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安东诺夫全球CEO约翰-摩尔
盖世汽车网:我们得知安东诺夫(Antonov)今年初着手在国内成立了首家独资子公司---安东诺夫汽车技术咨询(重庆)有限公司,并打算与重庆隆鑫集团合资合作,请问现在项目进展如何?
约翰-摩尔:当地政府对我们在华建立独资子公司和设厂生产表现出了极大的支持,目前我们的子公司已经顺利落户重庆,目前我们仍在为合资公司寻找更多产业界伙伴。从我们的立场出发,我们愿意引进合适正确的伙伴。
至此,我们已经与多个潜在客户进行了会谈,他们有意愿进行投资。我们的最新款6速AT已经在A1GP世界杯汽车大奖赛(A1GP)成都站上发布,最近我们正忙着遍邀国内整车厂来渝参加装有我们最新产品的样车试驾活动。至此我们已投入近2000万欧元用于开发这款变速器,未来一旦量产,我们还将再投入2000万欧元用于在中国的研发和生产。
盖世汽车网:那么即将成立的合资生产企业中的控股比例可否已明朗?
约翰-摩尔:还没有最终决定。目前谈判仍在进行中,所以我尚不能透露任何细节。新加入的合作伙伴或许不止一家整车厂。
中国整车厂们已经越发意识到,他们需要合作开发关键零部件,如变速器。若每家企业都独立开发属于他们自己的变速器,则代价过于昂贵,所以安东诺夫与终端客户(整车厂)一起开发生产变速器当在情理之中。我们在中国提供的是变速器技术的整套解决方案,这不同于其他一些变速器公司只提供子系统方案或零部件。
盖世汽车网:那么一旦成立,这家合资变速器公司将提供何种服务和产品?
约翰-摩尔:首先是会向中国的整车厂提供基于安东诺夫技术的最新6速AT产品。此外,我们还会考虑在未来向北美和欧洲出口。(难道你们不会考虑专利购买和技术许可等业务形式?)如有需求我们会探讨转让技术许可的可能性,但是目前阶段,我们相信直接投资生产是最有效的途径。安东诺夫会监控好产品研发和生产等流程。
盖世汽车网:隆鑫为量产准备好了么?
约翰-摩尔:我们已经规划好了工厂初期,并将进一步探讨关于投产时机的细节。在中国投产地的决定尚未最终敲定,因为我们的原型机产品要在欧洲生产,之后才会转移到中国。或许生产样机的最初6-12个月我们放在欧洲,之后再转移到中国,这样我们能够确保产品稳定性,虽然我们打算在投产初期就采用相当数量来自中国本土供应商的零部件。
尽管寻找本土供应商的过程很艰难,但我们确实已经找到了一批相当优秀的中国供应商。但是一旦在中国量产后,变速箱上面还是会有极少数目的高附加值部件从海外进口,为保证质量无法实现完全国产化。
我们会按照计划逐步实现在华生产。第一台变速箱将在两年后发布,即2010年下半年,而后我们会在2011年实现规模量产。
盖世汽车网:安东诺夫在华寻找本土供应商花了多长时间?
约翰-摩尔:我们第一次与本土供应商洽谈可追溯到3年以前。未来支持我们的发展战略,我们必须从寻找合格本土供应商做起,这很重要,否则我们在中国的生产计划将徒劳无益。
我们的变速箱技术的一个特征就是在它搭配在整车上所花的成本非常低。对于生产厂家而言,生产难度小,该产品的每一个独立元件都比其他自动变速器技术来得简易些。这也是为什么说它具有低本高效,前期投入相对较低。
盖世汽车网:在2006年底据称安东诺夫向吉利授予了"TX6"变速箱核心技术的使用许可,吉利打算从2009年初开始生产基于该技术的变速器,但合作却在2007年无疾而终,请问背后原因是什么?
约翰-摩尔:我们确实曾与吉利签有转承测试合约,但最终合作未果并非因为个别负责人,而是--大家知道当时吉利的管理组织结构和发展重心经历了较大变动,在这些变更中,该合作项目在吉利中的对接负责部门发生了转移,而后在一段时间内无法保持顺利沟通,最终我们决定不再与吉利进行该项目,因为很明显,他们的组织结构尚未做好准备开展该项目。
基于我们的发展战略,我们开始寻找一个独立于任何整车厂的合作者,因为我们意识到,如果我们与某一整车厂建立了合资生产基地,比方和吉利,则将很难向其他整车厂如奇瑞、长安供应同款变速箱。我们在中国不想只有一个客户。所以我们最终找到了隆鑫。隆鑫虽然没有自动变速箱生产经验,但从它现有硬件软件管理及检测能力来看,我们相信它完全可以生产出高质量的自动变速箱。另外,隆鑫的出口供货对象都很知名,我们很看好他们在处理客户关系方面的能力。
盖世汽车网:那么和吉利的合作不会再继续?
约翰-摩尔:那仅限于许可证转让。吉利也是我们的一个潜在客户,我们仍在探讨向吉利销售变速箱。
我们的客户主要是本土整车厂。虽然我们向那些跨国整车厂供货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但他们都已经在自有变速箱上投入重金,所以没有计划马上向其他独立变速箱供应商采购。然而在新兴市场上,尤其中国,有许多企业对自动变速箱的进口依赖程度较高,而且他们购买优质6速AT的需求很迫切,他们也没有太多其他选择,所以在这里的竞争环境对我们还算有利。
盖世汽车网:难道你没有发觉要说服对价格和风险很敏感又缺技术背景的中国主机厂掏钱很难?
约翰-摩尔:首先这些中国客户确实是对成本很敏感,但我们提供的是一款与一般4速AT价格相当的6速AT,质量很可靠;其次要解决中国客户"缺乏技术背景"的办法就是给他们以技术背景。拿全球最大的自动变速箱生产商爱信举例,他们对于小批量需求、又缺乏专业技术的客户根本不感兴趣,而对这些客户我们有极大的兴趣。我们努力理解客户需求,教授他们如何将变速箱装入整车,我们帮助他们在产品研发的全部流程方面提供设计、分析和改良支持。
盖世汽车网:在中国开展业务的风险有哪些?
约翰-摩尔:当今的一个风险就是,要知道中国有许多自主品牌企业,有些尽管规模甚小却有极雄伟的发展计划,随着市场发展,产业格局必将发生变化。整合就算不发生在今年,也会在接下来五年陆续上演。
另外一个挑战就是中国的消费者要求很高,并具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很多人只买外国品牌汽车,所以本土整车厂要明白不能长期打价格战,他们要生产高科技含量、高规格的产品。调查已显示消费者愿意为好产品买单,他们期望变速箱换挡顺畅、清晰、轻松,不跳挡掉挡不需维修。基于此,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支持本土整车厂发展,以帮助他们最终开发出与国外品牌具有同等竞争力的产品。随着本土品牌发展,安东诺夫也将从中受益。
盖世汽车网:当前中国市场上多个自动变速器技术流派可供选择,你有信心在未来5-10年内6速AT会成为主流?
约翰-摩尔:当然,因为它已经攫取了全球大部分市场。话又说回来,尽管长期看6速AT会市场上成为绝对主流,但我想其它变速箱解决方案也会在中国市场抢占各自地位,这也是各大知名咨询公司的一致预测。
我认为双离合(DCT)的市场份额不会太大,虽然效率最高但也很昂贵,不具备直接竞争力。像大众这样的跨国汽车制造商在DCT上面大做文章并形成独立风格,但也只有整车厂具备这样足够强大的市场地位后才有能力采用这种成本较高的技术。虽然大众已经使得DCT"成名",但这种变速箱技术确实掌握难度较大,而目前中国本土厂商显然还不具备这样的实力生产出成功的DCT。
无级变速箱(CVT)的状况也很有些类似。许多公司钻研CVT多年却进展缓慢,近来又有一些国际厂商宣布不再采用CVT,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无非是成本和效率。当然有办法提高性能和效率但同时也伴随着成本的上升。所以你看,现在很多世界级整车厂像丰田、通用、福特都离开了CVT之路。
盖世汽车网:但是由国家发改委出面,联合数家整车厂的"中联发"项目已经落地,许多人乐观预测DCT在中国的市场接受度将快速提高,你怎么看?
约翰-摩尔:要预测某一项技术将何去何从总是一件难事,尤其那些差别巨大的技术流派。我只能说的是我们的6速AT采用的零部件非常接近于现行其它AT产品,所以中国厂商的前期开发生产成本很低也很简易,从根本上讲,6速AT具有最广泛的消费者和供应商基础。而DCT根本上讲则是一项完全不同的技术,即使大众也在采用DCT时遇到挑战(你可以看到大众采用两家DCT供应商)。虽然很多本土整车厂在DCT项目上进行了投资,但要想最终享受成果还需很长时间,一款自动变速箱的开发周期从概念设计到SOP(标准化作业程序),量产应有三年半到四年的周期,期间还要经历两到三次的原型机制造到最后正式量产,这期间很漫长。
我非常理解博格华纳也来到中国推广他们的DCT,现在中国是全球第二大也是最有吸引力的市场,差不多每个人都想来,但我不确定的是,并非每种技术都是适合中国的最佳解决方案。
盖世汽车网:对于未来10年中国变速器市场的预测是怎样的?
约翰-摩尔:我想有一点很明确--那就是这个市场很快走向自动化,我们将会看到4速AT、6速AT、CVT、DCT、AMT等多个技术流派(鉴于现有供应基础4速AT还将占有较大份额),但是无可避免的是本土厂商需要开发他们自主的自动变速箱车型,因为这是消费者需求趋势。目前国内自动变速箱市场份额不过半,主要是因为成熟合理的自动变速箱供应商有限,并非因消费者喜好就如此。很多知名预测机构指出6速AT会在未来5年中迎来60-65%的份额。
无疑产业中会出现整合,但这并不影响整车厂们对于变速箱技术的选择。如果你拿今天中国自主品牌厂商的能力与5年前对比,你会发现中国厂商正在快速缩短差距,他们追上世界先进水平的时间不会太久。
市场上永远是各类变速箱技术交织的局面。每一种变速箱都有其特殊的个性,中国企业从中选择一两种作为他们的主要方案总归有他们的理由。
盖世汽车网:最后一个问题,安东诺夫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并落实生产基地的时间期限有多长?
约翰-摩尔:这要取决于我们谈判的难易度了。我们不认为需要特别着急,因为我们有足够时间来确保找到最佳合作伙伴,当然寻找合作伙伴的决策不会影响对我们的项目造成任何拖延,因为我们欧洲的团队正在顺利进展中。我认为我们现在所处位置有利,有时间做出谨慎选择。我们已经看到很多中国企业在做出仓促决策后后悔不已,因而我们更愿意这个合资企业成为一桩"完美联姻"。
更多变速器系列访谈敬请期待!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08/11/24090843843.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