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求新、破界” 2024盖世汽车研究院季度沙龙
  • 发项目获取供应商清单
  • 2024第六届智能驾驶地图与定位大会
  • 2024中国汽车低碳与可持续发展论坛
  • 2024第七届智能驾驶与人机共驾论坛
  • 2024智能座舱车载声学大会
  • 舱驾、行泊一体及BEV视觉感知培训
  • 2024第二届智能座舱车载显示与感知大会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端访谈 > 正文

徐长明:最后十年发展关键期 中国车企如何突围

访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

盖世汽车网 sunny Li 2013-11-07 07:48:00

提升整合能力 加强渠道建设

现 在说的是国内做的比较好的企业,包括长城等,真正把车拿到手里看,像韩国专家说的,零部件都没有问题,真正开起来发现它的整合程度存在很大问题。在这种阶 段,我们在基础层次方面已经到了一个层次,但在企业最核心的整合能力层次上,任何企业都不会再给我们这种指导,即使是方案供应商也不会给我们具体的方案, 这时候我们自主品牌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自己往哪个方向走再迈上一个台阶?

徐长明:没有捷径,3万个零部件,一个一个抓,把 工作一步一步做扎实,最终的产品质量是由一系列的工作质量合成的,这个环节做好靠工作质量。现在最基础的员工素质 也要考虑,实际上这是个大方向,大量的农民工在做生产线上当工人,一年到春节回家,第二年再找工作,跟以前的体制完全不一样。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对日本起步 阶段带来好处,他很忠诚于这个企业,他会好好做工作。我们有关企业工人不满意的话,螺丝本来绕4圈就绕3圈,做不到质量,技术工作真的很艰难。

您认为现在我们的产业政策能够给自主品牌一定发展的机会吗?现在随着中西部市场、三线市场崛起,您认为自主品牌应该怎样有效进入这些市场?

徐长明:我觉得政府也有可以作为的地方,我们的企业也有可以作为的地方。从企业来讲,环境已经这样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不可能收的,不可能对外又封闭了。毕竟是 从大的方面说,中国从对外开放里面获得好处,开放促进了国内的改革,切实获得了产业的增长。我觉得还是应该有一些办法,比如说网络建设上、渠道建设上还是可以有些办法。我前天在北大听课,讲了一个叫市场生产能力跟市场能力的概念,我们改革开放30年培养了生产能力,生产制造关系都还不错,但是我们的市场能力不行,就是渠道没建起来,我们很多零部件出口很多都是一个贸易商到我们这采购,到了国际上卖给谁、怎么卖我们都不知道。

我们的零部件企业是不 是能在市场能力上多培养一下,同时怎么把你的主要精力、把二三线市场吃透,那些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买车方式、需要审判员 的服务方式、需要什么政策给他。有些地区很富的人,组织他们出国考察,到原厂去看,一趟费用很贵,他们很愿意去。但是到了三线地区可能不一定愿意,那不是 他的需求,他应该有他的一种消费的需求,网络包括服务应该有一个办法。

我去年到昆明做调研,举个区域化差异的例子。在北京修车1 千块钱, 600块钱是人工费,400块钱是零部件,在我们昆明这么做绝对不行,可以把零部件成本做到800,工时做到200。我觉得我们的自主品牌企 业应该在主要发展的市场找到一种模式,像现在的上海通用五菱,现在的营销非常厉害,代理销售员已经到村里了,每个村都有站点、一个县都有销售网络。我觉得我们自主品牌企业应该在市场能力上做一些工作,这是完全可以自己摸索出来的。

政府可做的工作应该还是要构造一个比较公平竞争的环境,这是非常关键。另外,对一些零部件的支持,我们现在零部件太弱了。我们以前对汽车有一个误解,觉得一个汽车四大工艺建完就算一个现代化工业建完了,完全不 是,一个企业的工艺零部件太重要了,我们有这么一种认识,我们对零部件的开放过早了,现在零部件都可以独立了。现在认识到了,但这个政策收不回来了,现在 汽车上的政策可以改革,逐步把市场竞争的环境构造的更公平一点。

这点能不能在新能源汽车上吸收之前的教训?

徐长明:大 家经常讲我们新能源汽车跟国外是同一起跑线,你现在可以做。我觉得它可以做工作,但是光指望新能源汽车超车我自己感觉还是很难的,因为车原来那些东西都还 在,换了一个动力系统想超过别人的技术,重新设计也有一个供应商体系的问题等一系列问题。所以我觉得寄希望通过新能源汽车马上超越国外,这个有难度。我觉 得新能源汽车上更大的问题还是能源的问题,我们的能源对外依存太高了,它对节油有很大帮助,这方面贡献可能更大一点。但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毕竟 是一个新的变化,任何一个变化都会给竞争者带机遇,对自主品牌有机遇,说不定有好的企业会出来,但是指望大量的自主品牌企业通过新能源发展胜出的可能性比 较小。

我们和合资企业进行合作,韩国那边早期的时候也是SKD等模式,也跟很多外资企业进行合作,他们学到了一些技术,最后迅速的消化吸收。包括日本也是后起之秀,后来赶超美国,学到了一些东西,最后真正为自己所用。我们早期跟他们很像,但是为什么最后没有成功?

徐长明:有 一点差别,日本、韩国都是从对外合资技术引进来发展,后发的国家、后发的企业只能这么做,如果再走人家那条路时间太长了,实际这也叫后发的优势,可以以很低 的成本把技术学过来。但是我们跟日本有点不一样,特别是韩国,韩国搞合资的时候都不让用外方的商标,就把自己的品牌造出来了。我们国家上来用的全是国外的 品牌,合资公司每年做大量的广告,广告的效果都是外方品牌的等值,合资公司再花钱打形象都是给外方,在这个体系下外方越来越强。韩国就不是,韩国在挂自己的标,现代的标早就有了,起亚也早就有,合资走了这个标也留下来了,跟我们一开始的路就有点不一样。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3/11/04014853485360265045363.shtml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