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对芯片需求的剧烈增加,芯片的本土化如今已经成为科技行业的重要议题,当下不少车企的供应链正向国产芯片转移。在此背景下,近年来诸多国内芯片设计厂商都在车载芯片的开发、验证与准入方面加大发力。其中,以芯驰科技为代表的本土芯片企业已获得车规级的产品认证。
智能网联汽车时代到来,芯驰科技致力于提供“四芯合一”的高性能、高可靠车规芯片,将一辆汽车打造成有灵魂的“汽车人”,也助力打造安全的汽车本土供应链。
缺芯危机带来供应链本土化需求
图片来源:芯驰科技
汽车的架构正在不断演变。汽车正从第一代的分布式架构逐渐向第三代中央计算平台架构过渡,以第一代架构为例,每个功能由一个独立的ECU实现,一台车里约有50-100个ECU,缺少几个就会对整车下线造成很大影响。
缺芯的核心原因,即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不匹配。以芯片的主要市场——汽车为例,疫情缓解后出行限制解除,人们对于自驾出行的需求激增,对于汽车芯片的需求也在剧增。而受到气候、疫情等危机事件影响,全球产能整体下滑,供给侧难以满足芯片需求。在此背景下,打造汽车的本土供应链,实现芯片自主可控已刻不容缓。
“四芯合一”,全方位打造“汽车人”
芯驰科技是一家全场景芯片设计公司,专注于硬件设计领域。芯驰科技以“四芯合一,赋车以魂”为理念,致力于提供“四芯合一”的高性能、高可靠车规芯片,将一辆汽车打造成有灵魂的“汽车人”。
图片来源:芯驰科技
图片来源:芯驰科技
如果将一辆汽车比作“汽车人”,舱之芯X9就相当于汽车人的情商。
作为智能座舱芯片,舱之芯X9可以通过一颗芯片同时驱动仪表、中控、后视镜、副驾娱乐等多达10个高清显示,支持多个操作系统,覆盖未来智能座舱的全部功能。目前,X9已经成功拿下数十个重磅定点车型,实现了规模化量产。
图片来源:芯驰科技
“汽车人”的智商,体现在驾之芯V9。V9集成了高性能的CPU、GPU和AI处理引擎,通过丰富的传感器接口,汽车可以同时采集多路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的数据,完成从感知、定位、规划决策和控制的自动驾驶流程。基于V9处理器,芯驰还构建了全开放自动驾驶平台UniDrive,具有低延迟、高效率和高安全的特性。
图片来源:芯驰科技
图片来源:芯驰科技
网之芯G9体现的是“汽车人”的沟通力。G9具有丰富的接口,不仅支持CAN、LIN、以太网等不同车身网络之间的无缝数据交换,也可以支持5G/C-V2X网络的接入,在车内外建立起稳定可靠的数据通道,实现高流量、低延迟的信息交互。
图片来源:芯驰科技
除了智能座舱、中央网关以及智能座舱,车上还需要一些算力更小的MCU,来处理边缘末端的智能化需求。芯驰科技认为,未来平均每辆智能汽车需要装载约30个高可靠MCU,用于涉及安全相关的核心领域。针对这一需求,芯驰科技于今年四月发布了“控之芯”E3。
芯驰的MCU E3“控之芯”系列产品车规可靠性标准达到AEC-Q100 Grade 1级别,功能安全标准达到ISO 26262 ASIL D级别;在性能方面,E3系列产品的CPU主频高达800MHz,具有高达6个CPU内核。
E3具有十分丰富的应用场景,可覆盖线控底盘、制动控制、BMS、ADAS/自动驾驶运动控制、液晶仪表、HUD、流媒体视觉系统CMS等对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极高的应用。
“四证合一”,打造安全供应链
目前,芯驰科技是国内首个“四证合一”的车规芯片企业,通过了AEC-Q100可靠性认证、ISO 26262 ASIL D功能安全流程认证、ISO 26262 ASIL B功能安全产品认证和国密信息安全产品认证。
图片来源:芯驰科技
芯驰科技认为,要想使产品更快地推向市场,企业还需提供完整的生态。在AUTOSAR基础软件上,芯驰已经和Vector、EB、普华、ETAS、东软睿驰、恒润(排名不分先后)等国内外主流的AUTOSAR厂商完成了适配;在开发环境上,芯驰也已经可以支持IAR、Greenhills和GCC编译器;在HMI部分,E3适配了最新的QT for MCU,通过多图层和硬件加速实现丰富的显示效果。
芯驰的理念,就是要为海内外汽车客户提供高质量、高性能的车规处理器。目前,芯驰已有100个定点项目、逾260家客户,正积极推动相关芯片产品的量产进程。相信不久之后,芯驰的产品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大车厂中,国产之“芯”也将开始走向世界。
以上内容来自芯驰科技资深产品市场总监金辉在2022年6月23日由盖世汽车主办的2022第四届汽车新供应链云论坛发表的《自主可控,助力打造安全的汽车供应链》主题演讲。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207/5I70306482C103.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