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夜晚,有消息称,3名司乘人员从湖北自驾小米su7到安徽参加考试,于德上高速枞阳至祁门路段发生事故。
3月31日晚间,关于该事件的视频图片在网络大量流传,有自称家属、男友者称,车辆碰撞护栏后车门锁死,电池爆燃,车内三人系到安徽考编的女生,全部身亡。
4月1日,有媒体报道称其从铜陵市枞阳县政府办公室获悉,该起事故确造成3人身亡。
图片说明:事故车辆;图片来源于网友发布
据悉,“高速路碰撞后爆燃致人员伤亡”事故车辆为SU7标准版。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针对网友质疑车门断电后无法开启,小米汽车工作人员表示,在四个车门内饰板下方,储物格位置均配有应急拉手,应急拉手为机械锁,即使电池受损也能打开,紧急情况下可使用应急拉手打开车门。
4月1日中午,同样有业内媒体致电小米汽车官网客服热线针对上述疑问寻求答案,客服工作人员表示,若遇到车辆断电车门锁死的情况,可尝试在车辆下方找到应急解锁,“车辆配备了机械把手,在断电的情况下也可以打开。”
随后,记者询问相关设置在售车时候是否会告知购买者或者进行安全培训,对方表示并不清楚。当记者追问小米汽车近期是否有收到车门锁死无法打开的反馈时,前述客服人员表示目前没有收到相关信息。
据悉,小米汽车官网的SU7用户手册在介绍“车内开启车门”的部分提示:“当全车上锁后,如车门内解锁按钮失效或遇紧急情况需要开启车门时,您可以拉动车门内应急机械拉手,应急开启车门。”
盖世汽车了解到,当前事故引发舆论对智能驾驶安全性的讨论,核心质疑包括:
一是车门锁止机制。网传“碰撞后车门自动锁死”是否影响逃生。
二是辅助驾驶责任边界。系统识别障碍物后的减速幅度(116km/h至97km/h)是否充分。
三是非车主驾驶因素。小米确认事发时驾驶者非车辆登记车主,是否涉及不当操作。
四是高速修缮、封闭车道、封闭道路是高频情形,辅助驾驶工具能否形成有效、可靠的警报或安全应对。
4月1日,小米公司发言人官方微博公布上述事故处理细节。
具体内容如下:
2025年3月29日22时44分,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过程中遭遇严重交通事故。我们对此深感痛惜。
据初步了解,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时速持续行驶。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随后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h。
碰撞发生后,我们立即与车主取得联系,了解非车主本人驾驶。同时,紧急救援呼叫车上乘员,并报警、呼叫120急救服务。
此后,警方随即抵达现场,全面介入调查事故。同时,我们第一时间成立了专项小组,于30日赶赴铜陵,在警方的指导下,积极配合调查、取证等各项工作,并于31日晚依法向警方提交完成我们所掌握的车辆行驶数据及系统运行信息。我们将继续全力配合警方工作,并严格遵循调查结果,确保事件处理公开透明。
同时,我们的专项组也将在警方的许可与指导下,与事故受难者家属取得联系,全力协助善后事宜,并提供支持与帮助。
我们将目前所知并提交给警方的信息,摘要公布如下:
3月29日 22:27:17 NOA激活,车速116km/h
3月29日 22:28:17 轻度分心报警
3月29日 22:36:48 NOA发出脱手预警提示“请手握方向盘”
3月29日 22:44:24 NOA发出风险提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发出减速请求,并开始减速
3月29日 22:44:25 NOA被接管,进入人驾状态,方向盘往左转角22.0625度,制动踏板开度31%
3月29日 22:44:26 方向盘往右转角1.0625度,制动踏板开度38%
3月29日 22:44:26-28之间 车辆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
3月29日 22:44:28 车端Ecall触发
3月29日 22:44:39 车端Ecall接通,确认事故发生,并报警、呼叫120急救服务
3月29日 22:45:06 与车主取得联系,确认非车主驾驶
3月29日 22:47:15 调配120成功
3月29日 约23时许 120抵达现场
4月1日,盖世汽车注意到,在小米官方发布声明后,小米集团股价盘中一度跌超5%,截至发稿时跌5.89%。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504/1I70421950C501.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