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变局(六)
编者按: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变局。大家普遍认为,中国属于新兴市场,与成熟市场还有一定的差距。成熟的市场两大最显著的特征是低增长率与高集中度,中国汽车产业这几年都保持比较高的增长率,而且集中度还不是特别高。从这两点看,现在中国市场可能还属于新兴市场,但一些主要的市场特征已经向成熟市场的方向发展了,我们把它定义为“准成熟市场”。在由新兴市场向“准成熟市场”转变的阶段讨论将来可能出现的产业大变局应该很有意义。
今天非常荣幸邀请到四位专家,其中一位是大家都熟悉的贾新光老师,还有我们业内的专家钟师,另两位是《汽车商业评论》杂志创办人及主编贾可,Global Insight汽车行业高级分析师曾志凌。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参加今天话题的讨论。
盖世汽车:我们现在来看本地化研发的话题。我们以前在车型上奉行"拿来主义",但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消费者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欧美很多品牌的车型都开始本土化研发进程,中国会不会沿着这样的一条道路走下去呢?
贾新光:中国本身的国情就决定了本土化的差异性。例如北京和广州,上海和新疆、西藏的地域差别。另外,西方没有80后的提法,而中国的80后的需求非常特别。欧洲很多设计风格也不太符合中国人的口味,要照顾方方面面的需求难度很大。例如北美喜欢重金属质感的装饰,中国人更偏向桃木质感的。一个产品,简单的"拿来主义"肯定会出问题,这就要求本土化开发。
曾志凌:我认为研发本地化对看重市场占有率的车型与企业来说肯定是个趋势,但是目前还有不少的阻力。中国汽车售价较美国高出20%甚至更高,这样作为廉价生产基地的优势就不明显,也给国外产品进入中国创造了机会,例如马自达利用一汽马自达进口渠道销售进口马自达3两厢车型,其售价甚至比国产同级别车还要低,这就会变相打击本土化研发的积极性。
盖世汽车:现在更多的企业还是奉行"拿来主义",有没有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失败的例子?
贾新光:北京现代去年市场份额下跌严重,因为没有意识到本土开发的重要性。这算是一个例子。
盖世汽车:其他几位老师怎么看?
钟师:本地化研发是大势所趋,有两点理由:一是市场足够大,二是市场足够复杂。在这种环境下,一旦产品出现问题,和国外专家的沟通成本太高。而且国外专家对国内市场感知更容易出现战略性偏差。一旦出现战略错误,行动越积极,损失越严重。伴随市场的成熟,产品必须细分,厂家需要做到精准营销和产品差异化。这些都是本土化开发的必要。但是完全本土化开发又受资金与人才的限制,合资企业更多的采用在国外已有的平台上进行开发。近期,大多数合资企业在中国设立了一些研发机构,虽然作用有限,但总的来说,本土化是大势所趋。
盖世汽车:贾可你觉得如果外资品牌研发越来越本地化的话,对中国自主品牌是利好还是利空?
贾可:外资品牌所谓的本地化研发实际上仅仅是个开始而已。大多数跨国汽车公司对本地化开发的意识停留在表面。刚才钟师说中国汽车市场足够大,足够复杂,我觉得外资企业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一点。本土企业呢?更多的是雇佣外国的专家团队来做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产品。本土技术人员的意见往往受轻视,能够静下心来做产品研发的人太少了。
贾新光:这个现状应该是外国公司还没有转过这个弯,进行更深一步的本土化研发;而本土企业还没有形成自成一体的自主研发能力。
盖世汽车:中国市场聚集了这么多的汽车企业,随着他们本土化研发的加强,这些企业是否将越来越注重产品的多元化?如果是这样,那么是不是意味着细分市场竞争者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钟师:这是个非常有意思话题。一方面本土企业在人力、财力、经验和技术的准备不够充分。他们往往为了追求细分市场的利润,一下子推出多个车型。这样做是个误区,我认为与其十指齐出,不如握指成拳。建议先做好某一细分市场车型,慢慢积累实力。
贾可:丰田在中国的布局值得借鉴,通用在这方面也有相似之处。现在通用在中国的细分市场站稳了脚步,开始向微车领域拓展更多的市场份额。而本土包括东风一汽这样的企业在卡车市场的表现就可见一斑。刚才钟老师也说到十根手指头是很细的,不如整合资源握指成拳。大而全的产品模式只能在销量和营业额上有所帮助,其他方面有百害而无一利。
贾新光:细分市场的理论并不是说所有的细分都覆盖,而是通过市场细分来找到自己进入的机会。细分市场恰恰不提倡的就是大而全、小而全。
盖世汽车:在中国有三类企业存在,一类是外资品牌,如丰田、大众、通用进入市场较早已经在各个细分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的企业。接下来是像日产这样后来者正在扩充生产线准备后来居上的合资企业。另一类是自主品牌企业,例如上汽在商用车和微车领域上的扩充,还包括像长城、江淮新进入轿车市场的企业。未来的竞争态势会不会持续恶化呢? 曾老师您怎么看?
曾志凌:这个应该把乘用车和商用车分开来看。外资企业要想在商用车上取得突破已经相当困难,国内厂商在技术和价格上对市场的优势更强。国内的商用车消费者以个体为主,而不是像国外以大的物流公司、大车队为主。国内企业在商用车上的优势将长期保持,但是商用车销售的波动较大,市场容量有限。因此江淮等在具备轿车实力后推出瑞鹰是明智之举。
钟师:国内厂商能够找到跨国厂商忽略掉的市场需求,同时国内也有被国内厂商忽略掉的一部分,大家相互渗透就可以了。
贾新光:有一幅舞龙的宣传画非常有意思。引龙的是个中国人挥动着龙珠,后面舞动龙身的都是外国人。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外国零部件企业在国内市场发力了,自主品牌的快速崛起,和外资零部件企业也有密切相关。
盖世汽车:这些都反映出典型的市场准成熟期特征,除上面所说的之外,目前国内市场还有哪些特征呢?
曾志凌:我认为中国具有很多自己的特点,不能简单的套用其他国家的产业发展进程。这是个特殊的市场,有自己的差异性。
贾新光:我觉得同意你的看法,中国是非典型性的。它具备其他很多国家不可比拟的特点。
盖世汽车:总结下,虽然目前外资企业大多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但是本土化研发进展仍然不够坚决。国内汽车售价还比较高是一方面原因,使大家在这个市场上还活得比较滋润。另外,我们需要看到的一个趋势是,随着外资逐步加快本土化研发进程,产品多元化与细分市场的竞争将越来越明显,这将驱使中国汽车市场更进一步向成熟市场发展。
请各位继续保持关注,也请读者或业内人士谈谈自己的看法。
有任何意见或反馈,请在下面评论留言,或发邮件到autobiz#gasgoo.com(请将#换成@)。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变局(一)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变局(二)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变局(三)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变局(四)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变局(五)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变局(七)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变局(八)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变局(九)
盖世汽车网:原创 转载请联系:021-51699066-859
附:盖世汽车网专家简介
贾新光 1978年开始在北京汽车工业公司搞政策研究,1994年调到中国汽车工业销售总公司搞市场研究,1998年调到机械部汽车工业发展研究所,后出任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现为汽车业界为数不多的知名独立汽车分析师,言谈犀利,嬉笑怒骂不受拘束。
钟师 早年曾在研究所从事6年技术工作。九十年代初进入韩国大宇集团北京办事处任职7年,负责大宇汽车在中国的市场开拓、主管大宇汽车对华大宗政府进口贸易和日常汽车相关业务的管理。九十年代末开始以汽车业独立撰稿人的身份在中国主流经济媒体和主要行业媒体发表大量涉及汽车行业各方面的文章,并参与过许多对行业有影响力的文章策划。间或应英国、法国的行业和综合类杂志约稿撰写过专题文章。
曾志凌 Global Insight汽车事业部中国区代表、高级分析师;曾在福特汽车工作。Global Insight由标准普尔汽车事业部DRI和美国的沃顿经济计量协会WEFA合并而成,做汽车行业的分析和预测已有四、五十年的历史,提供全球80多个国家与地区汽车市场未来15年左右的分析和预测。
贾可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曾获中国新闻奖特等奖,曾为《环球企业家》杂志资深经济新闻报道者。为更好记录汽车产业的历史,贾可辞职创办自己的汽车专业杂志《汽车商业评论》,获业内好评。他长期关注中国汽车行业变迁,不仅对汽车产品本身颇感兴趣,更对围绕汽车的人与事、公司与产业、现实与未来充满激情的关注和严肃的剖析。
专家所述不代表盖世汽车网观点 仅供参考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701/1I18301C302.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