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17日,由盖世汽车主办的“2021中国汽车座椅与内饰创新峰会”于上海汽车城瑞立酒店隆重召开。盖世研究院行业分析师韩亦可发表了“中国汽车座椅市场及未来发展趋势”的主题报告,内容如下:
尊敬的各位来宾,今天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我是来自盖世汽车研究院的韩亦可,今天主要围绕汽车座椅的市场规模和发展趋势跟大家作分享,将从三个方面展开。
先给大家看一组图片,这是最近在慕尼黑车展上的一张概念车图,主要是德系车,可以看到整个内饰具有相对明显的特征,比如说奥迪开始打造前排豪华体验,大众推的ID.LIFE车,更多是主攻小型车细分市场,前排座椅是可以放下的;宝马则强调整车100%利用可再生材料制造。
可以看到整个汽车产品定位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从以前高度机电一体化的机械设备转变到现在智能化、可持续升级的移动终端,汽车电子的成本在整车成本的占比也越来越高。我们也看到,车企都在积极推动转型,一方面说到软件定义汽车,大家都在把重心和核心技术自研往软件领域发动。另一方面也在积极推动品牌高端化、科技化的转型。
从消费者用户端来说,我们以前更多是安全的刚需,现在个性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随着智能电动车的发展,座舱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了。比如说车载操作系统,车内人机交互,车载显示屏等技术。其中很多的创新技术是以内饰和座椅作为载体去呈现,比如说智能表面技术或者座舱的空间感,所以内饰和座椅的重要性就相对突出。
内饰和座椅的发展历程到今天来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总体往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我们看到座椅在整车成本占比大概3-5%左右,重量占到6%左右,所以汽车座椅重要性不言而喻,有时把座椅从内饰系统中单独拿出来说。从座椅来讲,不管是L1到L5,自动驾驶的发展只会越来越强调这个安全性。座椅可以集成预警系统或者安全带集成这些技术,舒适性的话通常分为动态舒适性和静态舒适性,落实到基本的功能上面就体现在调节功能,辅助,加热,通风,按摩等等,现在更多也会提到它的智能性和环保性的功能。
从消费者来看,在2020年中国网民汽车行业关注度中,包含真皮座椅在内的驾乘配置的关注度依然比较高,具体到座椅调节功能,可能对于靠背前后调节,坐垫高低调节刚需更强一些,辅助功能的话像通风、加热、记忆座椅这种现在大家选配意愿也会更强烈。
第二部分,看一下汽车座椅的市场情况,这是基于盖世汽车研究院的预测数据进行的一个测算,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汽车座椅全球市场规模大概在550亿美元左右,中国大概是在800亿人民币左右,到2025年我们预测将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大概保持在800-1000亿人民币左右,测算下来复合增长率是3.7%左右。
市场竞争格局,从全球来看目前头部5家企业,安道拓、李尔、佛吉亚、丰田纺织、麦格纳,占到85%左右的市场份额,国内延锋安道拓、李尔与佛吉亚三大企业占据约60%的市场份额。我们通常将国内的格局划分三大阵营,第一阵营主要是欧美系,前期通过合资公司大规模扩张,自主研发与技术实力强,客户资源丰富,全球性配套。劣势是对国内企业可能响应速度较慢,不具价格优势。第二阵营是日韩系,优势在于产品质量高,具备技术优势以及综合竞争力强,客户关系稳定,劣势是体系相对封闭,日系车的市场份额直接影响座椅配套业务量。第三阵营是国内自主系,走低成本路线,具有价格优势,响应客户需求速度快。劣势是起步晚,自主研发的实力相对较弱,前期缺少研发投入。
从整车厂的采购方案来看,因为大家都有一定的采购策略,比如说有的偏向于下面子公司或者合资公司,或者欧美系厂商供应,像长城,主要有诺博供应,大家的采购策略也会有些变化。一方面是疫情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整个趋势,整个供应链的透明度越来越高,主机厂可能采用双重采购策略,去降低对供应商的依赖,包括自己降本需求比较强烈,会采用多个供应商。在采购体系进一步开放的情况下,我们自主供应商也有一些机会进入主流的自主品牌的厂商。但是因为本身产品相对来说低端一些,包括研发能力可能比不上外资品牌厂商,所以也是需要在研发实力上面投入更多的资源来提高产品的层次。
这里我把几家头部企业的座椅业务拿出来,相对来说依赖全球供应链的厂商,因为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包括多重因素,大家的毛利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尤其是2020年降到新低。一方面跟整个内饰系统有关系,2019年内饰系统盈利就已经比较低,2020年疫情加剧了这种情况。因为整车厂在采购的时候,自身对于成本敏感度的提升,所以给到供应商成本很大的压力。供应商在转型期间,一方面要加大对创新产品的投入;另一方面在传统硬件产品上要跟那么多厂商竞争,可能有的时候会给到一些价格让步,去想进入更大的客户体系或者把自己的客户多样性扩大一些,这种情况下就导致大家的业务盈利情况都不是特别乐观,但在新四化驱使下,创新转型也是必然的选择。
业务策略上来看,近几年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并购整合成为一种常态,2020年内饰并购数量占到前四。在座椅行业可以看到,比如说佛吉亚跟北汽合资,博泽跟大众进行合资,绑定合资公司给主机厂提供相应的座椅或者座椅零部件,这种关系就保障了业务稳定性。像麦格纳和延锋对合资公司的合资方股权都进行了收购,加大了在合资公司里面的股权比例,去扩大自己的业务布局。
我们把大家产品的策略整理了一下,这是根据公开资料可查询的进行整理,我们看到安道拓,佛吉亚这种头部企业在相对智能化的产品领域和技术领域都已经布局了,国内像诺博和延锋是布局比较全面的,浙江天成这种国内厂商可能相对处于布局比较缓慢或者更加集中在一个传统硬件的产品。域控制器也列出来了,这是最近关注度非常高的话题,我们看到座椅厂商已经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说不仅仅围绕着智能化座椅系统,而是向整个座舱去布局,布局整个域控制器的情况,围绕域控制器来打造整个座舱解决方案。
以佛吉亚和诺博为例,佛吉亚一方面拆分出售部分传统业务,同时针对座舱、电子等相关业务进行合资收购,扩大其未来在智能电动车市场的影响力。它的域控制器在红旗车已经量产了。诺博是整合原来长城内饰模块和座椅模块出来独立运营的公司,现在策略定位为以智能化座椅系统和座舱为中心,在关键技术上进行不断地突破,比如说座舱显示屏,座舱域控制器,音响头枕,智能表面等。可以看到传统零部件的供应商定位已经不仅仅是给你提供一个硬件产品,在软件价值提升的趋势下更多提供硬件+软件+服务集成在一起的全域座舱解决方案,所以大家也将自己定位为零部件科技公司或者座舱解决方案的提供商。
在座舱座椅本身创新产品应用上可以看到,蔚来ES8最开始推出女王副驾,也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大家关注度也很高。小鹏P5前排座椅是可以完全放倒,配合里面的投影仪幕布就会形成一个睡眠模式和影院模式。法拉第未来在车的中部也会有27英寸屏幕,配合后排零重力座椅就打造了一个豪华座舱的体验。延锋在最新推出的座舱系统里面,零重力座椅可以集多重技术于一体,随动头枕,根据身高自动调节,扶手集成了智能表面触动反馈的机制。现在零重力座椅已经变成了集调节角度、智能化技术于一体的产品,也是各大厂商在集中打造的一个创新产品。
最后看一下技术趋势展望。座椅关键部件主要是骨架,面套、发泡等关键部件,目前电动长滑轨、双硬度发泡、轻量化高强度骨架、透气可清洁面套是开发的重要内容。
新材料的应用领域非常地广,在座椅上更多是看到座椅椅背板(更大程度提升后排腿部空间)、碳纤维复合材料骨架以及新型面套等方面的研发和应用
说到座椅,除了本身智能化的技术,比如说音响头枕或者健康数据的监测,还有李尔和捷温做的热舒适座椅,这些都是针对单个座椅本身加以创新,但是我们都知道未来座舱系统是高度整合的系统,所以座椅一定是跟其他系统发生联动,比如说打开车门的时候,座椅上面集成的氛围灯或者智能表面材料发光,在摄像头监测到驾驶疲劳的时候,座椅进行音频或者振动的提醒,这种联动的发挥将是打造个性化体验的一个重要方式。
说到座舱的空间属性,在未来自动驾驶情景下有很多可以重塑的地方。比如说通过座椅灵活调整,可以实现不同场景下,比如说商务模式或者休闲模式的切换。这种更多是我们说到的场景化的体验。可以看到李尔ConfigurE+座椅,当然这个更多是在概念层面,它的实现可能还是需要一点时间,但是也非常符合我们对未来座舱空间的一个想象。
最后一点是想跟大家讨论的,就是在未来出行情况下(共享出行),共享汽车的座椅和私家用车座椅的差异化在哪里呢?之前比亚迪和滴滴定制的网约车D1,可以看到它的座椅已经有些差异化的东西,比如说乘客座椅是白色更柔软一点,司机师傅座椅是黑色的,4向电动腰脱调节,可以看到这种差异。对于出行平台来说,它更多是对成本的降低以及增加了这个功能能给我带来多少收益,这是非常直接的,所以它非常看中投入和产出比。无论是未来整车厂自己搭建出行平台或者出行平台(如滴滴)造车,那汽车座椅差异化的表现相对来说更多体现增值服务,比如说挖掘更多模式,座椅按摩付费模式或者座椅可升级,付费解锁新的功能,包括未来数据的掌握给用户推送服务,通过座椅实现这个功能,这样子的话又是新的商业模式产生。
当然这依然需要我们大家去摸索,去打造,它的实现周期相对会长一点,毕竟要消费者来买单,这个也是大家需要共同想象与探索的问题。
我今天的演讲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109/16I70273259C108.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