷醉的事业,他就是香港创业板上市公司、国内著名企业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传福。

2006年11月举办的北京国际车展上,比亚迪亮出他们的新式武器:完全采用电动技术的轿车“F3e”。这是一款人们从来没听说过的铁动力电池汽车。据介绍,铁电池的制作成本远远低于目前电池汽车普遍采用的锂电池,从而使一直困扰电动车投入实用的安全性能和充电速度有了大幅度保障和提高。同台展示的还有比亚迪为电动车时代设计的“充电站”等配套设备。其中包括为充电站设计的充电柜,它可在10分钟内为电动车充入70%以上的电量。充电柜有充电进度、充入电量、费用的数据显示,并具有联网、IC卡收费和单据打印等功能。而可以配置在车库、停车场等场所的充电柜则只需220V的日常充电插座即可完成充电。(文章来源:新知客 作者:赵大伟 吴天弃 张强 裴莹  )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08/12/22090114114368.shtml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