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科技平权:汽车生态整合进入2.0时代
  • 2025第六届软件定义汽车论坛暨AUTOSAR中国日
  • 2025第五届中国汽车人机交互与体验设计创新大会
  • 2025第三届具身智能产业发展论坛
  • 2025第五届汽车计算大会
  • 2025第三届AI定义汽车论坛
  • 走进上汽提质增效&创新驱动论坛暨
  • 2025第三届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出海高峰论坛
  • 第八届上海-斯图加特汽车及动力系统国际研讨会
  • 2025第四届中国车联网安全大会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端访谈 > 正文

理特:中国汽车产业的研发现状和未来

专访理特管理咨询董事经理吴从坚

盖世汽车网 Joanne Jiu 2009-09-18 14:17:40

编者按:继上次热点话题我们邀请了三位专家讨论中国汽车业的研发现状和趋势后,本次我们有幸请到一位在汽车业产品开发流程再造和组织改进方面有资深经验的专家,从流程操作的角度评判我国汽车业的研发形势。


?

理特:中国汽车产业的研发现状和未来


????? 嘉宾介绍(上图):吴从坚先生是中国理特管理咨询北京办公室的董事经理,有8年的咨询经验和3年行业工作经验。在加入理特之前,他还曾在数家领先的管理咨询公司以及法国施耐德电器工作。吴先生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他曾——帮助中国最大的汽车企业改进其产品开发的流程以及组织;帮助一家中国领先的汽车厂进行国内外研发中心的整合;帮助一家全球领先的医疗设备公司进行研发和生产方面的能力评估,确定其在大中国区的未来能力规划,并设立了一套项目评估的工具用以帮客户识别适于中国的项目……

卡车研发水平优于轿车

盖世汽车网:依您跟客户的合作经验,现在整车开发方面,有多少平台是完全在中国开发的?

吴从坚:整车有两块--卡车和轿车,卡车方面像一汽等本土商用车企业自己完全开发的(车型)是比较多的,这跟中国市场的特点有关系——因为国外卡车车型完全是根据不同的需求设计的,这些车型耐久性较高,当然成本也高,但毕竟不适应中国市场,加上中国市场在法规方面例如超载等原来并不是特别限制,必须针对中国市场的特点来进行产品研发,这些都给我们这边(本土厂商)提供了很多机会。

盖世汽车网:所以卡车领域,可能我们的低端产品会多一些?

吴从坚:应该说是的。从价格和发动机的排量来看,国内厂商的卡车处于低端。但是当前市场也在往高端发展-过去几年中国的重卡市场发展非常快。卡车领域相对来说比轿车领域自主开发的成份大得多,比如一汽集团,这也是由中国的市场特点决定的。轿车方面,我觉得我们的能力还差得很远。

盖世汽车网:有没有完全自主开发的轿车呢?

吴从坚:据我了解没有,尚未看到完全是(本土厂商)自己开发的轿车车型。但下结论的关键是怎么定义"完全自主开发"--我们看到的所谓“自主开发或自主品牌”多半只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但实际上设计研发等工作还都是由国外团队来完成——无论这个团队已经被中国车企所控制抑或是通过设计外包的方式转手出去。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进行本土开发的车型,目前基本上为零。

奇瑞和吉利等自主品牌领军企业的部分车型是借助韩国、意大利汽车工程设计公司的力量开发出来的。大国企中的自主品牌也不是完全自主开发的-像一汽的奔腾是在Mazda6的平台上研发制造的,上汽的荣威是由其在英国的团队(Ricardo2010)开发的,而且还是基于原来Rover(罗孚)的平台(起码荣威750是这样)等等。但必须承认这些厂商的成长速度非常快,经过两三年以后,或者说一两个研发周期的适应后,我想他们自己的研发力度会越来越大,这是肯定的

盖世汽车网:合资公司、外资企业纷纷在华设立研发中心,他们在做什么样层面的研发工作呢?

吴从坚:他们做的工作应该叫面向市场的适应性开发,主要目的就是为支持本土生产做成本的优化,所谓国产化降成本;此外就是要认证国内的供应商,把部分设计稍微改动使之能够适应国内的生产工艺;另外,个别技术中心还会做一些车身方面的设计,即针对中国消费者的口味进行造型上的设计。

盖世汽车网:全球范围来讲,其他市场上国际汽车巨头除了做这种国产化的工作,不可否认也针对某个市场完全开发一款新的整车。那么有没有哪个厂商特别针对中国市场、并在中国开发全新车型?

吴从坚:不排除一些国外厂商的车型是针对中国市场开发的,这个肯定是有的。但没有完全放在中国做,至少合资/外资的(车企)我还没有看到。他们通常是全球的研发中心统一做,而并非完全为中国市场而开发,其实有些目标市场跟中国是很相似的,像东南亚、南美等,他们会把一些车型特别是经济型车进行统一规划,因为必须产品达到足够大的销量规模,所以他们要考虑到全球所有目标市场的需求统一来做。

盖世汽车网:像日韩企业,例如丰田针对北美专门打造雷克萨斯和塞恩品牌,企业总是愿意在潜力巨大的海外市场上设研发中心,进行整车的开发,而中国市场不日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这会吸引外资巨头在华投资研发吗?

吴从坚:对,当中国市场已经大到足够大,(现在其实已经足够大了),他们会有这种考虑的。一些国外整车制造巨头碰到很多难题题--他们原来设计的车拿到中国来却不是很适应,降低成本和国产化的过程要付出很大代价,因为他们原有设计跟中国的市场需求、中国的制造工艺是有差距的,他们需要在产品规划等多方面进行重新定义,这样这些巨头毕竟都会越来越考虑到中国市场的(研发投入力度)。

这里我想说一下未来他们将在华进行的研发工作。一般研发工作都是把技术开发跟车型的开发分开的。技术开发就是比较大的技术模块部分,像发动机、变速器等,国际先进厂商多半把这些模块层面的开发放在自己的本土来做,这些我们无法期望他们会放到中国来进行;而一些车型的开发,例如在一个国际通用的车型平台集中开发出来后,厂商将针对特定的市场需求把这个具体的车做出来。未来将在中国市场上看到更多后者情形。

综合因素导致外资在华吝惜研发投入

盖世汽车网:除中外50%对50%股比的国家产业政策抑制了外资巨头在中国加大本土研发的热情这个原因,还有其他因素让外资巨头至今不愿多投资研发吗?

吴从坚:他们不愿意到这边做关键研发来有几个原因:一是关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怕在这边做研发,把技术的秘密流失到中国(包括具体的技术和研发的总流程操作),因为毕竟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力还是很有威胁性的;但也不全是为了知识产权保护,因为另一方面,全球研发网络是一体的,关于是否集中研发或分布研发他们有自己的考虑,很多情况下只有集中研发后,才能保证新开发的平台在最大程度上让多个车型共享,零部件模块更好地共享,在最大程度共享后零部件才能集中地采购、通用,最终量大了成本降低,这个目标只有集中研发才能实现。

盖世汽车网:涉及到外资零部件公司在中国的研发现状,有人说他们在技术都是很"扣门"的,涉及核心技术的部门,中国人根本无法参与。

吴从坚:还是我刚刚说的原因--怕技术外泄。但这或许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集中研发是很强的动机。很多外资零部件供应商集中力量做出前端技术,然后在各个市场上配合他们的顾客,即各个整车厂进行车的设计、适应和技术支持。他们的总部技术中心跟各市场上的技术中心是有分工区别的,总部负责先进技术的开发,各海外市场上的技术中心为客户提供技术支持。

当然,他们在什么地方设立中心也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能都从当地获得足够多的技术资源--例如是否有足够多的当地科学家,他们要求的不仅仅是一般的工程师,而是真正内行和优秀的高端人才。再如,他们本土的科学家单独放到中国是否能够与当地的大学等学术机构进行交流?如果他们的高端技术人员来到中国,而离热点大学较远或很难做学术上的沟通,那就没法做开发。

还有外资巨头在海外市场作研发时,不光是完全自己研发,他们也需要很多的供应商,他也要去采购部件,其中某些部件可能是高品质要求的,当地供应商无法达到规格的话,研发也无法顺利进行。另外也需要测试等其他技术服务公司,这在国外比较容易找到好的供应商,但是在国内是否能找到合适的技术服务公司就难说了。

盖世汽车网:研发选址时有没有考虑降低成本的因素在其中?

吴从坚:从研发来说,成本不是最大问题,他要获得技术支持是真正问题。比如说整车厂只有离配套供应商比较近,他才能跟他的供应商进行比较好的沟通,委托后者为其设计配套产品,而这种高精尖的(零部件)技术的研发也多是在海外。除了就近找能提供研发技术支持的零部件供应商外,整车制造商还要做测试,而这种测试设施的提供方可能也在国外。试想,如果厂商在我们国内开发了新车型,还要寄到国外去做测试,耗时冗长,他们承受不了的。

盖世汽车网:总结一下,就是说投资海外研发要依据当地的综合因素考虑?

吴从坚:对。以后我们国家的大学需要达到这种学术水平,有顶尖的科学家,有大量高质量的技术人才,当地供应商有能力提供相应的材料、部件、测试设施等,再加上巨大的市场,外资厂商没有理由不来中国做研发。

汽车这一块我们可能暂时比较落后,但其他领域比如说超导,像医疗器械里面的超导核磁共振仪器,中国在这方面是很先进的,所以像西门子、通用电气等该领域的全球研发工作就放在中国。有一些制药厂在中国设研发中心是因为中国有病人,人口基数大能提供足够的样本数,有些病例在国外还找不到,这些情况下中国就创造了条件,所以人家才愿意到这边来做研发。(未完待续)

前期热点话题回顾:
中国汽车技术研发的现状与趋势(五)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08/09/16070332332.shtml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微信扫一扫分享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