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6日-17日,由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作为指导单位,合肥市人民政府、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联合主办的“2022全球智能汽车产业峰会”在安徽合肥召开。本届论坛围绕“全球新变局与智能汽车发展新战略”主题,共设置5个主题论坛和2场闭门会议,与行业机构、高校院所和领先企业代表共同探索我国智能汽车发展新路径。
其中,在12月16日举办的“双智论坛”上,东南大学交通学院首席教授 马春野发表精彩致辞。以下内容为现场演讲实录:
尊敬的领导、专家、嘉宾,下午好!非常感谢百人会,在不到半年第二次受到百人会的邀请,有幸来这参加这个论坛,也感谢合肥的何市长提供这个平台,能和大家进一步交流。
上一次我也是在这个论坛提了一些想法,我再跟大家汇报我们的认知和进一步工作开展的情况。
一、“双智”建设实践研究探讨。
有16个城市已经被列入了“双智”试点,今天上午论坛上也谈了,电动车的发展到今天已经从政府政策驱动转为市场驱动了,但是咱们的“双智”建设因为最后一个壁垒,就是市场化过程还没有实现,现在还是遵循一些传统的发展模式,也就是国家的政策驱动来引导市场的行为。到市场还有一个过渡,有一个技术的一些支撑,现在这是一个特点,因此我们目前的状态还是在过渡,还是在示范阶段,离市场化或者商业化还有一短距离。
过去我们在下面跟一些“双智”建设城市、专家、企业大家都在探讨,都在问,什么时间我们能进一步突破这个壁垒,到一个市场化的阶段。因为现在是什么情况呢?现在是企业、高校、政府还有一些研究机构,大家都在一个赛道做,什么意思呢?按道理说分工都有不同,但是现在因为迟迟没有实现商业化和市场化运营,大家都在这个前端,也就是在市场化之前、在研究阶段,大家都在一个赛道在忙,特别是企业,还没有商业化之前一直跟高校、研究机关做同样的事,后边我们会再进一步讲。
现在面临的挑战刚才几位专家也谈了一些,我在这里也简单说一下,上次也谈到几个特征比较强的,比如当时驱动示范,希望达到“一城一市”,或者说尽量减少同质化,突出差异化。但是我们目前可能看到很多城市,同质化重复建设的特征还是蛮明显的,就是差异化难点。因为我们团队也是在参与当地的一些智慧城市建设做他们顶层设计团队,我们一直在探讨如何发挥当地城市的特色,既然是示范,我们不是建设,不是找最低成本的建设,我们是寻找一种创新的模式,给政府驱动带来一个新的想法,因此现在这是一个难点。刚才也讲了顶层设计规划还有缺失,我也参与了,现在有的城市,市级、区级,甚至统筹协调还是有问题的,比如我们期待看到城市云、中心云、区域云和边缘云的一种勾划,但是现在有的城市建设还是各自为政,没有打通,没有统筹顶层统一规划的状态。有一点我想提一下,8月4日第一次论坛我当时也呼吁到要急迫地加强技术体系架构的工作,今天有幸看到张永伟副理事长和赵司长都提到了,赵司长第五点提的很明确,重视程度非常高,也已经逐步展开了,就像路给车铺垫一个基础设施的情况一样,我们体系、架构、标准、规范、流程这一系列的有效工具为后续的管理和操作会提供一个很好的管理和验证平台,这是所谓技术体系架构。
运营方面是可持续性、硬件、信息共享,特别商业模式大家都提到了。
刚才谈到了同质化和差异化的问题,我拿这一页作为一个例子,比如南京有一个江心洲,就有这个特点,搞差异化的一些行为。重庆有山地特征的场景,也搞一些差异化。各个城市做同质化就失去了示范这个阶段的意义,我们一定是如何把握和寻找这么一个差异化的特点。一个亮点对当地的经济、文化、城市的特征能在“双智”建设中体现出来它的优势和特点,这是一个难点,或者是一个必须要做的事情。
二、“双智”建设中的一些经验和思考。
一是技术体系架构的问题。我们一直强调体系,我过去25年中,其中20年在外国汽车企业来做整车的研发,后来5年又在国内的企业做汽车。在过去10年一直做整车管理,这里最大的东西我们学到的就是对体系、流程、规范的认知和它带给我们的优势。这个体系它一定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或者管理的手段,为我们下一步不管是政府、机构还是运作的模式,大家有一个可以通用交互的语言、一个语境,有一个标准,有一个验收、评估,都包括在这个技术体系架构里。这里比较典型的两个标准化的建设,刚才赵司长在他的第三点里也提到了,评估体系在第五点里提的比较清楚,这些我们在研究“双智”城市化建设中也都比较迫切的体会到这些。
二是我抛出这个点,并不是一个成熟的想法,就是流程,流程是体系的一部分。我为什么强调流程呢?因为做二十几年的汽车管理,我们强调系统化工程,我们参与的部门太多、太复杂,它必须有一个系统化的管理,这就是在流程规划体系里有一个方法,比方说V字型,这就是系统工程的手段,我们强调将来“双智”城市建设从运作规划,过程中我们有一些流程,到后期的管理还有流程。我们团队想参加这个体系和标准化建设,也希望能贡献我们在这上面的认知和理解,把流程规范标准建立起来。
三是标准体系。我们团队过去几个月参与一些对当地的城市的支持,这里碰到一个问题,就是标准。大家提标准就是泛泛而谈,但是把它具体化我想这里可能有三个层次:一是法规类的,二是标准类的,三是规范类的。谈到标准体系我们要把这三个分的很清楚,法规类的比如住建部、工信部、公安部、交通部提出强制性的法规,大家都绕不过去,包括建设这一类我们要规划出来,要提炼出来。标准类的比如通讯协议、通讯标准,这都是国际国内的,那也有一套大家要遵守,否则大家没法交流,下面一层才是规范类的。我们现在达不到标准,我们先规范起来,就像企业一样,指导避免将来重复或者过分投资浪费,这就是我们对这个标准体系的理解。法规标准规范,在企业里用,当然在咱们行业“双智”建设也是有用的,它也是技术体系架构的一部分。
三、政府、企业、高校研发机构在整个过程中的一些角色探讨。
现在这个阶段是处在商业化之前,我们在这个赛道上挤了一堆人,比如政府引导,我们大家在这研讨模式、实践、技术方方面面,高校研发机构也在这里围绕这些事情在做,特别重要的是高新企业,因为没有实现商业化,他们也投入大量精力在这个领域做,我们发现大家都是混在一起,大家都做同样的事情,原本比较清晰的角色,现在变得比较模糊。刚才我说了,成熟的已经从政策驱动变成市场行为,反过来市场行为有需求了,技术定义政策就退后了。但现在不是,我们迟迟没有实践市场,一直在前端大家围绕技术都在同赛道,但是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如何定义政府、高校、研发机构和企业科技部门在这里的角色。按照现在的话说我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有自己的想法也不一定有用。我提出的观点是目前在商业化、市场化之前的阶段,很多部门、企业、政府和高校都在做类似的事情,这里就有一个资源浪费、角色混淆的问题。
我们原来也说了,理论上来讲过去比较传统的政府、企业、高校,我们都比较清晰的在各自的角色上去深耕。我也看了7月份百人会发布的建议也提的比较明确,高校要做卡脖子的攻关,企业要做具体的,但目前不是这种情况,但是将来是不是这种新业态,是不是将来就是这样了?我只是抛出这些想法,不一定。现在这种是不是可持续的?我现在也是提出一个想法,大家可以关注一下。我的想法就是我们应该把这个角色界定更清楚,我们把资源利用的更好。虽然有交叉学科跨界,产学政研用结合,但是角色定位还是有用的,这样可以有效发挥。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仅作为参考资料,请勿转载!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