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新冠肺炎疫情对汽车行业的冲击,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对车企和零部件企业“钱袋子”的影响。
日前,美国零部件巨头安波福表示,中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已导致公司营业收入减少1.5亿至2亿美元,营业利润减少6,000万至8,000万美元,高于预期。此前,安波福在其第四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中预测,由于其部分工厂的生产将推迟至2月9日,预计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将分别受到5,000万和2,000万美元的影响。
无独有偶,早些时候北京奔驰也被曝因其天津的供应商延迟复工,零部件供应不足,每天由此造成的损失将高达4亿元。因此,北京奔驰无奈向天津市政府以及天津武清区发函,请求特批其在天津武清的19家零配件供应商提前复工。
图片来源:安波福
无论安波福,还是北京奔驰,都只是肺炎疫情下众多企业的缩影。由于节后无法正常复工,再加上在原材料供应及资金等方面面临的短缺风险,汽车产业链上很多企业的业绩都将受到较大的影响,更不用说那些规模相对较小、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的企业,更是处在水深火热当中。
近日盖世汽车一份关于汽车行业当前复工情况的调查就体现了这一点,在这份调查中,绝大部分参与者为零部件企业员工。据该调查显示,仅1%的参与者乐观地认为其所在公司的Q1营收将逆势增长,5%的参与者认为公司Q1营收不会有太大的变动,13%的参与者则认为不好说,其余81%的参与者均认为此次疫情将导致其所在公司Q1营收下滑。进一步来看,25%的参与者认为其公司的Q1营收跌幅将在20%以内,37%的参与者认为其所在公司的Q1营收出现20%-50%下滑,15%的参与者认为其公司的Q1营收将下跌50%-80%,还有4%的参与者则认为其所在公司的Q1营收跌幅将超过80%。
数据看起来有点惨,但事实可能的确如此。理由有三:
第一,延迟复工致企业Q1有效工作时间大大减少。
据此次调查,虽然过去一段时间很多车企和零部件企业都在逐步恢复生产,但主要集中在2月的第二周和第三周,这意味着很多企业Q1的有效工作时间将比原计划至少减少10天。如此一来,零部件企业不仅要承担产能减少的损失,还有因延迟复工带来的其他一系列问题,如零部件断供造成的合同违约,被竞争对手替代的风险等。
早在2月初,汇大湖州就被曝因肺炎疫情影响复工,无法按时向境外客户交付产品,需承担高额赔偿。汇大湖州相关负责人称,如不能及时提供无法履行合同原因的合法证明,企业不仅要承担价值240万元人民币的合同损失,还要被追偿因导致客户生产线停产2周造成的约3,000万元人民币损失。为此,汇大湖州不得不向湖州市贸促会发出紧急求助,希望能为其无法履行合同的原因提供证明,减小损失。
更何况由于地方政府对企业复工的严格把控,还有部分企业至今仍未复工,特别是位于湖北地区的车企和零部件公司。按照湖北省最新发布的“省内各类企业先按不早于3月10日24时前复工”规定,该地区的各类企业很有可能要等到3月中旬甚至下旬才能复工,这意味着这些企业Q1的有效工作时间其实只有一半,甚至更少。
然另一方面,员工的工资、厂房租金等却要继续支付,这无疑让大家雪上加霜,特别是那些规模相对较小的中小型公司。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仅武汉地区的零部件企业就有1,200多家,除去博世、法雷奥、伟世通、安波福、佛吉亚这样的跨国零部件巨头,更多的是本土中小型企业。按照目前的形势,他们很有可能直到Q1结束都无法恢复到正常的运营状态,由此带来的经营压力不言而喻。
第二,虽然部分企业已开工,但实际返岗率并不高。
尽管从二月中旬开始,各大车企和零部件公司都在陆续恢复生产,然受制于部分地区的交通管制,口罩、消毒水等疫情防控物资短缺,以及为防控疫情对外来人口采取的隔离两周措施等,很多员工其实并不能立即返岗。据此次调查,仅28%的参与者表示其所在工厂员工的返岗率达到了80%,41%的参与者指出其工厂员工的返岗率在50%-80%之间,22%的参与者透露其所在工厂员工的返岗率不足50%,还有9%的参与者表示其工厂暂未开工。
“我们办公室原本有十个人,目前到岗的只有上海本地的三位员工,我老家在湖北,由于交通管制,暂时无法返岗。产线上的开工率也不乐观,不足20%”。某上游原材料供应商的一位员工表示。据悉,正是由于开工率不足,年前他们公司接到的很多订单现在都无法按时交付,一些等不及的客户已经开始另觅其他供应商,即便如此,能承接这些订单的企业也是寥寥可数。“可以说几乎没有,现在大家的情况都一样。”
员工无法到岗,再加上交通不畅带来的原材料供应不足,工厂的产能必然无法保证。据此次调查,仅14%的参与者表示其所在工厂的产能恢复率达到了80%,39%的参与者称其所在工厂的产能恢复率在50%-80%之间,还有30%的参与者则表示其所在工厂的产能恢复率低于50%。
第三,车市终端需求被抑制,整车厂对零部件的需求量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Q1业绩。
因疫情防控需要,从一月底开始很多地方对人员出行实施了严格的管制,并一直持续到现在,这使得部分有购车需求的消费者暂时无法到店看车、选车。再加上4S店本身的复工率不高——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调研数据显示,截至2月26日16时,其当日调查的82个经销商集团的共计4,950家4S店,综合复工效率仅23.53%,其中员工复工率为49.5%,尚算乐观,但销售效率却只有16.6%。
对此,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表示主要系地方政府不允许复工,以及企业复工申请未得到审批所导致,另外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短缺,员工返岗交通有困难,复工业务少不能支持各项开销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4S店的开工率。值得一提的是,这几大因素也是目前绝大多数企业无法复工或者开工率不足的主要原因。
一边是供给端的产能被抑制,另一边是消费端的需求无法释放,市场的整体表现自然难言乐观。据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受疫情影响2月国内乘用车销量降幅将超过70%,3月随着各地生产生活逐渐恢复,降幅将略有收窄,至 28%左右。随后,整体车市降幅仍将继续收窄,最终全年销量预计下滑6.4%。
中国车市承压,全球市场亦不乐观。据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投资服务公司日前预测,2020年全球汽车销量将从2019年的9,030万辆下降到8,800万辆,跌幅为2.5%,超过此前预估的约0.9%的跌幅。该机构表示,到2021年全球汽车销量才会有小幅反弹,增幅为1.5%。
正是基于这些考虑,近日各大零部件企业在发布2019 Q4财报时,都对2020 Q1做了不是很乐观的判断。其中伟世通预测,疫情将使该公司今年第一季度的营收减少6,000万美元。去年由于汽车产量下降、不利的汇率以及客户定价的影响,伟世通净收入大跌57%至7,000万美元,销售额也同比微跌1.3%至29.5亿美元。
图片来源:伟世通
天纳克亦表示,由于中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导致工厂至少停产四周,这将对该公司第一季度的增值收入产生约1.5亿美元的负面影响,使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减少5,000万美元。2020年全年,天纳克预计公司的营收将在167亿至171亿美元之间,调整后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将在13亿至14.5亿美元之间。
森萨塔亦指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快速变化和不确定性,该公司在制定2020年第一季度的业绩指引时,对业务遭受的影响做了尽可能精确的估算。考虑到政府采取的隔离措施结束时间、差旅限制取消时间、工厂100%复工时间以及疫情对终端市场需求的最终影响等目前均尚难预测,在2020年全年以及第一季度的业绩指引中,森萨塔预计将出现4,000万美元的销售额下滑和2,000万美元的运营利润下跌,其中下跌的利润主要包含正常的预计销售额损失以及此次疫情造成的未充分利用成本和搁置成本。
而法雷奥和佛吉亚虽然暂时还没有评估此次肺炎疫情对他们2020年业绩的影响,但考虑到他们实际的复工情况,受波及也是不言而喻的。其中法雷奥,据悉目前在武汉拥有三个生产点,包括一个技术中心,该中心负责研发智能汽车的零部件。虽然眼下其在湖北省以外的32家工厂均已恢复生产,但这些工厂的业绩只占他们中国地区总销售额的90%,这意味另外10%的业绩眼下还无法保证。而佛吉亚目前在国内的58家工厂,有6家位于湖北省,且不说这6家工厂现在仍未复工,就是其他52家工厂也是直到2月17号才正式复工的,比原计划少了近半个月。
上面这些均是当前汽车产业链上规模相对较大,体系相对较完整,对产业链的管控能力较强的企业,他们面对此次肺炎疫情尚且损失严重,更不用说那些规模相对较小的公司,面临的形势更不容乐观。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汽车本身产业链较长,一个零部件供应不上就会影响整个项目的生产进程。正因为如此,这场肺炎疫情在爆发后短短一个月内,就让全球多家大型车企的海内外工厂齐齐陷入停产危机,且目前仍在持续。
据最新消息,由于国内部分与丰田相关的工厂目前依然无法恢复生产以及货物运输,考虑到其可能受到的潜在的中国供应链中断影响,丰田将在3月9日当周决定如何继续日本工厂的运营。另据了解,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开始在意大利北部蔓延,FCA也正在采取限制措施,禁止来自重点疫区的人进入其欧洲工厂。
正所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伴随着国内肺炎疫情的持续,与此同时日本、韩国、意大利、德国、伊朗等地新冠肺炎确诊人数陡增,不知道下一个沦陷的又会是谁……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002/28I70159807C108.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