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乘联会副秘书长崔东树
中国乘联会副秘书长崔东树
近年轿车市场问题解析
盖世汽车网:先请您就上半年车市的情况做一个介绍吧。
崔东树:今年上半年,国内汽车产销分别为519.96万辆和518.82万辆,同比增幅分别为16.71%和18.52%,与去年超过20%的增幅有明显下滑。在各个汽车类别中,乘用车产销分别为365.31万辆和360.90万辆,同比增长15.97%和17.07%;商用车产销154.65万辆和157.32万辆,同比增长18.48%和21.98%。轿车的增幅回落最为明显,产销分别为271.76万辆和266.76万辆,同比仅增长15.27%和16.72%;MPV的增速也明显放慢,上半年销售11.14万辆,同比仅增长4.09%,而产量则同比出现1.61%的下滑。
盖世汽车网:请您分析一下影响这些市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崔东树:主要因素是跟宏观经济的变化相关的,第一块中国经济本身来说从高速增长向渐渐回落,有这种趋势,到了07年2、3季度有渐渐回落趋势,而且国家有意调控这种经济发展的模式,尤其像出口赋税的调整,这是内在因素。第二个就是世界经济的影响,按理说就是美国次贷这些影响应该是危机比较大,尤其是由此导致美元贬值和世界性的通货膨胀,世界性通货膨胀对国内的经济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影响,尤其是造成了比如说钢材价格在大幅上涨,还有原油价格在大幅上涨,这样直接导致国内经济需求压力比较大,居民消费能力和预期相对下降,这是一个主要的原因元素吧。
盖世汽车网:请您介绍一下今年上半年乘用车各个级别发展的情况。
崔东树:乘用车市场中A00级增速比较慢,A0级增速也不理想,同时A级应该是表现出超强的态势,B级走势比较平稳,C级并不是特别理想,但是C级因为这一块需要综合考虑国内国外进口车的影响,所以这一块应该是相对属于比较正常的态势。A级的低端增长总体来看并不是特别快,增加高增长的应该是A级高端车型,卡罗拉、跃动这类车,这一块的市场属于今年呈现超高速的态势,按我们评定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6%。B级车市场,整个B级车市场如果分为两块,低端、高级。低端B级车增速大概只有10%左右,而高端的B级车增速大概只有14%左右,而国产的豪华车像奥迪、奔驰、宝马整个增长与整个汽车市场稍高一点或者是持平的状态,大概在17、8%左右,这个市场总体说应该是比较好的态势。
盖世汽车网:您能对商用车市场也做一个介绍好吗?
崔东树:商用车中卡车市场高速增长,卡车市场高速增长主要体现在重卡,应该是增速比较快的,再一个是客车市场上半年增速相对比较好,同时还有货车和非完整车辆这一块,这三块增长是非常好的态势,尤其是半挂和货车非完整这一块走势应该是超强,从东风这一块货车非完整的是走得非常好的,而半挂这一块市场像一汽改装的也走得比较好,但是在轻卡这一块上半年走得很好,但是到6月份以后有回调的态势,客车市场大客增长还可以,但是因为他的总量比较小,从现在来看增长的态势比较平稳,而微客这一块6月份走得是相对比较好一点的,轻客走势可以,中客比较平稳。
盖世汽车网:今年车市增速放缓,主要存在哪些问题?请您简要的阐述一下这些问题?
崔东树:好的,我们逐一分析一下整个轿车市场出问题。
第一是自主品牌的低增长和低端的低增长问题。因为自主品牌处于轿车市场低端,中国轿车市场应该是处于金字塔型的格局,金字塔底端现在来看应该是仍处于相对萎缩或者是低增长状态,这样使轿车市场增长速度这几年放缓的问题,从06、07、08年这几年轿车增速都在持续下降,而这块下降都是A级以下的,A01级和A00级以下的车都在增速放缓,而A00级和A01级出现负增长的状态,我们觉得核心的原因在,现在很多人因为整个社会道路资源、环境的发展与汽车发展出现矛盾,而很多希望通过减缓普及速度、降低车市增长速度来使矛盾缓解,把低端市场相对做一个抑制,这样的话最终使自主品牌受到了抑制,尤其是现在不合理的是逐渐的分化小排量的基础,小排量这块的需求本身来说是持续增长,而且中国轿车普及是属于相对较低的状态,而中国现在不合理的政策是把小排量排挤到拥车群体之外。这是这几年轿车市场增长速度下降的原因所在。
第二是全新车型的贡献度在下降,现在来说中国轿车市场的竞争应该是国内市场国际性的格局已经形成了,各个国际品牌或者是跨国集团已经全部进入中国市场了,进来中国市场的结果是所有的车型进来以后排兵布阵已经基本结束了,所以这时候新车型的贡献度和影响度不断在下降。比如说06年新品的贡献度上半年达到30万,07年可能只有15万了,而08年只有6万多,这个新品整个增量减少,而占轿车市场的增量贡献度也大幅下降,新品的拉动影响力下降也是导致汽车市场近几年持续放缓的主要原因。
第三是现在来看营销模式各方面变动并不是特别大,现在还是传统的模式,真正的市场的开拓和新的市场的获取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今年由于经济放缓贷款购车的压力也相对更大了,贷款的比例据我们了解也有小幅的下降。在汽车市场整个经销体系的发展还需要磨合的过程,这是这几年一直存在的问题。
第四是新的问题如出口下降和公商务需求下降。从今年出现的问题第一块是我们经济放缓,还有通货膨胀导致国内的需求下降,另外这里更核心的问题是由于我们去年所退税和现在的美元贬值,出口减速,尤其像6月份海关统计商品出口增长只有17%,在这种情况下他对国内的某一类群体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实际上我们一直在说这个问题,轿车消费的核心群体在哪儿,第一块是私人群体,就是中产阶级家庭购车,第二块群体是个体私营业主的购车,而这一块应该是占极大的比例,而这一块群体主要是作为小商小贩或者是个体私营业主在东部区域应该是点多面广数量大,应该说是他们的购车需求对轿车市场的应该是比较巨大的,而今年的轿车增长放缓,应该直接与这块相关的。
第五是整个区域结构性下滑,尤其像目前比较明显的,北京市场属于增速放缓最明显的地方,像北京市场属于波浪式的,虽然是达到三百万辆的高饱和状态,但是他的增长近几年属于波动式的发展,尤其是受到排放、各方面政策的影响,导致增长不稳定,这种区域增长跟出口区域的影响叠加起来造成今年的区域市场增长格局是明显的大幅变化的状态。尤其像长三角、珠三角和北部地区,还有比较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导致今年增速放缓是比较明显的视角。
第六是海外市场也受到阻碍,像俄罗斯等给我们的门槛越设越高,当地装车已经首到很大阻碍或者是已经停止了,这一点在俄罗斯出了问题,而且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因为受到了美元贬值影响,还有通货膨胀像越南等这一块市场增长都是比较不好的市场,所以今年出口应该比较有压力,而从一季度、二季度来看,二季度增长我们推一下6月份的数据和1到5月份的数据应该是一季度的增速稍微有点放缓了,但是这种放缓是超高速下的一种放缓。
第七是原材料和成本大幅度上升导致促销力度减弱,导致今年市场增速放缓的重要原因,一个是低端阶段的价格促销减少了,历年3、4月份的降价今年没有出现,所以说这一块压力是很大的,今年应该说一季度轿车市场增长是很好的,但是4到6月份比去年同期持平了,没有明显的增长态势,这里有一个核心是刺激消费的因素相对比较少了,这样上半年轿车市场拉动就比较小了,这是影响今年轿车市场的几个因素吧。
车市虽有压力仍旧健康
盖世汽车网:您怎么看待下半年我们的汽车市场走势呢?
崔东树:钢铁涨价、油价上涨、国三排放升级以及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半年汽车产销的形势将比较严峻,下半年的产销总量可能与上半年持平或者略有下降,但全年产销均突破1000万辆的目标基本可以实现。所以对于下半年车市有一定压力,但是不能盲目悲观。
盖世汽车网:请您谈一下奥运对车市的一些影响?
崔东树:奥运影响相对是比较大的。因为奥运期间对于所有的污染项目都是属于半停工的状态,而且运输状态也属于相对比较停滞的状态,像危险品运输、像安全气囊运输这种很多都已经受到一定的控制了,这样的话在这一块整个经济波动相对减缓的情况下他的需求也应该是相对于减缓。奥运这一块的影响还有后奥运的影响问题,后奥运现在来看是处于不明确的状态之中,我们做了一个普查,近二十年除了96年美国以外,其他国家经济都在奥运会以后放缓,一般是奥运会结束以后半年经济的GDP增长都有一个小幅度下降,所以今年奥运后的经济怎么样我们也是一个问号。
盖世汽车网:你觉得今年的地震对汽车市场的影响大吗?
崔东树:我个人认为大地震对市场的影响不是特别大的。他主要是对大伙儿心理的影响,一个暂时的消费关注转移的影响,地震地区的市场销售总量是比较小的,而且地震之后造成投资的增长,实际上对车市的增长,对商用车这一块有一个小的拉动的感觉,对SUV也是一种小的拉动。
盖世汽车网:我们刚刚谈到下半年,由于原材料和油品价格持续走高、汇率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将继续显现,奥运会期间交通运输和车辆销售受到管控,排放和税收政策集中实施等因素的影响,下半年的车市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很多业内人士开始担心2008年将重演2004年的悲剧,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崔东树:这是不可能的事情,第一点我们认为今年跟04年是完全不可比的,今年是在整个近几年影响之下汽车市场增速逐步放缓,下半年不至于出现04年那么严重的市场问题,市场本身比那个时候健康很多了,市场成交的价格体系相对稳定,厂家应对市场的能力也在大幅提升。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08/07/18120140140.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