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怀毅
编辑|郝秋慧
“说实话,这说出来都比较丢人。”
2020年12月,雷军在小米11发布会上说出了自己的一个痛处,小米自2018年7月上市以来,股价长期低于发行价,“这是我过去两年超级郁闷的事。”
股价,或者说小米的价值到底有多少?这似乎一直是雷军心里的一个心结。
在2018年1月的小米IPO招标会上曾发生过尴尬一幕,雷军对与会投行说,你们谁给的价格最高,我就给谁做承销。有媒体报道称,当时会场内部一片沉默,与会投行既怕失去小米IPO的承销机会,又怕价格太高发不出去。
最后,雷军开了口:“你们都不开价。那我来说,2000亿美元估值。”
2018年7月9日,小米正式登陆香港联交所,总市值:
465亿美元。
上市当天,联交所特意花30万港元定制了全新大锣。可没想到,雷军一锤子敲下去,小米破发了。为了躲开媒体,雷军和几名高管甚至躲进了杂物间。
7月9日的遭遇实在过于悲凉,以至于“上市第一天”曾被雷军钦定为——人生最惨的一天。
被小米上市打击的不只有雷军和小米高管,所有小米人都感受到了寒意。
曾有小米总部附近的链家中介说,上市前,不少小米员工去附近高端小区看房。上市后,“一个人都没回来买。”
但是到了2025年2月4日,农历乙巳年正月初七,小米股价报收39.6港元,已经远超17港元的发行价,总市值也突破10000亿港元(约为1284亿美金)。如果和2024年1月2日小米15.6港元的开盘价相比,小米股价涨幅超150%。
虽然与雷军期望的2000亿美金市值,仍有不小差距,但在不景气的港股市场上,小米的万亿市值是对雷军价值坚守的肯定和回馈。
不可否认,随着海外市场的扩张,小米手机的出货量增长迅猛。但是,小米股价在2024年的持续拉升,汽车业务实为头功。
早在2016年,雷军就看到了手机业务的天花板。根据Canalys的数据,2024年3季度,小米在中国大陆的市场份额为14.7%。可是在2015年,这一数字是15.2%。同样在2024年3季度,小米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出货量排名位列前三,这也是小米连续第17个季度位居前三。
这是成功之姿,还是原地踏步,就见仁见智了。
所以摩根斯坦利在其研报中明确指出:“(小米)公司来自电动车业务的内在价值更高。”
摩根斯坦利还在研报中写道,小米2024年电动车交付强势,达到13.5万辆,这是一个里程碑。2025年小米的目标是交付30万辆,是2024年的两倍多。预计第三款SUV电动车交付也有可能是一大成功。所以,上调小米目标价28.6%,从35港元至45港元,维持“增持”评级,认为小米是行业首选。
造车:单挑马斯克
2月5日,农历初八,雷军一边给小米员工发开工红包,一边在社交平台发文,称新年开工的头等大事,就是发红包,也给同学们拜年。他还预告,小米15 Ultra和小米SU7 Ultra月底见。
对于即将到来的SU7 Ultra,雷军定下了年销1万辆的目标。作为一款预售价高达81.49万元的高性能车型,雷军定下的目标还是挺高的。但这并没有影响外界的信心,因为2024年预期销售7万辆的小米SU7,实际销量超过13万辆。
作为小米的首款车型,SU7不但成功了,而且让外界看到了中国品牌将特斯拉Model 3拉下王座的可能。
2016年4月,马斯克将特斯拉Model 3推向市场,就是这样一款问世九年,国产五年的纯电轿车,依然问鼎2024年20万元以上纯电轿车的销冠宝座,成绩是17.5万辆。
为了能够把Model 3从销冠的宝座上拉下来,中国自主品牌可谓精锐尽出,但真正能打的可能只有小米SU7。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起售价在20万元以上的纯电轿车销量榜中,除了占据榜首的Model 3,只有小米SU7年销量突破10万辆。
相比之下,极氪001以9.9万辆的成绩位居第三,如果加上极氪007的4.6万辆,合计14.5万辆的成绩才超过小米SU7。回想起2024年“军儿,收手吧,外面都是XX(吉利)”的场面,更是让人唏嘘。
大家不应该忘记一点,小米SU7的上市时间是3月28日,等于小米SU7比Model 3、极氪001以及大部分上榜车型都少卖了三个月。此外,小米作为造车新秀,还要经历产能爬坡阶段。
因此,如果只对比2024年4月至12月的销量,Model 3的14.4万辆和SU7的13.9万辆就能打个平手。
“特斯拉对我们来说也是友商,我觉得应对竞争最好的方法不仅仅是价格战,更重要的是产品力。”从雷军的话中可以发现,小米这次想拼产品,而不是价格。
其实,小米SU7发布伊始,对标最多的就只有两款车,其中一款就是Model 3,另一款则是保时捷纯电轿跑Taycan。
也许正是因为对标了行业内最出色的两款产品,小米SU7不但冲破了中国友商的围堵,更能和Model 3分庭抗礼。当然,这种对标也是小米一贯的方法论,因为在手机市场,小米对标的产品只有一个——iPhone。
当然,汽车的细分市场更加丰富,特斯拉和保时捷自然不会成为雷军对标的唯二对象,更高的追求当然也是广大消费者喜闻乐见的,例如,法拉利?
今年1月10日,雷军在微博放出了小米首款纯电SUV YU7的官图。虽然一些网友戏称为“法拉米”,但其设计语言在保留了家族化风格的同时,确实非常吸睛。
有媒体报道称,小米YU7将采用双电机动力总成并且配备后轮转向系统,预计售价要比小米SU7贵3万至5万元,起步价预计24万至25万元。
考虑到中国SUV市场的火热程度,以及小米SU7在制造产能方面积累的经验,YU7成为爆款应该不会令人意外。自主品牌六大派没能围攻下的Model Y光明顶,将会在2025年迎来小米YU7的挑战。
对于雷军来说,这并不是全部。
造车:成为苹果?超越苹果!
“如果有机会做一家像苹果那样的公司,我们这辈子就值了”小米集团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首席战略官王川曾这样回忆加入小米的心情。
被称为雷布斯的雷军,何尝没有这样的执念呢?当然,有这种执念的绝非雷布斯一人。《华尔街日报》记者蒂姆·希金斯在其著作《权力游戏:特斯拉、马斯克和世纪赌注》中披露过一段秘闻,2016年,当特斯拉资金告急的时候,苹果CEO库克有意收购特斯拉。
马斯克给出的条件是:“可以,但自己要成为苹果和特斯拉合并后的CEO”。
库克听了以后,二话不说,把电话挂了。
希金斯书中透露的信息和马斯克在X(原推特)时不时就阴阳怪气苹果的情况来看,这位世界首富对乔布斯创下的家业也是有着某种酸酸的执念。
乔布斯生前就看到了汽车在软硬件整合上的潜力,再结合希金斯著作中的对话,可以看出乔布斯为苹果立下的造车规划绝不是空虚来风,否则库克不会提出收购特斯拉。
雷军决定造车,虽然有何小鹏和李斌的力劝,但是背后也有苹果造车的巨大影响。
2021年3月,雷军正式宣布小米造车。那也是苹果造车消息最甚嚣尘上的一段时间,同年1月,已经有媒体报道称,苹果将和现代汽车在3月份签署一项关于电动化的自动驾驶汽车的合作协议,并有望最早于2024年在美国开始生产,测试版有望在2022年发布。
可到了2024年2月,苹果内部放弃造车,全面转入攻坚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时,雷军转发了新闻并表示:
“非常震惊!小米战略是‘人车家全生态’,我们深知造车难度,3年前依然做了无比坚定的战略选择,认认真真为米粉造一辆好车!”
4月回答投资者提问时,雷军再一次提到了苹果放弃造车的话题,他表示,“我相信苹果一定天天想着颠覆”,而小米造车要守正出奇,敬畏汽车工业,先不追求特别颠覆的设计和特别颠覆的架构,“我们先上牌桌,现在看,这条我们做到了。”
从字里行间之中,雷军似乎都确信苹果会造车。可万万没想到的是,OpenAI在全球科技产业中投下了ChatGPT这颗AI核弹,包括苹果在内的巨头们一时之间集体转向,就连马斯克也有自己的人工智能公司——xAI。
但是机缘巧合之下,小米却完成了对苹果的超越,成为了全球唯一一家构建了智能手机+智能电动车+人工智能物联网的科技巨头。
同时,造车并未让小米远离人工智能的核心应用战场——自动驾驶。
别忘了,库克曾经表示苹果专注于自动驾驶系统,“我们认为这是所有人工智能项目之母”。作为一个以管理供应链荣登苹果大位的人,库克简直就像是乔布斯的嘴替。
方法论永不过时去年11月,雷军曾透露小米已经在自动驾驶领域投入超过55亿元,并展示了“车位到车位”的端到端智能驾驶技术。
作为唯一一家真正造车成功的消费电子企业,雷军为小米打造的护城河正在迅速拓宽。
“小米就是站在互联网和消费电子相结合的交叉点上,在过去五六年内一直在实践着‘互联网+’的战略,用互联网思维做消费电子。”雷军曾这样解释小米在智能手机时代的成功。
现在,小米这套成熟的方法论放在了造车上,只是互联网+消费电子的软硬件组合升级、扩张为智能手机+智能电动车+人工智能物联网。目前,苹果和特斯拉的市值分别为3.5万亿和1.2万亿美元。
相比之下,小米的未来恐怕还只是处在一个更宏大历史周期的起点上。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502/10I70417978C901.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