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分裂”的产业构造——面临转折的中国民族汽车厂商(一)
【日经BP社报道】 6月25日,笔者听取了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教授丸川知雄的演讲“面临转折的中国民族汽车厂商”(主办:东京大学制造业经营研究中心亚洲汽车产业研究会)。丸川是曾经执笔《现代中国产业——蓬勃兴起的中国企业的强大与脆弱》(中公新书,2007年5月25日发行)一书,为日本研究中国产业的知名人士。
书中指出,无论是家电还是汽车,中国的产业界都呈现出与垂直统合相反的“垂直分裂”构造。各种零部件不是在公司内部或集团内部开发或采购,而是零散地从其他公司采购。
如果说以“垂直分裂”为特征的中国汽车厂商面临着“转折”的话,那么在“垂直分裂”中提高汽车产业竞争力岂不是非常困难?——怀揣着这样的疑问,笔者来到了演讲会场。
丸川虽然在演讲开始时虽然表示“最近自己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国的手机通信产业,近两三年没有就汽车产业做过现地调查”,但从演讲内容来看,他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所面临的转折局面还是给予了密切关注的。
2007年下半年开始急刹车
丸川在演讲中对首先讲述了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的“转折”。从2007年下半年起,中国的民族汽车厂商的份额开始下降。中国民族汽车厂商的份额从2001年的21.7%开始逐年递增,于2006年达到26.6%,进入2007年后,在1~3月甚至上升到了29.6%。但是,就在距30%近在咫尺的时候,从2007年下半年起,份额出现了下滑,2007年的整体份额仅为26.0%。进入2008年后,下降趋势仍未改变,于2008年1~3月间跌至25.8%。而在这一期间,日资厂商的份额为29.3%,反超了中国的民族汽车厂商。
从各家厂商来看,中国的第一大民族汽车厂商奇瑞汽车于2006年跃升至第4位,进入2007年后一度逼近前3名(一汽大众、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但2007年全年排名还是仅列第4位。第2大民族厂商吉利汽车的名次也从第9位下滑到了第10位,从2007年下半年起,中国的民族汽车厂商的发展势头明显刹车。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大致如下:在中国,能够购买汽车的阶层变得更加富裕,开始追求更高品质的汽车;日系等外资厂商陆续投放小型低价的新车等。但丸川表示,某一“事件”才是最直接的原因。(:藤堂 安人)
“垂直分裂”的产业构造——面临转折的中国民族汽车厂商(二)
?“碰撞门”掀起的波浪
这就是被称为“碰撞门”的事件,中国的民族汽车厂商华晨金杯于2007年开始向德国出口“尊驰(Brilliance6)”,德国ADAC(德国汽车司机协会)对该车进行了碰撞试验,结果仅获1星评价。而同价位的韩国现代“索纳塔(Sonata)”和起亚“Magnentis”均为4星评价,这是对华晨金杯来说是信誉颜面尽失的一个结果。
而且该事件的波及范围并没有只停留在华晨金杯一家身上。当ADAC在主页上公布试验结果后,中国经济类杂志《财经》等进行了报道,举国上下尽人皆知。华晨金杯对其产品品质大肆宣传是“出口德国的品质”,结果反而弄巧成拙,最终导致整个中国民族汽车厂商在消费者中的信誉大为丧失。
“碰撞门”是什么意思呢?演讲结束后,笔者询问了本公司“技术在线!”中文网站的曹晖总编。根据曹总编的介绍,“某某门”的说法实际上借用了导致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下台的水门事件的说法。中国目前把重大丑闻或糗事称为“某某门”。“碰撞门”的意思就是“与碰撞试验相关的丑闻”。也就是一家公司的出口问题发展成了导致揭开整个产业问题的重大丑闻。可见德国ADAC的测试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之大。
垂直分裂引发的过度竞争
丸川还认为,此类“急刹车”不仅限于汽车产业,而是整个中国制造业的共同现象。在平板电视、手机领域,中国民族厂商也只靠5年时间就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最近其发展势头已开始退火。
不光是关乎人命的汽车,连安全性要求并不算高的家电产品也面临阻碍,这是因为垂直分裂的产业构造给予了所有厂商都能轻松制造的机会,从而也造就了过度竞争的体制。手机就是典型范例。组成手机的每种零部件都存在于市场,购买零部件进行组装的公司不断涌现,市场上充斥着低端产品。仅深圳市就有100余家手机“厂商”。使现有大型民族手机厂商陷入了不得不与层出不穷的低端产品拼价格的苦战之中。(未完待续,:藤堂 安人)
“垂直分裂”的产业构造——面临转折的中国民族汽车厂商(下)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08/07/080839243924.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