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求新、破界” 2024盖世汽车研究院季度沙龙
  • 2024中国汽车低碳与可持续发展论坛
  • 发项目获取供应商清单
  • 2024第七届智能驾驶与人机共驾论坛
  • 舱驾、行泊一体及BEV视觉感知培训
  • 2024第二届智能座舱车载显示与感知大会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端访谈 > 正文

康迪泰克:机会大挑战也大 兼并不失为好方法

专访康迪泰克中国首席代表

盖世汽车网 2007-12-25 20:40:22

刘俊生:
康迪泰克中国首席代表
德国康迪泰克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代表处


“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中国”系列访谈之十四
 
兼并完善业务范围,布局中国稳步发展

盖世汽车网:刘总,很高兴您接受我们盖世汽车网的采访。首先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康迪泰克公司。

刘俊生:康迪泰克是大陆集团的全资子集团,有百年历史,可以说也是一个百年老店,但同时它也是一家非常年轻、生机勃勃的公司。它一方面有一百多年技术、研究方面的发展积淀,同时又有非常新、非常现代的经营管理理念,所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尤其是过去十年。从大陆集团来说,过去十年,兼并扩张的战略做得非常成功:十年前兼并了特威斯(Teves),特威斯是非轮胎、非橡胶业务,但是它是做汽车刹车系统、防抱死系统这些汽车系统的,把这个公司兼并过来后,大陆集团就成为底盘方面的系统供应商;后来又陆续收购了泰密克(Temic)等。康迪泰克作为非轮胎橡胶制品业务,也在2005年收购了德国一家年销售额11亿欧元、员工近1万的橡胶制品集团——凤凰公司,从而在非轮胎橡胶制品领域,康迪泰克的规模成为世界第一。

盖世汽车网:我看你们去年的销售额已达到近30亿欧元。这30亿中,中国的比重有多少?

刘俊生:中国比重还非常小,大概七、八千万欧元,虽然换算成人民币是七、八亿,但以欧元计,是七、八千万,相比30亿还是非常的小,基本上还构不成什么。

盖世汽车网:有没有规划未来5到10年中国业务占多大比例?

刘俊生:愿景肯定是有的。康迪泰克7个业务部门目前都已经进到中国来了,只是规模大小不同。有的从1999年就开始了,至今已有7、8年了,有的则是从2005年才开始,而且起步规模也相对较小,但是基本上都进来了。下一步的发展主要就是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原先有些工作是装配的,现在要扩展到整个生产过程,这是近两年要完成的项目。

盖世汽车网:从装配过渡到全生产的流程,有什么挑战或准备工作吗?

刘俊生:挑战应该不是太大,因为投资方面相对比较简单,因为一个是资金,而资金对大陆集团来说不是一个问题,至于设备和技术的转移,也相对比较容易。难度是在进一步扩大销售量和市场份额上。一方面我们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而发展,另一方面竞争也日益激烈,所以更多的问题是在这些方面。生产这个环节相对比较容易,因为资金、技术、设备这些方面都是我们的长处。

盖世汽车网:我相信康迪泰克的质量,但是很多企业进入中国时,对中国劳动人员的素质能不能达到他们的质量要求,即在合格性、稳定性方面有所怀疑。您认为中国劳动人员的素质能不能达到康迪泰克的要求?

刘俊生:这肯定是需要有一定过程的。从技术、工艺水平上来说,中国和大陆集团这种有一百多年发展历史的企业来说,肯定是有差距的,所以这就需要一个不断培训的过程,这更多的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从这些年实践的情况来看,经过一两年左右的培训,引入一套比较完善的体系,从最起始端的原材料采购到生产过程、质量控制、财务管理、销售、售后服务,整个地把大陆集团非常成熟、非常系统化的体系引进来,培训一段时间,也基本能够适应,我认为这不会对我们目前在中国的发展构成障碍。

盖世汽车网:您刚才提到康迪泰克有7个业务部门,这7个业务部门中,汽车业务占多大比重?

刘俊生:汽车业务的比重占60%左右。

盖世汽车网:超过你们的平均水平

刘俊生:甚至还要多一些。因为这些年我们在中国市场上的着力点就是汽车,因为最早也是跟着汽车工业主机厂进来的。我们是德国大众公司的原配商,他们进来以后,我们跟着客户走,也进来了,最开始就是为它们配套的。

盖世汽车网:那接下来,康迪泰克的开拓重点还是放在汽车方面?

刘俊生:这个目前是重点,将来也还是主要的领域。但是我们也在开展其他非汽车方面的业务。比如我们在山西投资的凤凰输送带生产线,这就是非汽车领域。我们在这方面也有扩张的意愿。

盖世汽车网:您刚才说中国业务的比重在全球业务中不是很高,那增长率是一种什么态势?应该会比从单纯的销售数字上来看要好很多。

刘俊生:增长率比总部要高,但是因为基数太小了,所以也显不出来。年均增长率大约在20%至30%之间。

盖世汽车网:这个增长率应该是高于中国汽车市场的平均增速了。

并购战略:看准一个做一个

盖世汽车网:另一个感兴趣的问题,您刚才提到通过收购凤凰公司来扩大你们公司的业务规模,康迪泰克在中国规模还不是很大,在中国扩展业务时,是不是也想通过并购方式来比较快速地扩张业务。因为中国市场增长比较快,怎样抓住这个市场,大家都要想个办法,对康迪泰克来说,并购是不是你们目前重点考虑的方式?

刘俊生:现在,它正逐渐成为我们思考的一个方向。过去十多年,我们主要是进入中国市场,开展业务,取得经验,并取得初步成功。今后,一方面现有的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壮大,但同时,如果能有合适的项目或企业助我们扩展一些领域的业务时,那今后也会成为我们的关注点。

盖世汽车网:并购也是有挑战。要投入资金,这个可以战略评估出来;但是并购之后的挑战会更大一些,比如怎么去整合。现在很多公司在并购,但并购后整合时却多失败,康迪泰克在整合方面有什么心得?

刘俊生:我们在整合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这些并购现在都是比较成功的。其主要原因是康迪泰克的经营理念非常出色,并购过来后把这些业务单元重新拆分,进行资源整合,经过这个过程,实现了员工的减少、效率的提高、市场和销售额的扩大。我们在兼并这方面做的还是比较成功的。我们今后在中国开展类似行动的话,会稳扎稳打,不会冒进突击,而是会看准一个做一个,一步一步扎实地做。这也是康迪泰克的一个重要战略,尤其是在海外也是看准一个做一个,看准一个做一个。

盖世汽车网:现在的形势对康迪泰克的并购应该是有利的,首先汇率方面有利,另外从整个大陆集团来看,对并购也比较积极。据说今年要拿出40亿作并购资金,并购像西门子威迪欧这样的业务,你们在中国估计也有一些并购目标?

刘俊生:现在我们有一些目标,但是实事求是地说,现在才刚刚开始,总部还不希望公开这一方面的信息。我们在积极关注这方面的前景,肯定会是看准一个做一个。

盖世汽车网:中国目前是不是到了大规模并购兴起的阶段了?从操作上来讲,国有、民营、合资,哪种性质的企业是比较主要的并购目标?

刘俊生:我觉得目前还不能算是已经到了非常成熟、非常适合的时侯,因为我国的经济目前在高速发展。

盖世汽车网:大家都有机会。

刘俊生:对,不管是国营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状态也不错,所以他们也寄希望于走自己的路,独立地发展。甚至目前有不少民营企业对合资这样的模式已经不十分感兴趣了,完全不像十年以前,只要有外国企业来投资或合资就双手欢迎,而且给出的条件也相当地优厚;现在跟十年以前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已经有相当的选择性,不是随便哪个公司来合资都接受,甚至认为合资已经不是最佳的发展途径。不仅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也是这种情况。好一些的国有企业自己也有相当不错的发展空间。对我们来说,在寻找这样的机会,但是也不一定要做某一项兼并活动,只有合适,我们才做。

盖世汽车网:在中国并购和在国外并购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在中国并购要更注意什么?

刘俊生:在中国并购应该主要是法律方面的问题,如一些历史旧账,一些公司很复杂,如一些私营企业有一个集团,还有很多子公司,子公司又有很多子公司,有供货、参股、合资甚或假合资关系,等等,这些方面的事情很多,要花很多时间理清法律方面的头绪。

盖世汽车网:就是说国内的企业在操作时不像国外那么规范,有很多隐藏在下面的不规范的东西,必须要很小心注意,是吧?

刘俊生:对。

中国采购势在必行,高级采购人才抢手

盖世汽车网:随着康迪泰克在中国的业务不断扩大,有没有进行中国采购?

刘俊生:有。我们从2006年开始有这样的计划,因为整个汽车领域的经营环境,价格和成本压力非常大,基于这种情况,竞争非常激烈。为了应对价格、成本、竞争带来的压力,全球采购,尤其是低成本国家采购,成为一种重要的、甚至是必然的选择。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从2006年开始建立这种功能,今后我们的采购规模会达到三千万至五千万欧元。

盖世汽车网:这只是就康迪泰克来讲?

刘俊生:对。

盖世汽车网:你们采购是由自己操作还是大陆集团整体负责?

刘俊生:由康迪泰克自己负责。

盖世汽车网:你们采购是只限于供应中国的业务,还是面向全球范围?可能会出口吗?

刘俊生:中国市场的采购是和康迪泰克总部相联系的,不仅仅这边,也有欧洲的。

盖世汽车网:做全球采购?

刘俊生:对,是这样的一种布局。中国只是我们全球采购中的一个环节。

盖世汽车网:那在中国采购中有没有什么感触?

刘俊生:供应商需要培养。在低成本国家采购,成本固然相对较低,但是质量、技术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要弥补这个差距,肯定要有一个对供应商进行培养、开发的过程,给他们一定的指导,经过一定的时间,他们也能够达到要求的水平。

盖世汽车网:中国的供应商在成本上有优势,但是对采购商来说,开发供应商的成本比较大一些。这是不是可算作你们在中国采购的挑战之一?

刘俊生:应该算是一个挑战。不过这个成本更多的是在时间上,不像在成熟市场买产品,很快就能找到,而且基本具备能满足生产质量要求的条件。在中国有些方面的条件不是那么具备,所以必须在原材料选取、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生产工艺方面都给他们一定的指导,这些方面都需要培养。

盖世汽车网:很多采购商进入中国之前,有一个很疑惑或者一开始就很难着手的问题:中国这么大,供应商这么多,如何在这么大的范围内找到适合的供应商?对此,你们有什么解决办法?

刘俊生:这需要做调查的工作,实际也是一个时间的问题。这方面比较快捷的办法就是自己能够有专业方面的人才,或者自己培养这样的人才,或者招聘有经验的、对这个领域比较熟悉的人才直接过来工作,很快进入状态,这样我们就会获得供应商方面的大量信息。具体针对某个需求或产品,要做调查、拜访、筛选、送样、考核这样一些过程。一个产品的供应商的范围一开始可能是十几、二十几家,最后缩减为三家、五家。然后再经过送样、检验、考核,就只剩下一两家。要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更多的是一个时间的过程。

盖世汽车网:就是在中国采购需要时间和精力去解决。那现在因为大家都在中国采购,对人才的争夺也非常激烈?

刘俊生:人才的争夺肯定是很激烈的,因为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对于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对有经验、高素质的高级人才的需求。这样的人才虽然成本比较高,但是从他们发挥的效益来说,还是比他的成本高。

盖世汽车网:性价比高。

刘俊生:对。工作的效率、效果、效益还是要好很多。

合资大环境转变,双赢才合资

盖世汽车网:有一个讨论比较多的问题:到中国来之后到底是建合资企业比较好一些,还是建独资企业比较好?不同的企业对这个问题是不是又有不同的回答?

刘俊生:应该是有的,不同的企业应该有不同的选择,而不是大家都走一样的路。因为主要就是情况不太一样,行业、技术水平档次、在某一市场的地位不同。如果某个企业在某个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产品有相当的垄断性,竞争不是十分激烈,世界上就只有三、五家在做同一产品,不像某些产品的生产商铺天盖地,比如我们的空气弹簧系统,世界上就只有三、五家在做,而且我们在这个领域尤其是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这样有高技术,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又比较强时,这样的产品进到中国来时,中国可能还没有这样的产品,或者只是大家要力争开发的产品,而开发肯定需要一定的过程。还是举空气弹簧这个例子,以及我们贝内克(Benecke)长顺汽车表皮,我知道国内有人在开发这样的产品,甚至仿造我们的产品,但十几年过后,他们仍然不怎么成功。就是说,(选择合资或独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在某个领域里处于什么状态。如果一个企业的产品是处于主导的状态,竞争不是很激烈,那它完全可以用独资形式。中国市场也不是大家都把市场瓜分掉了,要挤进去,捷径就是找一家合作伙伴,它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基础设施条件、技术力量,同时投资也会小一点,相对风险也就小一点,这样进入就快一点。但是如果一个企业在某一方面处于主导地位时,就不需要靠合资了。

盖世汽车网:但是您之前提到,现在大家的合资观念已经发生转变了。

刘俊生:是这样的

盖世汽车网:那如果别人不愿意跟你合资,怎么办?

刘俊生:别人不愿意合资,那也没办法,但是往往这是一个条件问题,得看带来什么东西。像我们具有优势,我们不需要合资。如果我们需要合资,那只是一个以什么条件来合资的问题,像10年以前条件对我们来说非常优越,现在我们就做一些让步,主要是看条件,比如要跟一家企业合资,我们要拿什么样的产品进来,如果这个产品国内目前还没有人做的了,或者做得不好,那我们进来后,就可以打开一个比较大的市场领域,规模就可以比较快的做上去,从而实现双赢的局面,这样找合资伙伴也还是能够找得到的。关于合资,国内企业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也不是不管什么条件,只要是外商来投资,都愿意合资,基本上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有选择,看条件,看前景,看是否能双赢,甚至是否能借船启航或出海,有没有这样的条件,这是目前的气氛。

盖世汽车网:谢谢刘总的精彩回答。

刘俊生:谢谢。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盖世汽车网)

 

人物访谈,请联系021-51699066-863,Email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701/25I186C303.shtml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微信扫一扫分享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