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上升将催生优秀车企
编者按:前面几位专家一起谈了由于铁矿石、运费价格暴涨,将导致车用钢材涨幅将达20%。原材料涨价导致零部件供应商、整车厂的成本水涨船高。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整车厂都在努力的化解成本压力。那么这场危机对今后的发展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会不会削弱对外资公司的竞争力呢?看几位专家的进一步分析之:成本上升对中国企业竞争力、跨国采购、汽车出口的影响
主持人:
陈文凯?? 盖世汽车网CEO
嘉宾:
贾新光?? 1978年开始在北京汽车工业公司搞政策研究,1994年调到中国汽车工业销售总公司搞市场研究,1998年调到机械部汽车工业发展研究所,后出任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现为汽车业界为数不多的知名独立汽车分析师,言谈犀利,嬉笑怒骂不受拘束。
张洋?? 天润曲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负责公司销售与国际市场,是汽车业的少壮派。天润曲轴是中国最大的曲轴专业生产企业,其主导产品在中国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是一汽锡柴、大柴、玉柴、上柴、东风康明斯、东安动力、潍柴等主机厂首选整机配套产品。
张君毅?? 理特管理顾问有限公司(Arthur D. Littele)高级咨询顾问,全球汽车和制造业行业中心(AMG)成员。在汽车行业有多年管理咨询经验,曾与多个国内,跨国汽车和零部件集团进行战略组织,营销,战略采购和产品开发等进行大量咨询项目的合作。毕业于同济大学中德学院车辆工程硕士专业,同时在复旦大学辅修经济学。加入理特公司前,服务于罗兰贝格公司。
?
盖世汽车网:张洋您做曲轴出口非常多,跟国际上的竞争也在一个舞台上进行激烈的角逐。这一次成本的增加,是不是部分方面只是中国成本的增加,部分方面别的国家(比如印度)也在增加?印度也是强有力的竞争的大国,印度的部分成本也是上涨,但是其他的方面未必在上涨。中印之间成本上升的不同会不会对零配件企业将来在竞争上的差异造成很大影响?
张洋:我刚刚从印度回来,根据我的亲身感觉,印度的材料涨幅也是非常大,但是还没有达到澳大利亚和巴西的幅度。新兴市场中印度、中国、巴西,除了一两个对产业链已经掌握了一定资源的(比如说对产业链上端已经延伸了一步的掌握了一部分资源)之外,其他的零部件厂我觉得跟中国的零部件厂的起步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说,对他们来说是新兴市场,对我们来说也是新兴市场,大家还是有机会去竞争的。
另外,像天润曲轴这样的企业面临的最大的压力就是我们中国的企业产业链不成熟,我们得不到产业链上端和下端的支持,所以压力是比较大的。在很多中国的市场里面融资,资本运作渠道还不是很多,这也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企业的发展。而我们的竞争对手基本上形式了从钢厂、到锻造、到生产、到加工的利润平衡,正因为他们有这样的产业链的资源,所以相对来说他们对下游整车厂的客户更强硬一点,他们基本上可以把一部分成本转嫁到整车上面,但这对我国的企业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我觉得要加快资本运作,进入国际资本运作市场,进一步向产业的两端延伸,然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在这个产业链中的定位和地位问题,没有地位是没有话语权的。
盖世汽车网:您刚刚讲了一部分企业在产业链里面的角色,可能大家是因为外部环境的形态也可能有差异。在这一轮成本上升里,部分的成本上升在印度也发生了,但是部分的成本上升可能只有在中国发生,也有可能有部分印度上升的我们没有上升。上游的成本上升导致中印两国的零配件在竞争力上的差别,会不会在这件事上凸现出来呢?
张洋:我觉得这一次凸现的可能不是很大。根据我在印度对企业的考察,印度企业比中国企业的强势之处在于他们的管理系统,他们很早接触了西方的管理系统,比较早的应用了高效率的自动化生产。但是问题是它的基础工业非常薄弱,城市建设、道路环境等不如中国好,所以基本上在那边的墙里、墙外看到的基本上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而在中国,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过去几年中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这也导致了最近几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所以说从短期来看中国的内部市场,还是要比印度市场大。作为中国的企业来说,在中国抓住自己本身的生意之后,再出去的话也是有很大的后援的,而印度工厂他们现在基本上大部分市场在外面,他们利用自己先进的技术、先进的设备、先进的管理出口,然后慢慢地做自己家里面的事情,这两个是不同的,一个是先做好家里再做外面,一个是先做好外面再做家里。
盖世汽车网:我们前期接触了很多跨国采购的总监,这个价格他们讲现在中国、印度、包括越南和泰国都在比较。这一次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刚才讲到,中国与印度相比竞争力没有下降,但跨国公司的行为,比如跨国采购,是不是会受到影响?
张洋:不好说,因为根据现在的情况来看,前一段时间的中国采购热现在在慢慢地降温,原因有几个,一个是各国自己劳动力的需要,他不能让自己的人没有事情干;另外从资金和技术质量来说,中国的供应商中只有很少部分进入了一级供应商之列,很大一部分还有着质量系统以及设备、人员管理上的问题,还不能够做到跟成熟的整车厂进行开发,进行很好的合作,这实际上变相地加大了整车厂的运营风险。外国整车厂现在要考虑的是如何找一个长期的战略性的合作伙伴,而不是考虑短短的二十、三十美金,这不是他们的战略。中国现在有很多企业,做一辆车可能赚个几千块钱甚至几百块钱,这样的企业自己也很难生存,没有可持续发展性。所以像天润曲轴这样的企业,现在在选择整车厂的时候我们也是非常谨慎的,我们要看其是不是有合理的市场报告和前期预测,我们是不会选择跟短期的企业合作的。
盖世汽车网:贾老师您怎么看这个问题?会不会影响跨国公司在中国采购?
贾新光:现在有这种趋势,是到比我们工资还低的地方采购,还不是去印度,是去越南那边。但是这种转移往往都是针对一些价格比较低的产品。真正高科技的,因为技术含量比较高,他要综合考虑整个产业链、工人的素质、基础设施等等,还要考虑市场,最重要的是市场。所以我觉得不会有大量的企业转过去,他们还会在中国就地生产、配套,那么现在关键的问题就是中国现在的成本升高。以曲轴为例,我曾经去过伊朗,伊朗的曲轴就很便宜,里面加热、处理这个环节放在那一块,他的能源非常低,然后精加工自己做,那样的话就好一些,因为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现在很多跨国公司往中西部转,原来他不肯去的,现在可以去了,实际上是因为劳动力。
盖世汽车网: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成本的构架。
张洋:在哪里建厂你怎么去处理的话,可以看到中国现在的物流成本还是国际上平均数的两倍,另外一个我们的物流创造的价值占国民生产值比例还很小,不是很成熟的体系,当然肯定会越来越成熟,当中国的物流体系构建到一定程度的话,我觉得这个很容易实现,我想也可以很容易降低很多成本的。
盖世汽车网:那么这一次成本增加对中国汽车出口战略的影响有多大?贾老师您认为?
贾新光:中国汽车的出口,一个是整体影响不是很大,现在影响中国汽车出口的还不是这个问题,而是质量、可靠性、认证这些问题,这个还没有影响,但是现在原来靠低价卖的那些厂商就比较困难了,因为现在升值了,原来不太多,现在升值了,这样的话成本肯定高,外国的承销商也在压中国降价,这有一个两端的问题。
盖世汽车网:对,成本利润也会下降。我们讨论了两头的压力,消费者也好,上游的供应商也好,他们都有不同的预期,下游的希望降价,上游的涨成本,这就造成很大的压力,但实际上有压力才有动力,也可能反而创造了很好的竞争环境。像前面张洋讲的,很多企业可能会思考怎么样成功地竞争,或者是利用这个机会进行并购、整合,捕捉这样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在这个过程中,会不会反而诞生一些优秀的企业?对此有什么预测?
贾新光:刚才张洋分析得非常好,成本上涨应该是涨价这个事,是一个长期的事,就是说材料的,特别是涉及能源、资源的这些东西,它的价格肯定是持续上涨的,而且工人的工资都是在上涨,所以要有一个长期的思想准备,那么就要不断地采取措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降低成本来提高效率。我觉得这是一个长期的而且复杂的问题。我写过一篇文章,我说没有丰田生产方式,可是丰田生产大家互用了,但是丰田确实把成本降下来了,它不是一件两件的办法,而是长期的努力,而且它实际上是一种思想,大家都要意识到要降低成本,所以大家需要学习,其实降低成本最主要的是把自己的情况分析分析。
盖世汽车网:君毅你来判断一下,在您接触的这么多企业里面,会不会有一些企业反而逆境成长,把握这个机遇了?
张君毅:这个我觉得是肯定的,由于外部有的压力,而不像以前那样造成的结果就是任何企业都能生存,而现在的企业主要是面对成本上涨的问题看这些企业家怎么样采取好的方式去应对,我就看以前一些企业,刚才张洋也说了,向上下游去征讨市场、讨利润。像万向,我记得在2004年的时候就控制原材料等上游环节,这样的话在应对于现在这场原材料上涨的问题的时候,他们会有更大的空间发展。还有一个情况,零部件企业由于原材料上涨了,所以必须让一些企业家去思考现在的零部件产品的构成是原材料导向的、劳动力价值导向的、还是技术导向的。他们会不断地放弃一些低利润、原材料占份额比较高、附加值比较低的一些零部件,替换自己的产品。刚才贾老师提到的生产方式的问题,的确是这样,对于中国企业最关键的问题,并不是说学一套方法,因为丰田的生产方式更多是一种理念,由于全员都参与进去,所有人都有这种成本意识和效率意识,在不断运作当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推动下来,这样才形成一套比较稳固的方式,这样才能应对不同环境的发展。
盖世汽车网:非常感谢,张洋您来做一个总结发言。
张洋:我觉得如果根据这次危机,凭空出现一些企业是不可能的,不排除从一个底子好的企业当中涌现出一些更好的,因为危险和机遇是联在一起的,在这种情况下,也会更大地激发企业创新的习惯,在管理上、在技术上面,在产品结构上面的创新,最后一点通过对市场的调节,能够更好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什么叫好的企业,不是说去年市场都好大家都好这就叫好的企业,而是说在大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你能够比别人过得好,你能够有比别人更好的资源去整合这个企业就是优秀的企业,所以说通过市场的调节这次危机也是一个很好的对中国零部件行业比较好的一个检阅吧,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能够自己拿出各自比较好的方法来去适应这个过程,把这个企业做得更好,所以这是一个比较综合的过程,所以我自己也觉得可以通过这次去看看有哪些企业可以拿出一些令大家觉得更好的方法,让我们大家更好地过掉这个坎。
盖世汽车网:我也希望中国的汽车零部件和本土的整车企业能够变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最终能够主动出击,把握机遇,说不定反而有更好的产品。谢谢三位老师。(完)
众专家热议:汽车行业亟需成本杀手(一)
众专家热议:汽车行业亟需成本杀手(二)
众专家热议:汽车行业亟需成本杀手(三)
盖世汽车网原创 转载请联系:021-51699066-859
专家所述不代表盖世汽车网观点 仅供参考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08/10/150219111911.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