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从一个产业的角度来看整个智能网联领域在发生什么,我们的看法,以及希望和大家一起做什么样的事情。
为什么提这么一个话题?十多年来,我在国际的公司工作,以前遇到过产业链问题,比如说日本发生大地震,对于芯片产生影响,对业务产生影响,但从来不考虑底层技术会遇到什么瓶颈。最让人头疼的地方,在于全球化的平台,怎么样去做中国的生态,接中国的应用,满足中国市场需求,这个是当年的最大的痛点。
后面一年多,跨界,做了互联网+汽车,非常惶恐,整个产业都在谈花拳绣腿,动不动就来个操作系统,打一个操作情况的标,然后出去融资。前几个月,如果在抖音里面搜一下马化腾+沙滩,有一个视频就是马化腾在讲,移动互联网很炫酷,我们的移动支付,非常的先进,但是如果没有终端、操作系统、芯片,就好象在沙滩上建房子一样,别人一推就倒了。
现在大家都在谈汽车工业的“新四化”,说这四化会颠覆产业,国内谈的最多的是智能网联,本质上已经不只是一个汽车工业的事,是整个国家产业战略的事情,里面涵盖了人工智能、大数据、通信技术,云计算等等各种各样的前沿技术,是一个各种技术聚合的制高点。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技术层面,如果把里面的各个产业链打碎,每一个领域中国都有企业在做,但每一个领域都没有形成全球领先位置,尤其是在芯片和操作系统,缺芯少魂,中国工业谈了二十几年,但现在中国工业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从应用层面看,中国企业并没有解决所有的跟智能网联相关的核心技术,如果看整个智能网联演进的话,2005年起开始联网,可以看到移动运营商进场。更多实现的是一些呼叫中心的工作, e-call, i-call, 盗车追踪等等, 2010年开始,移动互联网兴起之后,更多产业人考虑的是怎么样把移动互联网应用生态用到车子里来,当时产生了很多的TSP公司,但是没有一个TSP公司是真正赚钱的,唯一带火的是展会或者是论坛企业,每年会有很多的展会和论坛,大家也不知道在讨论什么,我个人观察,这几年基本上是很热闹,虚热。
在这里面,主要的应用有两块,一个是手机映射方案,比如说百度做的CarLife,第二种简单一点,做一个大屏车机,安卓车机,把以前手机端应用直接弄进来,汽车工业的人也开始知道怎么去做秀,动不动就来一个发布会。这个时间点一个很大的问题,车和人的数据并没有打通,人的数据归互联网公司,车的数据归整车厂。
到第三阶段,无论是腾讯、阿里、百度,都开始想,怎么样通过一个帐号体系,把车的数据、人的数据融合在一起,怎么样做一些场景化的应用,比如说斑马做了智慧加油、智慧停车、智慧点餐等应用,腾讯通过微信上车方式,实现类似于消除人在出行过程中焦虑问题。
再到后面,2019年开始,5G技术兴起,把人、车、环境数据打通,实现由车路协同支撑的自动驾驶,互联式的协作自动驾驶。再往后可以看到国内建了很多的ITS智慧交通系统,智能驾驶会和智慧城市打通,来提高道路的使用效率和人们的出行体验, 会向多模出行方向去发展,智能车、智慧城市等互相打通,这是一个愿景。
如果把汽车电子电器架构的演进拿来做比较, 2005年以前整车厂基本上没有考虑把车内的控制器EMS、TCU, VCU 等连接在一起。之后,国内的整车厂更多是怎么样不停的去堆功能,里面的控制器越来越多。现在,每一家整车厂都在讲:怎么样从分布式电子电气架构往域控制器发展,打通车内几个大的域, 再往后,整车厂要考虑全车智能, 同时转型移动出行服务商。这个是未来要发生的一些变化。
我个人在2018年到互联网公司来学习,最近的感受,无论是华为、腾讯或者是阿里这些ICT 公司,他们看一个行业的时候,考虑更多的是行业痛点和产业终局,然后工具化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这个方面进行布局,比较明显的,阿里在智能数据和平台化布局,华为是在通讯科技布局,布好局之后,提高整个产业在转型过程中的效率,这个是BAT进场对整个产业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个是Gartner的报告,这里可以看到,任何系统都从一个封闭往智能发展的过程, 汽车本质上也是沿着这样一个路径在发展,汽车工业经历的130多年里,前面100年是孤立系统,进车以后是孤立空间,唯一获取信息是收音机。后面变成互联网系统,3G、2G有一些信息,但是和外部没有协作。之后有一些智能化算法在车里面,整个车会变成一个智慧空间,行成一个生态系统,不仅是服务于车、出行,也会服务于人。车子会慢慢变成移动的生活空间,我们叫做第三生活空间,区别于家庭这个第一个生活空间和公司这个第二生活空间。
智能化不是一个片面的概念,智能化涵盖了几个方面,现在很多讲智能化是从智能驾驶来讲,驾驶智能带来了互联协作。再有一部分人是从人机交互来看的,交互智能,比如说这里有很多的屏,虹膜控制,手势识别等等各种各样的交互方式融合,实现交互智能。互联网公司很多的时候从服务智能角度来看,怎么样把车变成一个智能服务和内容推荐引擎,感知到人需要什么的时候提供给你,满足你出行过程中的其他需要,汽车工业很多人从产业转型角度去看,在线了之后,怎么样实现公司的数字化转型,怎么样来实现业务数据化和数据的业务化。
我们的理解,智能化最终会涵盖这四个方面,不仅是对消费端,也是对产业端。会实现一个基于数据智能为主,来赋能到交互服务和驾驶的全域智能和全时网联系统,如果有不同意见会后请找我们讨论,我们希望有一些碰撞之后,产生一些新的融合和火花。
汽车工业经过100多年最大的产业调整,这样单一的企业,已经不能够满足到他所需要的变革所有能力和生态积累,这个是当前的情况。可以看到,比如说2016年开始,日本的企业就开始做了一个基础地图平台公司,本质上希望解决高精度地图的问题,全球大的整车集团在联盟,像福特和大众也在做全球联盟,宝马和戴姆勒是竞争对手,相爱相杀了100年,现在也合作了。,日产联盟和微软联盟来做自动驾驶,宝马和克莱斯勒联盟,尤其是大众和微软,来做大众vw.OS,大众年产有1000万的车,可以支持一个生态来做操作系统。中国的本土整车厂加起来也就是年产1000万的车,而且非常碎片化,每一家都想做自己的生态系统是不现实的, 需要大家合作。
整个智能网联产业也在发生重塑。以前传统整车厂是一个供应链金字塔最顶端,整车厂发包Tier1,去做系统开发,集成,测试等等,产品交给整车厂,以后就这么生产了,这个是汽车工业传统玩法。现在,汽车工业发生变化之后,会发现很多的基础技术现在都不具备,这里面比如说支持异构技术的处理器,AI应用,硬件加速,高精度地图,信息安全等等,这些东西到目前为止,行业里都没有很好的解决。我们的一些见解,共性行业痛点需要行业的人合作起来,一起去解决,这是我们的一个观点,比如说像德国AUTOSAR联盟,这些东西做完了以后大家都收益。在共性基础上大家通过个性化的产品,服务来竞争,如果共性技术上大家互相排斥, 门户之争的话,最后的结果是:整个产业做不起来,在沙滩上建房子。
另外一个,谈到服务智能。中国老百姓一直说的衣食住行,是整个社会主要花费的地方。对于消费者来说,以前在行的过程中,基本上跟整个生活生态是割裂的。但现在通过智能网联以后,行的过程中,可以去做车社交,车娱乐, 车资讯等等,可以做各种各样的事情。这样子会激活行这块的消费。
那么行这块的消费,行业里一般说的是出行过程中“服务找人”,这样需要的是消费者生态,加上数据在线,大数据技术,AI技术,真正的做到车子懂人,知道人需要什么,推荐他所需要的服务和内容,这个也是我们所说的人车关系,智能座舱核心技术的所在。
第二个是产业端,每一个有诗和远方的整车集团都在考虑数字化转型,需要的是通过数据把各个环节,从设计、生产、物流到销售、售后服务等等这些,全部打通,以前更多的是通过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打通,以后更多是通过数据在线之后通过算法化、产品化来打通,这样就形成了产业生态+在线+大数据+AI,智能网联从业人员需要在中间环节 (在线,大数据, AI),连接两边的生态,去解决C端和B端的一些痛点。
2016年,斑马做到了开天窗等智能操控,消费者那个时候感觉已经很兴奋,我说一句话,已经能控制一些东西了。但那本质上就是一个车控功能, 没有任何的智能化。
现在在做一些迭代,把生态打通之后,把支付、语音, 地图, 感知技术这些打通之后就会产生更多的智能化的应用和场景, 比如说在加油这一块,以前使用场景是,你好,斑马。 我要加油,然后给你推荐到一个加油站去。现在,斑马会主动根据你的加油行为,比如说到50公里、80公里或者是100公里开始考虑加油,会主动告诉你,建议你去加油。同时因为互联网生态里会有人的标签,这个人,可能是经济敏感型,也可能是时间敏感型,经济敏感型会推荐你去一个绕一点路但是会打折的加油站,时间敏感型的,会到沿途去加油,通过人的不同喜好去做主动的推荐,这些做成了一个个的自定义工作包,这样由我们的合作伙伴,在这个包里面去定义,到底什么样的情况下去触发这样的一个推荐。
我们也一直在思考,智能网联车联网之后,到底能实现一些什么样的新的场景?以前大家都知道,车子有300到500传感器,远大于手机。但是车子的信息并没有被利用上,就因为车子没联网,现在车子感知能力越来越强,知道什么地方下雨,雨量多少等, 通过视觉可以知道哪里有道路病害,这样可以极大降低城市运营集团派人去扫街的成本,上海每天有400万台在路上跑,每一台25公里,那就是1亿公里,覆盖整个上海路面很多遍。
另外,我们说的情境智能。是我们在做的一个技术框架,通过这个来实现我们想要做的服务找人。“情”,更多是一种关系,表现的是类似于人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传感器技术。内核是人的个性化的标签,这个人是话唠,还是怎么样的个性特征,各种信息的收集,“境”是整车信息, ADAS信息,环境信息等的融合“智”是感知和决策,把场景识别、上下文解读,数据融合,以及智能推荐。最后是“能”,赋能,把多模交互,AI数据、大数据, CP/SP 等技术打通,这样的目的,希望的是在不久的将来,在大家提到智能座舱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在座舱里面有一个ID,有我的一些喜好信息。同时在座舱里面,通过ID和传感器的融合,主动的知道我需要什么,出行过程中,主动的帮我去解决出行过程当中的一些问题,让我的出行变得更愉悦、更安全,是我出行过程中的靠谱的小伙伴, 这个是我们的一个愿景。
斑马未来的工作重点是开放架构,以前是做一个精装修的房子。主要是端到端的交付, 后面,希望的是把这些能力积累之后,尤其是运营能力,和行业伙伴一起把行业共性问题解决。一个是操作系统,国内现在真正量产的除了阿里的AliOS之外,没有一个可以和安卓做备胎的系统,我们希望大家把操作系统一起做好,斑马未来也会做操作系统的开源协议,也会做开放者联盟,在这个基础上,大家可以跑各种生态的应用,整车厂会在操作系统上,融合自己的ID系统,融合自己的技术,融合自己的生态系统,建一个适合你的目标客户群应用的场景产品,这个是我们的一个目标。
最后是斑马的核心能力,中间是我们的核心点,操作系统希望变成一个行业都可以用的技术底座,在上面有帐号体系,支付和生态。 外围是各种核心能力, 比如“情境智能框架” “自运营自定义工作台” “语音多引擎框架” “情境交互框架” “多模态交互融合” “AR-Driving 2.0” “机器视觉” “车+互联开放平台” “360全景增强辅助驾驶”下面像一个一个砖头,我们各种技术是各种砖,整车厂建各自的高楼大厦,用华为的砖,阿里的砖,腾讯的砖,可以做差异化的高楼大厦。
第二点,我们目前在试,大家都说汽车运营,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形态?到底能给C端、B端带来什么价值?在运营过程中到底有多少的风险点,斑马希望可以把运营的能力开放出来。
最终我们的想法,智能网联是一个技术聚合, 生态融合的产业,斑马希望和同仁一起来打造中国智能网联的技术底座,谢谢。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912/5I70144067C601.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