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了,又涨了! 国际油价为何飙涨? 七大原因
到底是什么让油价直线飙升?这个问题就如同哥德巴赫猜想一样令人费解。总结来说有以下几点:原因一:石油枯竭论,原因二:供需失衡论,原因三:美元贬值论,原因四:投机炒作论,原因五:季节规律论,原因六:地缘政治论,原因七:长短阴谋论,本地影响:广州难寻93号油.应对措施:发改委或推醇醚类汽车.他山之石:美国混合动力车份额扩大.
“凯朗德比战”托起车市红六月?
红五月未有如期而至,车界关于“车市低迷到几时”的悲观心态也似成蔓延之势。恰在这关乎车市拐点的“千钧一发”之时,新凯越和朗逸的同城德比大战全面打响了。车市回暖与否,最终是要靠消费者用订单投票的。
从德比两强的销售和预售订单看,有理由预期,随着新凯越导航版上市和朗逸公布定价,A级车市可望再度达到人气沸点,从而一扫笼罩在车市上的震后阴霾,使车市重拾信心。6月虽算传统淡季,但今年有可能成为特例,受大批中级车入市、震灾阴霾逐渐散去、奥运会日益临近等多重因素影响,车市有望淡季不淡。车市红六月应该已经“近在眼前”了。
朗逸取代桑塔纳,要具备什么条件?
总结完了朗逸的产品力,再来看看前面提到的桑塔纳成功因素,朗逸到底具备几条的问题,基本上采用PQ34平台(尽管上海大众不愿意提及朗逸的平台特征)技术的朗逸,耐用性、品质、动力性、外观空间等都不错,价格方面业界都预计朗逸可能的价格会落在10.5-15万元之间,这个价格也应该不差,但是配件成本和维修的便利性,是肯定不如桑塔纳的,不过这会随着朗逸大量销售后,保有量的上升而逐步得到改善,因此朗逸是有充分替代桑塔纳条件的。
只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一点,毕竟桑塔纳的那个时代具有相当特殊性,而作为上海大众新产品的朗逸也需要这样一个过程,因此桑塔纳还不会马上停产,还需要有一个给朗逸逐步让出市场空间的过程。现在的关键问题仅仅是,这个过程到底需要多少时间呢?
汽车业:面临行业周期与财富缩水双重挤压
今年以来汽车股走势低迷,各证券公司纷纷发表分析报告称,这受行业周期和财富缩水双重挤压不无关系。
从4、5月连续两个月的情况来看,汽车行业即使不能称得上出现了拐点,至少增长的颓势出现了。这与过去几年持续保持20%以上的增速不可同日而语。在国际原油价格突破130美元/桶的水平的今天,国内油价最终也会上涨,这似乎构成了“用油大户”汽车行业最大的利空,加速汽车行业不景气周期的到来。除行业周期导致的需求增速下滑外,钢材上涨的成本压力是汽车行业面临的另一因素。此外,作为高档耐用消费品的汽车与人们的收入水平息息相关。
奇瑞上市步伐明显 未来仍有不明因素
虽然存在诸多不明确因素,但奇瑞上市的脚步却愈行愈急。但火速上市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奇瑞目前仍缺乏真正的有说服力的上市资产,合资企业里的中方资产往往比纯自主品牌资产更有说服力,更能让企业在上市时募得更多资金,这也是上汽进行整体上市时,千方百计把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里中方资产装进上市公司的原因。而奇瑞最重要的两个合资公司(与克莱斯勒的合资公司和与菲亚特的合资公司)目前还都未成形,即使年内能够实现最终合资,短时间内也不可能实现赢利。如此一来,奇瑞设想的100亿元的融资规模将很有可能面临大幅缩水。奇瑞上市已箭在弦上,当然,其间利弊还需要它自己去权衡。
“移动帐篷”效应 震后四川车市喜忧参半
此次汶川大地震并未对四川各个城市的交通网络造成大的破坏,特别是连接成都的几条高速公路,以及二级城市间的交通网络目前都是畅通的,汽车仍将在这些城市纽带间高速驰骋,四川车市的消费潜力仍然很大。整体来说,5月份后期的车市已经达到平常车市的80%左右的水平,预计整个四川省的车市受到地震的影响幅度大约在15%左右,地震对于已面临压力的车市平添更多的变数,但乐观的四川人在灾后面临的喜忧参半的市场状况已经说明,生活仍要继续,但未来之路仍然崎岖。
市场开始调整 车市遭遇点刹--营销商不会洗牌
“4月份的情况非常差,5月份到现在的情况也没有明显的好转,中国车市在今年再次调整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专家评论到,专家的这种判断对目前遭遇困局而开始紧张的汽车经销商来说显然是一种难得的安慰,尽管这种安慰仍然需要接受市场接近8个月的检验,但这显然已经比从上周开始在经销商群体中弥漫的车市“拐点论”温和了许多。
?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b/2008-6-2/07349d84-13be-4913-a472-9441de41b1ce.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