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汽车行业AI大模型应用展望(2024版)
  • 2025第六届软件定义汽车论坛暨AUTOSAR中国日
  • 2025第五届中国汽车人机交互与体验设计创新大会
  • 2025第三届AI定义汽车论坛
  • 走进上汽提质增效&创新驱动论坛暨
  • 2025第三届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出海高峰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 > 正文

中国一周聚焦(2007.06.18-2007.06.23)

盖世汽车网 2007-06-23 00:00:00

      本周关注一下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最新发展。

      最近,零部件巨头博世,德尔福。李尔纷纷表示要加大在华投入,或者将研发中心及采购中心建在中国。这跟向好的中国汽车市场不无关系。据统计,外资巨头已经占本国零部件业务的70%左右。

      与此同时,本国零部件出口增幅也将有大幅提升,预计在40%左右。


已占4035亿市场75% 零部件外资“异动” 
   
    截至目前,全球排名前100位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中,已有70%来华开展业务,在中国大陆进行汽车零部件生产的外资企业超过1200家。

  2006年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销售收入4035亿元,其中,外资(控股或独资)零部件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国产零部件仅占20%—25%。

  全球汽车零部件巨头博世日前表示,2006年至2008年,将在中国增加6.2亿欧元投资,相当于此前集团在中国投资额的总和。另一家汽车零部件巨头德尔福也宣布,将在中国新建两家零部件厂。

  自2005年4月《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实施以来,外资零部件企业在华投资的热情陡然高涨。据统计,当年新签约来华投资合作的外资零部件企业就达90余家,协议投资额达40亿美元,为2004年的3.2倍。其中,不乏德尔福、日本电装、住友、美国德纳、法国法雷奥、日本富士通电子等零部件跨国巨头。时隔两年,这股热潮依然未退。

  汽车零部件行业越来越清晰的外资独资倾向,以及外资对核心技术的牢牢掌控,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然而,今年一季度汽车零部件行业投资的相关数据,却透露出外商投资策略的某些微妙变化。

  盛夏时节,德尔福在华两家合资零部件厂的筹建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然而,就在去年上半年,德尔福在华设厂首选的模式还是独资。

  一组数据显示,在依据企业销售收入排名的“2005年度中国汽车零部件百强”中,外商独资企业有20个之多。当年,投资零部件企业的外商68%选择了独资。2006年上半年,生产汽车零部件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额达到130亿元,投资领域涉及发动机、底盘、变速箱、汽车电子元件等。其中,90%以上的新项目属于独资企业。

  今年一季度,外资零部件企业的独资倾向,却悄然发生了变化。

  1月16日,马勒三环气门驱动(湖北)有限公司在湖北麻城建立。马勒持有该合资企业60%的股份,湖北三环气门有限公司则持有其余40%。1月19日,总投资1200万美元的球通轮胎(青岛)科技有限公司在青岛出口加工区举行了奠基仪式,该公司由美国Q Tires轮胎公司与中方合作伙伴共同成立。2月1日,由德国格特拉克集团公司与江铃汽车集团合资组建的格特拉克(江西)传动系统有限公司在南昌揭牌成立,双方股份分别为66.7%和33.3%。

  此外,西班牙的恩比贝克、美国李尔等公司在今年一季度都与相关的中方企业成立了合资公司。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投产的外资零部件企业中,除个别项目如生产自动变速箱核心部件的本田佛山变速箱厂仍坚持外商独资外,大部分项目选择了合资。

  无独有偶,一家由外方控股、生产世界最先进汽油发动机的工厂,正在酝酿将股比调整为50对50,并由中外合资整车厂管理。

  观察人士认为,两年的经营实践让一些国际零部件企业明白了与本土合作伙伴合资的必要性。3月,美国伊顿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签署协议,共同研发电气、汽车机械等技术。国际零部件企业在研发方面尚需寻找本土合作伙伴,这一事件似乎印证了观察人士的观点。

  继2005年在上海安亭建立了5万平方米研发中心之后,德尔福派克电气系统有限公司又于今年年初投资400万美元在安亭建造了电检测实验室,测试和评估零部件性能,检测产品在环境影响、物理性能等各方面表现。该公司有关人士说,在此之前,要进行类似的测试需要把产品送到北美的测试中心,时间久,费用高,如今,位于安亭的研发中心具备了和北美测试中心相媲美的研发能力。

  同样把研发中心落户安亭的还有德国舍弗勒集团。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盖尔辛格表示,研发中心将向本土提供专业技术,并且促进亚洲和全球其它技术中心的双边交流。

  此外,为推广其排放控制系统和悬挂系统,减少产品开发和测试时间,降低成本,美国天纳克公司也将研发中心落户上海。据悉,这是天纳克在亚洲的首家研发基地。博格华纳公司也在宁波建立了研发中心。

  业内人士认为,面对中国快速增长的汽车市场,国际汽车零部件巨头正在用一种迅速而又渐进的方式来推进自己的战略构想,那就是:用细分的本土化经营方式来巩固已有的绝对竞争优势,包括在整车价格不断下探的情况下,为不同整车厂商提供更多的零部件产品技术方案等。而这些方案的提出与实施,基本都依托于它们自己的研发中心。

  “我们已开始为多家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提供设计解决方案和成套配件。”上海某外资研发中心一位人士的话,道出了外资零部件企业争相在华建立研发中心的真实意图——不仅为整车合资企业提供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而且把触角伸向了本土整车企业。而要快速进入中国配套市场,降低产品成本,必须实施本土化研发。如此一来,以往在成本上占有优势的本土零部件企业,将面临严峻挑战。

  博世公司日前宣布,2007年计划大幅提高在中国的采购量,由2006年的约3亿欧元的采购额增到2007年的10亿欧元。据悉,博世公司每年的总采购预算为200亿欧元,目前,已从中国采购了印刷电路板和机电零部件。此外,博世已经找到了符合条件的国内滚珠轴承和橡胶零部件供应商,下一个采购目标是机械零部件供应商。

  伟世通也宣布未来几年将增加在华采购量,其中,电子产品将增加30%。据悉,伟世通现在在中国的采购量占到全球采购量的20%,采购对象包括中国本地供应商、合资供应商、全球供应商在中国的子公司等。

  由首选独资转为合资、在中国建立区域研发中心、加大在华采购力度,零部件行业的外资“异动”,对行业发展显然是利好消息。不过,也应看到,这些旨在通过本地化提升外资公司市场竞争力的举措,也给本土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一项统计表明,目前,外资占据轿车零部件市场份额的80%以上,在汽车电子和发动机零部件等高技术含量领域,外资控制的企业更是高达90%。

  “中国零部件企业整体竞争力呈下滑趋势。”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委员陈光祖说,目前很少有国产零部件企业能做到与整车同步研发,之前存在的研发能力不强、技术含量低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高端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转向系统、传感器、制动系统等产品的市场,无一不被国外企业所垄断。在低端制造方面,越来越多的外资品牌落地中国,同样造成了巨大竞争压力。

  业内人士建议,为弥补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整体技术含量较低、研发能力欠缺、企业规模小等短板,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国内零部件企业联合协作,找准市场空间,一方面发挥比较优势迅速做大做强,另一方面要在关键领域协同攻关,力争取得突破。

德尔福中国扩张加速 技术重心向中国转移 
  
  来自中国商务部网站的信息表明,中国将争取10年内,把汽车及其零部件出口从110亿美元提高到1200亿美元,使中国汽车零部件的出口量占到全球市场份额的10%。

  位于上海的德尔福中国科技研发中心的二期建设工程并没有因为德尔福在北美陷入破产官司而放慢步伐,该工程将于2007年年底完工。
 
据称,项目表明了德尔福公司正努力提高其本土研发能力,确保在中国市场生产的所有产品优质可靠。

  展示最新技术

  在美国宣布破产保护重组的德尔福,在中国的事业却蒸蒸日上。近日,德尔福亚太区总裁及中国区总裁全春泽在北京向媒体描绘了德尔福在中国的发展战略。

  “在中国的发展对德尔福来说至关重要。”德尔福亚太区总裁及中国区总裁全春泽对表示,“德尔福生产的导航系统包括高端OEM系统、中档OEM系统、甚至包括便携式导航设备,德尔福公司为北美、欧洲、中东、中国和日本等不同国家和地区提供全系列的导航设备”。

  据称,在上海车展期间,德尔福公司将展示其最新的电子、热交换、转向和发动机技术。“这其中的不少技术在全球都是第一次亮相。”全春泽说。

  加大亚太投入

  “目前,德尔福在中国的投资总额已经超过5亿美元。德尔福在中国已经建立了一个稳固的运营基地,履行一系列包括生产、投资和产品开发的职能。”在回答提问时德尔福亚太区总裁全春泽说,德尔福在亚太区的生产布局包括14家独资企业和19家合资企业,遍及9个国家。

  而了解到的情况是:德尔福公司在中国设立了17家经济实体,包括一个投资公司、一家科技研发中心、一家技术服务中心、一家贸易公司和13家合资和独资生产企业。

  “今年还会有4-5家合资企业成立。”全春泽正在带领着德尔福加快着中国本土化的进程。

  技术重心向中国转移

  2006年,德尔福公司在亚太地区的年收入比之上年创纪录地增长了47%,实现销售额19.2亿美元。同期本地区新的订单达到54亿美元,超过公司预期增长目标59%。

  这些成绩的取得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这也就引出了德尔福公司位于上海的中国科技研发中心的二期工程。据了解,该项目最重要的部分是一栋位于德尔福中国科技研发中心区域内的包含中型和重型实验室的实验楼。

  中国渐成零部件出口基地

  全春泽透露,从2001年以来,德尔福在华的业务量已经由初期的9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19.2亿美元,而且这个市场还在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由于中国市场的出色表现,早在2004年,德尔福便把其亚太售后市场总部从印度搬迁到了上海。

  “我们生产的火花塞、蓄电池缆线、刹车和散热器不但供应中国市场,还出口到中国以外的其他市场。”德尔福系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蒋健介绍说。

  并非仅仅是德尔福,包括伟世通、德国博世、大陆集团在内的国际顶级汽车零部件巨头已经悉数进入中国,更重要的是,在成本的巨大压力之下,建在中国的生产基地更是其面向全球的出口基地。

07年博世将在华采购10亿欧元的汽车零部件 
   
      博世公司日前宣布,2007年计划大幅提高在中国的采购量,由2006年的约3亿欧元的采购额增到2007年的10亿欧元。据悉,博世公司每年的总采购预算为200亿欧元,目前,已从中国采购了印刷电路板和机电零部件。此外,博世已经找到了符合条件的国内滚珠轴承和橡胶零部件供应商,下一个采购目标是机械零部件供应商。

世界轮胎巨头: 将业务重心移至中国 

   近期,世界轮胎巨头纷纷表示将业务重心移至中国,提高在生产、采购、营销网点方面的投入。业内人士认为,距国巨头在华增加的投入覆盖了产业上下游,是一种全局式的进攻战略,这将对国内企业的发展产生全局性影响。

  世界巨头悉数到齐“圈地运动”如火如荼

  据了解,截至目前,来华投资的外资轮胎企业已达20余家,约占国内轮胎企业的1/10。且世界排行前十位的外资企业在中国内地基本上都拥有二至三家合资或合作企业,但是,这些外资巨头并不满足于此。

  排名世界第一的法国米其林轮胎就表示,将其在上海的合资厂投资建设成米其林集团全球最大的轿车及轻型载重子午胎生产工厂之一,并打算在中国南方再建一家轮胎厂,以完成从北到南的布局。

  另一轮胎巨头普利司通则在沈阳通过并购建立了第三工厂后,又成立了天津轮胎公司,并在对其在惠州和无锡的工厂及技术中心投资一亿美元以上。普利司通在中国已拥有四家生产基地、一个培训中心和两个研发机构。

  此外,美国固特异轮胎去年在中国吸引了数百家零售加盟店,平均每天开设两家加盟店。固特异公司董事长兼CEO在其股东年会上说,通过在华采购轮胎、设备和原材料等,固特异去年节省了上千万美元资金,该公司将继续扩大在华业务。

  新加坡佳通轮胎先后在合肥、福建莆田、重庆、银川建轮胎生产基地;意大利倍耐力在中国的轿车轮胎生产线会在今年第三季度建设落成,实现投产。德国大陆公司也在中国投资建厂,将投资三亿欧元在中国建设轮胎厂,并在上海设立亚太总部。

  单纯生产向生产服务转型全局式立体式布局基本完成

  其实,轮胎巨头们早在十几年前就已陆续进入中国,受低廉的生产成本吸引,其多把中国作为其全球多个生产基地之一。“过去,国外轮胎公司往往选择一家中方合作伙伴,在一个地方建立轮胎生产基地,是单点合资、立足一地的桥头堡式布局。”业内专家表示。

  然而,桥头堡式布局很快就不能满足外资巨头对中国市场的眷顾。随着中国汽车市场呈井喷式增长,从2002年到2005年四年间,中国轮胎市场一直保持爆发式增长。2006年,中国以11%的发展速度成为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市场。而一直是全球最大的轮胎生产消费国的美国,则陷入市场萧条阶段。据美国橡胶生产商会公布的数据,2006年美国的轮胎销量比2005年下降4.5%。

  “十年前,国内轮胎市场是几千万条的规模,现在则是几亿条,市场基数的变化是吸引外资企业加大投入的主要原因。”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常务副院长吴桂忠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据业内专家介绍,由于美国劳动力成本高、工厂设备老化、与联合工会谈判困难等原因,跨国轮胎公司正逐渐减少其在美国的投资或关闭工厂。据悉,米其林正计划紧缩在欧洲和北美的支出,以便将资金转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

  由于全球排行前十位企业几乎垄断了80%左右的全球市场,在高度集中的轮胎行业,正在高速成长期的中国市场自然成为外资轮胎企业争相投资的热土,并被视为未来全球战略的重心。

  业内专家认为,通过世界巨头在华投资的扩大化可以看出,外资企业不光提高产能,而且加大采购力度,并着力于开拓渠道,把品牌与服务扎根于销售渠道,这是一种由生产型企业向生产服务型企业的转型,从而完成全局式、立体式战略布局。

  国内轮胎市场已二分天下高端已失中低端也面临瓜分

  据悉,目前国内一半以上的轮胎市场已被外资企业占据。而且,外资企业牢牢占据着国内高端市场,与国内企业不到10%的利润率相比,一些外资巨头的利润高达20%以上,是国内企业利润的两倍。

  并且,由于外资巨头拥有资金优势,能够在国内发展直销模式,通过零售店直接面对消费者,这样得以赚取后轮胎市场的服务利润;而国内企业由于资金实力不足,普遍采取由代理商负责销售的渠道模式,缺失了服务收益这个利润增长点。

  此外,一些后进中国市场的,如韩资轮胎企业在进入后,迅速提高生产规模,并降低产品价格,甚至与国内企业持平,在中低端市场上与国内企业直面竞争。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汽车整车市场的井喷增长给外资轮胎企业带来了利润增长的良机,而国内企业虽然也搭上了“顺风车”,但在收益方面却远远不及外资企业。

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年均增速达40% 
   
    商务部机电和科技产业司出口处处长支陆逊在哈尔滨市参加首届“中俄汽车市场论坛”时说,“十五”以来,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稳定增长,年均增速在40%以上。其中,整车出口呈现以自主品牌为主的趋势。

  2006年,我国共出口整车32.4万辆,出口额31.2亿美元,分别增长了87.8%和97.3%。

      从加入WTO至今,我国整车出口呈现了“井喷式”增长,近5年年均增幅高达95.6%。零部件出口增速稳定,年均增长36.3%。

  支陆逊说,我国汽车产品出口的主要特点有6个:一是出口经营主体数量迅猛增加,去年汽车及零部件产品出口企业约1.5万家;二是出口产品以零部件为主,约占出口额的80%;三是整车出口以商用车为主,小轿车出口大幅增长;四是出口市场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去年我国共向207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整车及零部件;五是出口方式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六是整车出口中自主品牌居多,初步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的自主汽车产品出口体系。2006年,我国国有和民营企业整车出口额占全国整车出口总额的73.2%。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701/23I4527C102.shtml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微信扫一扫分享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