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鸟新款无人车以叠加优惠后1.68万元的“自行车价”开启预售,九识智能将其L4级无人车E6的裸车价锚定在1.98万元,整个行业为之震动。一边是头部企业融资额屡创新高——九识智能以30亿元领跑,新石器、毫末智行等融资均超10亿元;另一边却是终端产品价格以近乎“腰斩”的速度持续下探。这个曾被寄予厚望的赛道,无人配送究竟是“赔本赚吆喝” 还是“盈利新赛道”,在喧嚣与质疑中,真的还能赚到钱吗?
未规模化先拼成本,底气从何而来?
无人配送的价格战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建立在硬件成本 “断崖式下跌” 的基础上。以无人车的重点技术——激光雷达为例,速腾聚创的ADAS雷达价格轨迹堪称行业缩影,2025年速腾聚创CEO邱纯潮宣布以低于200美元(约1447元)的成本量产,并计划将价格锁定到1000元左右。传感器成本的断崖式下跌,成为无人配送企业喊出2万以下裸车价的底气。
资本的持续注入则为价格战提供了长期的支持。九识智能以30亿元融资总额领跑行业,多元融资结构使其抗周期能力突出,得以支撑“低价出车”策略;新石器凭借20亿元融资绑定顺丰、京东等物流巨头,通过规模化订单摊薄成本;即便是融资规模较小的白犀牛,也能依托顺丰的场景资源维持价格竞争力。这种“融资-降价-扩量-再融资”的循环,推动行业提前进入“以价换量”的阶段。
物流巨头的跨界入局则进一步加剧了价格竞争,菜鸟推出的L4级无人车叠加优惠后仅售1.68万元,直接以“自行车价格”切入市场;京东物流自研无人轻卡 VAN,通过全链条整合将单台车TCO(总拥有成本)压缩30%;可见,无论是物流公司还是技术公司,都在成本控制上开始有大动作,价格战已成为抢占市场的必然选择。
规模困局下:从“卖车”到“服务”的盈利
企业以接近甚至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车辆,其真实意图在于争夺场景入口与运营数据。九识智能看似“亏本卖车”,但其核心盈利模式锁定在后续持续的完全自动驾驶订阅服务上——每月1800元,五年服务总费用高达12.78万元,远超车价本身。同样,菜鸟的“自行车价”本质是其依托阿里生态,深度绑定商流与物流场景的战略卡位。
而从具体案例来看,场景越固定(如园区、社区)、单量越密集,盈利周期越短。例如,九识智能在城配场景中,通过绑定快递网点实现单台车日均120单,接近盈亏平衡;美团无人车依托外卖调度算法,累计配送500万单,单公里成本降至1.2元,已低于人工配送的2.5元。
尽管目前无人配送车的规模困局尚存,但从现实来看,无人配送车的替代优势显著:假设一名快递员月工资6000元,五年总成本(含三轮车折旧)达36万元;而九识E6五年总成本(车价+服务费)仅12.78万元,成本降幅超64%。即便是个体散户难以承受的“日均80公里、120单”门槛,京东、顺丰等日均单量超200的网点也能轻松达标,这种成本差在劳动力密集的末端配送领域尤为明显。
现在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无人配送车的盈利模式将呈现多元化:九识的“车+服务”订阅制、顺丰的无人配送开放平台、京东的“自研+投资+场景”全链条通吃,均代表不同路径的探索。关键在于企业能否找到与自身资源禀赋匹配的差异化生态位,构建可持续的利润池。
结语
“未规模化,先价格战”是整个市场的需求所在。在此背景下,资本的储备成为划分企业层级的核心标尺。拓宽融资渠道固然重要,但更需警惕“技术万能”的迷思,企业需要沉入细分场景理解真实痛点——是解决封闭园区“最后五百米”,还是突破山区“干线断点”?是优化生鲜配送时效,还是降低夜班人力成本?精准的场景定义与需求满足能力,是商业闭环的前提和打破价格战获得盈利的关键。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507/11I70428775C601.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