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问界M7核心零部件配套供应商一览
  • 2024中国汽车低碳与可持续发展论坛
  • 2024智能座舱车载声学大会
  • 2024第六届智能驾驶地图与定位大会
  • 2024第七届智能驾驶与人机共驾论坛
  • 2024第二届吉利汽车技术论坛暨前瞻技术展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端访谈 > 正文

徐长明:最后十年发展关键期 中国车企如何突围

访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

盖世汽车网 sunny Li 2013-11-07 07:48:00

编者按:作为一个后起之秀,韩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经验能否给中国汽车工业一些启示?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照搬是不可能的,但是很多经验的确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均衡化的市场发展战略,市场竞争环境的营造,扶植零部件产业等。但在徐长明看来最为关键的是产品品质的提升,只有拥有了好的产品、才能最终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实力。而国内自主品牌想要翻身、要形成自己的品牌竞争力,必须要考虑品质的提升问题,把它当成重中之重的问题来抓,力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中国汽车市场比韩国大,起步也比韩国早,但是我们发展的速度却不如对方,特别是提高汽车产品质量,这样的口号喊了许多年,但是时至今日,我们的汽车产品水平还是无法和国际汽车厂商相比,什么原因?徐长明在接受采访中提到,有体制和非体制方面的问题,如何破解这些枷锁,中国汽车产业何时能够步入快速发展通道,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在接受媒体采访过程中做了进一步的解答。

访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

以下为采访实录:

您办这个中韩汽车论坛这个活动的初衷是什么,希望它给我们带来什么效果、产生什么影响?

徐长明:我们的初衷就是中国汽车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成为世界第一的产销大国。但是我们现在总体上来讲大而不强,这里面可能很多问题原因,主要的表现就是我们自主品牌在市场中占的份额太少,我们想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怎么由大到强给大家做点贡献,我们研究来研究去,在后起国家里面韩国发展的是最好的,韩国现代是世界第五大汽车厂家,在全球很成功、在中国也很成功,我们想把他们在中国的经验和全球的经验给大家做个介绍,同时也想请他们介绍一下韩国政府的汽车产业政策,是怎么引领汽车产业发展的。其他欧洲国家也很强大,但他们的汽车工业都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可能不太有可比性。

首要工作——提升品质

您觉得韩国的一些产业模式是否具有可复制性?毕竟所处的时代不同,他们那时候经历了金融危机,获得了一些机遇,我们汽车工业比他们发展的要早一些,为什么我们最后反而没有抓住机遇,也没有发展起来呢?

徐长明:说来话长,我觉得他们的模式中国完全照搬是不行的,从经济学来研究,中国经济发展规律来讲没有什么特色,中国基本上在走别人走过的路,轻化工业阶段到重化工业阶段,我们的发展道路跟别人都一样。韩国的经验,中国肯定是可以学习的,但是照搬肯定不行。韩国最开始对外是封闭的,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外国的车进不去。我们刚开始关税也很高,关税下降了,进入WTO之后,非关税壁垒搞了三年,我们也在限制。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市场,不仅市场开放 了,投资也在开放。

中国可能对外是开放的,对内有一定程度的封闭,我们的民营企业想进入汽车领域的门槛是很高的,韩国和日本恰好相反。他们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市场均衡化的问题,在发达国家市场、发展中国家、自身国家发展都很好。我们现在的自主品牌基本上在国内发展和一些新兴市场发展,在发达国家还进不去。我们国内的企业,包括合资公司,市场也不均衡,日系车在广东这一带特别强,美系车在上海比较强势,韩国现在在北方和地级市比较强势,汽车经销商在地域的选择上有的以东部为主、有的以西部为主,均衡的概念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参考。

若干个因素导致韩国成功的,哪个因素是最主要的?品质在那些因素里是第一位的,只有品质上去了、只有比较好的产品才会具有全球竞争力。长期具有竞争力必须生产最好的产品才有可能,韩国在这方面的做法对我们的启发非常大,我们反思我们国内的自主品牌企业,现在在质量的可靠性方面,至少消费者的口碑上还没有这么高,小毛病比较多,主要是零部件等方面比较有问题,不管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对中国消费者来讲,自主品牌质量、可靠性跟外资比还有不少差距。下一步自主品牌要翻身、要形成国内竞争力,必须要考虑品质的提升问题,把它当成重中之重的东西,上升到一定高度。

我觉得有很多可借鉴的东西,包括韩国的企业文化,不怕迎接挑战。他们韩国这种敬业精神,韩国白领差不多一天要工作14个小时,我问他,有效率没效率?他说肯定没有8个小时有效率,但是肯定比8个小时干的活要多很多。有这么一种精神,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对我们有启发的,我觉得照搬韩国的路肯定不行,学习的东西比较多。

政府的政策方面也有一些学习的空间,原来咱们都以为韩国的产业政策在汽车产业发挥很大作用,研究院从最中立的角度出发,认为没有多大作用,政府做了引导,帮助形成竞争格局。我们的政策是扶持和约束的政策,要么就扶持你,要么就约束你。下一步是不是我们的政策也应该像韩国,发达国家只要想把竞争力提升上去都是这样,政府构造一个比较好的竞争环境,让大家做事情。我们将来对民营汽车制造商更应该让他们有发展的空间,现在我们国有的比重比较大。

另外,专家也讲到韩国对零部件产业的支持力度比较大,我们的政策更多的作用于整个企业,对零部件的关注相对比较少。起步的时候我们是关注的,大概在1984、1985年是比较关注的,合资两三年之后我们出了一个 国产化基金,一个车卖多少钱可以在这上面加10作为汽车零部件国产化基金,让他扩展零部件。那个时候还是有作用的,但是后来没有这个,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 参考的,不一定马上引进去学,但它的一些做法、想法、理念都值得我们去反思。

您刚才说质量的事情,我一直好奇,韩国很早以前给人的印象是价格便宜、质量不是很高,后来他们提出了要提高质量,在2009年的时候有一款车被评为美国年度车型。但是我们中国企业提升质量这个口号也喊了很长时间,但是为什么效果没有那么好?

徐长明:其实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韩国车在中国的口碑非常不好。他们花了10年的时间,从1993、1992年开始,到2003年,一直聚焦提升品质,就这么去 做了。因为韩国的汽车企业都是民营的企业,一把手定了之后,决策基本能够在公司得到执行。而对于我们来说有体制问题和非体制问题,体制问题来讲,如果是一个国有 企业,我们国家的政府追求两个目标:一个是GDP的增长率,这是业绩的表现,有了这个可能自己的晋升通道就比较畅通了。另一个是税收,只有政府有税收才能 给当地政府、当地老百姓做一些事情。汽车厂家对当地GDP的增长率及税收的贡献比较多,它主要跟数量、跟产值挂钩,很多地方政府都希望我们整车企业有比较 快的增长率,在各方面准备工作没做好的情况下盲目的追求效率,肯定品质改善就会有问题。

但也不完全是体制,也有其他因素。民营企业有的做好 了,有的没有做起来,这就是时间上的差距,这些企业只要去做,我们国家的市场还有10多年的快速增长期,会给他们留下市场的空间,有时间让他们自己一步一 步去做。现在长城做的非常好,它已经有品牌溢价能力了,这就是它持续不断做的结果。当然,不能太着急,品质的提升是个系统化的工程,各方面的工作都得跟上 才可以,现在非常艰难。但是我相信,中国一定会有企业做出来,不一定是全部,谁做出来谁就胜出了,自主品牌最大的关注点一定要提升品质,像现代一样。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3/11/04014853485360265045363.shtml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