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最近国家发改委所发布的前三季度汽车价格监测报告显示,前9月国内车价累计下降达到3.15%,发改委预计后期下降趋势仍会继续,全年预计降幅约在4%。可是从市场上传来的消息来看,这样的数字是乎显得是太过温和了,因为下面随便例举一些最近的降价例子,都比这个数字要来得猛烈得多:
比亚迪F3 1.1万 6.18万
C2运动 1.3万 6.88万
马自达3 1.2万 12.78万
马自达6 2万 17.98万
骏捷 0.6万 8.38万
雅阁 5万(礼包加优惠) 16.98万
宝来 1.3万 12.78万
思域 2.7万 12.28万
老蒙迪欧 3.88万 15.1万
森雅 0.2万 6.78万
骐达 2.1万 9.88万
老款307 2.3万 14.98万
......
其中有些车型的降价幅度,不要说4%,可能20都早已挡不住了。只是说到当前的降价信息,一是榘道太乱,官方公布的与销销商公布的常常打架;二是太“水”,有些听起来非常惨烈的价格最终又被告知是有价无市。但是不管怎么样说,降价,甚至于是大降价成了最近车市上不可逆转的主旋律。乘用车的价格在持续不断地下降,这使得可供大众选择的车型不断的在增多,也使得越来越多的潜在消费者转变成为了现实的消费者,从而使得乘用车市场的蛋糕越做越大。
那么从促进消费的意义上来说,大降价带来了乘用车销量方面的大增长。可是从负面的影响上来说,不少的业内人士曾表示,如果乘用车企业的主力车型挤不进销售的前十名的话,那么所受到的关注度就会缩小,在降价大潮中所遭遇到的恶性后果也会日趋严重。因此来自于销量方面的压力也快要与生存压力划上等号了,而降价则是所有人都能想到的促销手段和“救命稻草”。
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持续的价格战不但对企业的品牌有所损伤,也不利于国内汽车产业的持续发展。加之处于上游的合资品牌企业的价格继续大幅下滑的话,势必对自主品牌造成进一步的压力,从而导致整个乘用车“生态圈”的弱肉强食现象。而且随着原材料价格地不断上涨,价格大战会不会导致整个乘用车市场上产品品质难以保证?
汽车行业产能过剩、需求走弱,汽车制造产能扩大过快、新车上市频率加快造成的新老车型竞争加剧,这些因素的同时产生出的共振,是造成车市不断降价甚至于是大幅跳水的内在原因。其实中国很多的产品都是沿着从爆利走向合理的价格,又从正常的利润水平,走向一批企业因亏损被淘汰出局的过程。以前的家电、手机、摩托车是这样演绎过的,现在的汽车也不能例外。当前在我们主个市场上的汽车品牌太多了,车型也开始极大丰富了,需要通过这种残酷的竞争来洗洗牌,这倒没有什么让人大惊小怪的。只是在最近的降价大潮中,不同车型的排列组合关系有了新的变化:
*高级车成为了降价主力:9月份与7月份、8月份下降幅度相当,其中克莱斯勒300C、君威、君越、天籁是市场价格大幅度下降的主力车型。而其中的情况也不尽相同:近几个月来, 君威、天籁的份额有下降的趋势,而君越、奥迪A6L、皇冠的市场份额有一定的上升。
*中、高级车下降速度放缓:9月份,高级车价格比上月份的价格下降速度稍有放缓。其中价格下降幅度较大的高级车有索纳塔、景程、福特S-MAX、马自达6等车型。
*9月份中级车价格下降比上月份降幅稍微放缓:其中赛拉图、远景、普力马、凯越、伊兰特、天语、骐达等一大批主力车型的价格下降幅度均在1%以上,拉低了中级车的整体价格水平。
*小型车成降价重灾区:自今年3月份以来,小型车的降价势头持续不减。9月份降价幅度较大的小型车有乐骋、乐风、雅绅特、RIO、派力奥、夏利、POLO等。而其他车型的市场价格保持稳定或小幅下降趋势。
*微型车价格不降反涨:微型车是9月份细分市场中惟一一个市场价格上升的车型。其中QQ3由于推出07款,指导价上调,市场价格上升2.27个百分点,是拉动微型车市场价格上扬的主力。
这当中分析起来就很有点玩味了:当前的降价,特别是一些大幅度的降价行为,是一种市场价值的合理回归,还是厂商通过市场手段的刻意行为所致?通过到年底前一些更加猛烈的降价行为,所能体现出的是一种优胜劣汰效应?还是一种优汰劣胜效应?这只有等市场来说话了。但是在日益成熟起来的中国消费者面前,优汰劣胜的可能性估计不会很大,因为哪怕是原来一直认为被压在下面的我们的的自主品牌产品,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只要不会出现优汰劣胜的局面,那么通过价格的扛杆来重新梳理一下乘用车队伍,可能对今后乘用车市场的健全发展,更多的会是积极意义上的因素。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701/2I11743C302.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