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求新、破界” 2024盖世汽车研究院季度沙龙
  • 发项目获取供应商清单
  • 2024第六届智能驾驶地图与定位大会
  • 2024中国汽车低碳与可持续发展论坛
  • 2024第七届智能驾驶与人机共驾论坛
  • 2024智能座舱车载声学大会
  • 舱驾、行泊一体及BEV视觉感知培训
  • 2024第二届智能座舱车载显示与感知大会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端访谈 > 正文

滨州活塞:技术型领导带出机敏、豪迈、实在之路

专访山东滨州渤海活塞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林风华

盖世汽车网 2008-05-28 16:35:55

中国领先汽车零部件企业大型访谈系列之一:

采访企业:山东滨州渤海活塞股份有限公司

采访嘉宾:

滨州活塞:技术型领导带出机敏、豪迈、实在之路

山东滨州渤海活塞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林风华

?

访谈实录:

始于商用车业务 从技术“跟随”到创新

盖世汽车网:请介绍下滨州活塞的发展情况。

林风华:我们是1950年建厂,1963年按照山东省的零部件布局开始生产活塞,并以生产农机产品为主。当时是计划经济,而且一汽、二汽需要的活塞量很小,又由他们内部供应商供给,所以那时还没有开始汽车活塞业务。改革开放后,我们公司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改革开放到80年代末。当时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那时候提升技术水平,就只是提升工艺装备水平,还谈不上自己搞研发。那时也没有设计,只有来图加工,按图纸把实物做好,保证住质量。那时候也没有什么战略可言。当时中国都是这么个状况。而且整个行业都是以国有企业为主,当时还没有外资,所以我们当时是同国内企业竞争。在这个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我们引进了日本的一些技术,日方也给我们一些管理方面的咨询和诊断,帮助我们提高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使我们比竞争对手更早提升一大步,到1986年就成为了中国活塞行业的排头兵。

第二个阶段,90年代,这10年也是关键的10年。我们实行“跟随战略”,跟随国外同行业的一些企业,学习借鉴他们的技术。我们也逐步建设研发平台,我们1995年成立了省级的技术中心,1999年成立国家级的技术中心。我们不断提升管理,管理提升后效率提高,质量也得到了保证,一套完善的质量体系也建立起来了。这一阶段,我们把目标对准国内的一些大企业。这些大企业在国内的一些大城市,他们的成本比我们高。我们是低成本扩张战略:成本降下来,效率提上去,规模扩展上去。这10年我们打下了好基础,又因为“跟随战略”,我们同国外的差距也逐步缩小。

盖世汽车网:就是通过规模的扩大来降低成本,同时又把一块很大的重心放在研发上,来跟随国外先进技术的发展?

林风华:对。从技术方面来说,我们当时的设计水平还相对比较弱,主要还是模仿和跟随,独创工作开展得还比较少。这个阶段奠定了腾飞、发展的基础。

第三个阶段,2000年以后。这8年,应该说是我们腾飞的8年,我们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新厂搬迁过来,供应规模上实现了很大的跨越,从原来一个小厂到现在设计规划了一个1000多亩的新的工厂园区。我们在供应流程方面实现了再造,重新进行了规划设计。这期间我们是以创新战略为主,因为要向国际的竞争对手看齐,要赶超他们。创新战略包括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方面,我们在原有的国家级技术中心的基础上,又申请了国家人事部的博士后流动站;同时我们还有一个实验室,这个去年也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ISO/IEC 17025)。近几年我们的研发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人才积累方面,我们有一批博士、硕士,同时我们也积极在全球范围内招贤,我们有从德国、从英国来的专家,现在也正在美国物色人才。在人才方面我们实行了国际化的战略,同时市场营销方面,我们也是走国际化战略,国外市场也正在稳步的推进。

盖世汽车网:开始是做农机,后来什么时候转到做乘用车这一块?这个时机选择肯定很重要。

林风华:80年代,主要还是农机市场。进入90年代以后,我们在商用车市场发展很快,但是乘用车市场还是很萧条。中国乘用车发展的真正原点是本世纪初。我们在90年代还是以配套商用车为主,并奠定了商用车用活塞的龙头地位。90年代中后期,外资纷纷进入,我们面临的竞争对手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我们的市场定位还是以商用车为主,应该说这是一个自然的选择。

盖世汽车网:一开始转型的时候,滨州活塞比同行要早?

林风华:可以说比同行转型快了5年以上吧,我们抓住了这个先机。国内的商用车市场发展比较迅速,我们在80年代奠定了一个基础,进入90年代后,我们“全面突击”,在国内的商用车活塞市场占了60%-70%的份额。进入本世纪,中国的汽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尤其是乘用车进入普通家庭。这又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很大的商机。

进入本世纪,我们的市场定位应该仍然是以车——包括商用车和乘用车——用市场为主。商用车我们是在继续稳步的推进,这个市场还有一些空隙我们没有进入,我们还要继续寻找。比如说,东风康明斯,以前由于种种原因,包括外方的原因,以及我们和上柴是竞争对手,在90年代他们把我们排除在供货商之外。进入本世纪,他们要发展,要寻找新的供应商,就又找到了我们,现在我们已经建立了很密切的合作关系。商用车市场方面,我们还是在不断的挖掘。乘用车市场方面,我们现在的客户主要是国内民族企业,如奇瑞、吉利、一汽、长安、昌河,但也与合资企业展开了很多合作,进入其采购体系。

盖世汽车网:比别人早5年转型的原因是什么?是凭您个人的经验,观察到这个趋向,还是其他的原因?

林风华:应该归功于我们的团队。我们有一个班子,专门研究、分析市场。我们也看国外的发展,国外过去的发展可以映照我们中国汽车今天的状况。我们看到国内汽车的发展的格局后认为,若不进入,只能被动,发展空间就会受限或者萎缩。因此我们经过广泛的信息收集和调研,做了这样的决策。在一开始的时候就确立了这个明确的目标。

为进入欧美汽车OEM配套体系,冲冲冲

盖世汽车网:您刚才说滨州活塞在商用车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然后乘用车这方面在自主品牌的占有率比较高,但是在合资品牌这一块在和外资竞争的时候,他们因为有国外的这种关系,可能还竞争不过他们。您现在的战略,商用车这一块继续的保持,乘用车这一块怎么去强化?或者说这个市场应该怎么去做?国际、国内市场怎么做?

林风华:国内乘用车市场,进入民族品牌的配套体系,应该说门槛相对比较低,国外的品牌我们进入的技术门槛比较高,应该说他们在国外都有自己的一个配套体系,他要把它移植到中国来。但是德系、美系、日系、韩系的配套体系又有不同。想进入日系的配套体系,非常困难。韩系的也是如此。这和他们的民族的保护也有关系。而且他们在华的合资企业里,配套体系都是外方控制的,中方没有话语权。但是我们并没有放弃,我们一直在努力进入欧系、美系的配套体系,现在也取得了一些很好的效果。我们通过了美国通用、福特的全球的认证,进入了他们的采购体系,现在福特我们已经送样,在美国做的实验。我们也跟德国大众签订了出口到其德国本部的合同。乘用车方面,我们也一直在不断提升我们的技术能力,我们的研发水平逐步在和国外竞争对手接近,我们的成本又比竞争对手有优势。我们中国在乘用车方面是弱的,整车的技术弱,零部件的技术也是弱,我们通过10年的提升,研发实力打造出来了,也接近或者达到了我们的竞争对手的水平,以及客户的要求,这一点上我们的开发是同步的,现在都是新车。

盖世汽车网:可以同步开发?

林风华:对,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平台。滨州活塞已经具备了这个条件,现在有许多欧美客户,我们都在进行同步开发。

盖世汽车网:你们的研发投入大概占销售总额的多少?

林风华:1995年建立省级技术中心时,我们的研发投入只有4%多,现在和将来我们的研发投入是6%-8%。 比起国内同行是遥遥领先的。我们的基数已经是比国内的本土企业或外商投资的企业都大了很多倍,我们在研发上的投资比例又高,因此这方面我们绝对是远远超出我们的竞争对手。

向上游和相通产业延伸 模块化供货

盖世汽车网:滨州活塞上市也比较早。上市之后,资金方面比较宽裕后,我发现你们也开始往上游渗透。您觉得这样的战略对滨州活塞目前和今后的发展,有多大的影响?

林风华:近几年,经过广泛磋商、咨询、调研,我们确立了“立足车业,适度宽业发展”的发展战略。“立足车业”,就是立足于中国整个的汽车零部件这个行业;“适度宽业发展”就是一个相关多元化的战略。

我们自己在供应链上游投资建了一个铝厂。活塞都是铝合金的,用铝量很大。我们在上游建了铝厂后,可以缩短工艺的路线和流程,我们都是在液态下进行传送,直接浇铸成活塞。因为铝都是要有消损的,这样可以降低消耗、节约能源,同时也提升了我们的竞争力。

我们还投资了与活塞生产工艺相通或相近的产业,比如轮毂(也是以铝合金铸造和加工为主)、汽缸套。这些投资都仍是立足于车业,而且因为这些产品与活塞都是面向同一个市场,从而规避了市场风险。我们投资这些产业时都是与该行业内的优秀企业合作,这样,我们能够得到他们的技术支持,从而规避了技术风险。

2003年与德国BBS公司谈了一年后,2004年初我们合资成立了一个轮毂公司。后来由于德国BBS公司陷入破产保护,我们的合作伙伴发生了变化,现在我们的新合作方是秦皇岛戴卡公司,这个公司在中国轮毂市场是最大的。去年,我们又和美国斯林格(Slinger)公司成立了一个缸套公司--滨州盟威斯林格缸套有限公司。缸套虽然是一个铸铁件,但是我们原来有生产相近产品的工艺,我们有这个技术,与斯林格这个做缸套的实业公司合作,规避了技术的风险。而且汽缸套和活塞必须匹配起来,我们自己也需要缸套。我们很多客户都需要四组件--活塞、缸套、活塞环、活塞销。活塞和缸套的开发和供给都是针对同一个市场,因此我们又规避了市场风险。

盖世汽车网:你们是不是慢慢在向模块化供货方面发展?

林风华:对。实际上我们正在慢慢向模块化供货这方面发展,因为我们客户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国内现在也开始有这个需求了,但是国外的需求更大。我们现在给出口国外的产品,包括出口给美国福特等公司,都是以模块化的供货为主。这也是市场的一个必然,推动着我们向这方面投入和发展。

盖世汽车网:国内零部件企业很少有延伸到上游做原材料的。你们生产这些活塞以外的产品,主要是为了化解风险?

林风华:一方面可以化解一部分风险。另一方面有我们的资金需求方面的考虑,我们上了活塞和轮毂,对原材料的需求很大,我们采购的压力也很大,但是我们当地也有资源的优势,我们的上游再上游的原材料,当地都有生产的,在当地100公里范围之内有3个工厂在生产,可以给我们及时的供应,再一个我们自身的需求量很大,因此我们从上游向上游延伸,应该说是我们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一个很有活力的体现。

盖世汽车网:是的,很多企业做原材料要么没有资金,要么不敢投入,怕有风险。

林风华:这方面应该有三个顾虑:资金、技术、市场。我们上市之后,资金宽裕,我们有这个条件;技术方面,我们和一些专业的公司进行合作,请进先进技术来,把我们的团队培养起来,规避了技术的风险;市场方面,因为我们自身的需求,就克服了市场的风险。所以我们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未来三五年壮大乘用车业务

盖世汽车网:活塞行业,商用车这一块你们已经是老大了,那么乘用车这一块因为外资竞争的情况下,而且国内现在产业波动也比较大,然后国内的活塞企业也很多,我不知道林总在活塞这一块准备怎么把企业发展做大,怎么从在中国领先做到世界领先?

林风华:这也是我们的目标和方向。这方面我们在国内20多年都是行业的排头兵,但是现在竞争对手已经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要继续保住领先地位,就要和国际看齐。我们现在是3000万的能力,单一工厂是全球最大的,我们在全球的排名是前5位,其他几家竞争对手都是跨国公司。基于这一点,商用车这一块,我们会继续加大投资,保持我们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同时我们这几年一直在寻求国际市场的开拓,也见到了初步的成效。乘用车活塞这一块业务,相比我们的商用车业务,还是弱势,但是这几年我们在不断加大这方面的研发投入和工艺装备方面的投入,工艺装备这几年我们的投入很大。今年我们的投资重点都放在了乘用车方面的业务上。现在我们要奠定乘用车活塞这一块市场的基础。

盖世汽车网:那么乘用车这一块怎么突破呢?是不是可以先与几个比较大的国外客户发展,树立一个比较高端的形象,国外配套做好后,再向国内渗透?另外,是不是也可以通过与领先的外资同行业合资,打进他们的配套系统?这些都是不同的路子。

林风华:对。乘用车这一块,目前我们主要的客户是以国内的一些民族品牌为主,但是我们现在应该说现在已经和德国大众,包括美国的福特,也都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合资也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途径,但是不可强求,我们也不拒绝。我们目前真正主要要做的是提升我们的研发实力,同时装备方面要和我们的竞争对手达到一致,成本方面要低于我们的竞争对手;国内民族品牌我们要服务好,同时我们也积极拓展国内合资企业的一些业务;我们也一直在积极争取国外的一些业务,现在我们通过近3年的努力,也奠定了基础。未来市场的增长点,商用车这一块我们是稳步的增长,乘用车这一块我们未来几年会有一个爆炸式的增长。

盖世汽车网:这个增长来自哪里呢?

林风华:国内市场今年要突破1000万辆,这是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契机。除了民族品牌,合资企业我们现在也在陆续进入。国内市场,我们的增长率还是比较高的。国外来说,通用机械和乘用车市场都很大,现在通用机械和乘用车的技术含量差不多。比如说以美国科勒等公司为主的通用机械的产品市场很大。这个市场我们增长也很快。我们自己研发的能力已经能够达到和对方直接交流,但我们也要寻找国外的一些研发的人员,这主要是考虑到语言、文化背景,国外的研发人员要在其本土工作,这样他们沟通起来方便,再加上他们有专业性的背景,因此我们说进入国外市场更容易一些,这也是我们的客户给我们提出的相关的要求。我们现在在美国有自己的代理公司,下一步我们要在美国底特律和芝加哥附近建立我们的办事处。国外市场,我们要积极的开拓;国内市场,我们要稳步的推进。这是一个双头并进的发展思路。

盖世汽车网:有没有考虑在国外市场并购?

林风华:并购是进入国外市场的最便捷的方式。现在我们还没有发现合适的并购机会。但是我们是把它放在公司的发展规划中的。

盖世汽车网:未来3-5年,乘用车方面业务有什么样的蓝图?

林风华:我们配套乘用车的产品,在数量上占了总产品的30%左右,但价值只占15%左右,因为乘用车的价值低,商用车的价值高。乘用车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未来3-5年,我们在乘用车和商用车的业务会各占半壁江山,乘用车方面业务的发展会快于商用车。国内乘用车市场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商用车市场,我们现在进入福特和大众的配套体系之后,增长会更加迅速,因为他们每个订单都很大。商用车方面,我们现在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已经很高了,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相对要小一些。我们现在进入美国、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的商用车市场,我们在国外的增长还是比较快的,这是我们商务车方面业务增长快的一个重要原因。

盖世汽车网:听下来能感觉到滨州活塞的雄心壮志,在资金、人才、市场、研发等都已经具备优势,我觉得滨州活塞一定会做得越来越好!我们也希望滨州活塞从中国的领先走向世界的领先。

山东滨州渤海活塞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山东滨州渤海活塞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惟一一家以内燃机活塞作为主导产品的上市公司。主导产品--Φ30mm-Φ350mm的高性能活塞,品种达1000多个、年产能力3000万件,广泛用于各种汽车、摩托车、船舶、工程、军工等动力机械领域,为一汽无锡柴油机厂、一汽大连柴油机厂、潍坊柴油机股份公司、上海柴油机股份公司、玉柴机器股份公司、东风朝阳柴油机厂、奇瑞、东风康明斯、北汽福田、南京FIAT、哈东安、云内动力股份公司、韩国大宇综合机械株式会社、美国川崎重工发动机制造公司、印度GL发动机有限公司等国内外著名主机生产厂家配套,并建立了覆盖全国的100余家社会配件营销商网络。公司的综合市场占有率达到30%,其中,重型载重车主机配套市场占有率超过了40%。

公司精益求精地打造高新技术制造平台,拥有国内同行业惟一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具备国际水准的活塞性能评价试验室和计量检测中心,生产装备全部实现数控化,在产品设计开发、新材料研制应用、活塞生产制造等核心技术领域,达到了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公司不断深化先进管理理念,追求卓越经营,用国际标准衡量各项工作,先后获得ISO9001、QS9000、TS16949、VDA6。1等所有与汽车零部件生产相关的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进入了通用、戴姆勒克莱斯勒、福特、卡特匹勒、康明斯等国际著名汽车及内燃机生产企业的全球潜在供应商体系。

林风华——个人简介:

1964年出生于山东省无棣县,山东滨州渤海活塞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员、总经理。

林风华作为项目第一主持人,承担并参与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六项,省技术创新项目十项,国家和省新产品计划项目八项,项目的实施并完成,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填补了高性能活塞、环保节能活塞及活塞性能评价方面的国内空白,推动了行业的技术进步。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滨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山东青年科技奖。

2004年至2005年参与了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汽车关键件可重构自动化加工技术研究”项目,经专家鉴定在国内属于领先水平,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生社会经济效益1.6亿元。主持完成了“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汽车发动机高性能活塞设计与精密成型加工技术的研究”,在国内活塞行业创造性地首次引入计算机有限元分析技术用于活塞设计开发,项目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的成果鉴定和机械工业局的技术验收,2001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直接为公司产生经济效益上亿元。主持完成了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车用高性能活塞加工设备”,运用最先进的CAD燉CAM和CNC技术,开发出独具技术特色的活塞精密数控加工机床,实现了精益化生产,2001年获“省技术创新优秀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级新产品”。2004年牵头设计了“可重自动生产线”项目,该生产线大大提高了活塞加工精度与在线检测技术,技术水平达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被评为“2005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重大专项”。2001-2005年间,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二项,外观设计专利二项,经济效益达千万元。2001-2006年间,主持设计开发活塞新产品100余种,其中YC6105Q等五种获“国家级新产品”;2004年12月设计开发完成的活塞新产品6110ZLA1-135、6DF2、WD615-4A获“省级新产品”,经济效益在上亿元以上。

2007年12月,林风华被授予2007年度滨州市科学技术最高奖,滨州渤海活塞股份有限公司的“汽车关键件可重构自动化加工技术研究”成果获滨州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盖世汽车网)

人物访谈,请联系021-51699066-8863,或Email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701/28I22836C303.shtml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微信扫一扫分享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