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变局(三)
编者按: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变局。大家普遍认为,中国属于新兴市场,与成熟市场还有一定的差距。成熟的市场两大最显著的特征是低增长率与高集中度,中国汽车产业这几年都保持比较高的增长率,而且集中度还不是特别高。从这两点看,现在中国市场可能还属于新兴市场,但一些主要的市场特征已经向成熟市场的方向发展了,我们把它定义为“准成熟市场”。在由新兴市场向“准成熟市场”转变的阶段讨论将来可能出现的产业大变局应该很有意义。
今天非常荣幸邀请到四位专家,其中一位是大家都熟悉的贾新光老师,还有我们业内的专家钟师,另两位是《汽车商业评论》杂志创办人及主编贾可,Global Insight汽车行业高级分析师曾志凌。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参加今天话题的讨论。
盖世汽车:我们来看下一个市场特征,价格战已经不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最关键因素,或者说已经不是唯一的手段了,质量、品牌、服务等综合的因素在加强,特别是品牌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一点大家有什么看法?钟师您先来。
钟师:所有新兴市场的消费能力跟成熟市场是不一样的,这点在单车平均价上有所体现。现在国内市场上,价格还是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但是随着消费者购买力加强和车辆普及率提高,新的消费需求就会涌现出来。这个时候就要求服务的水平了,因此价格战是一种手段,不是最终结果。这段时间媒体一直在提消费者满意度的问题,合资企业在这方面的意识较强,自主品牌则有待提高。这就要求企业不断去适应新的变化。新入行的企业可能没有那么多的精力,但绝对不应该去忽视这个问题。
盖世汽车:贾新光老师您觉得呢?
贾新光:我觉得就价格而言可以对比美、日、欧三大成熟市场来阐述。
第一,日本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以丰田为代表的车企一直致力于降低车价,这种热潮一直持续到1974年石油危机为止。
第二,美国福特汽车采用T型车的生产方式后,持续进行了十几年,并且将价格降的很低,很多公司因此被淘汰出局,直到通用的崛起——通用以增加款式,改善售后服务来取悦消费者,当时很成功。
第三,欧洲虽然有像大众、PSA这样的平民车。但总的来讲售价比较贵。
中国的现状和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日本相似,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还有不少降价的空间。今年铁矿石涨价65%到71%,使得降价空间减弱。厂家再用以前的价格策略,就可能会面临亏损或者为降价而降低车辆质量与安全标准的局面。因此今年可能是价格战的拐点。
盖世汽车:降价会不会仍然成为今年主要的竞争手段呢?拐点会不会出现?
贾可:事实上价格战一直在持续发生,但并不是说价格战就是最主要竞争手段。包括发达国家在内,价格只是代表着某个指标。中国消费者对高档车和中低档车的价格敏感度不一样,价格战对中低档车型比较重要,对高档车来说不会敏感。当然,你也可以将品牌与服务联系到一起,中高级车的品牌与服务或者是车型的外观方面比价格更重要。而中低档车型强调性价比。我们很多产业经历过价格战带来的苦果,价格战不应成为最主要的竞争手段,应该有一些产业意识。
贾新光:我同意贾可的看法。在不同的级别车型里面,就算是价格战,其形式表现也会有所区别。和低端车型最不一样的是,中高端及其以上的车型需要保持品牌溢价,即使在不得不使用价格的时候,也会通过技术手段或者改款来使得降价幅度少一些。
盖世汽车:曾老师您的观点呢?
曾志凌:我认为从今年开始价格战会成为合资企业比较有利的武器,因为他们在品牌和渠道建设方面已经取得巨大成功。我们本土的企业过去几年一直靠价格战,在品牌和渠道建设方面与合资企业相比差距不小。实际上合资企业价格战在去年就已经开始了,比如说凯越售价降到八九万,骏捷的价格优势就不存在了。降价是合资企业拓展市场很有效的手段,但自主品牌已经没有了降价空间。
盖世汽车:那合资企业今年会不会用这个手段呢?
曾志凌:上海通用发动价格战的可能性最大。上海通用今年不会有很多新车型上市,但是他要保持他快速增长的目标,降价的手段最有效。
钟师:合资企业原来不太重视或者是没有精力做低端产品。现在为了获取市场份额,加大力度来做这方面的事情。降价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何况他们本来就具备降价的空间。通用在全球市场表现欠佳,如想夺回宝座,就必须牺牲一些单车利润换取市场份额。降价不是唯一途径,对于奔驰、宝马、奥迪可能还是单车的利润更为重要。
贾新光:刚才钟师说的,合资或是外资企业为了争夺低端市场可能会采取价格战手段,我觉得只能算作局部战争。真正的价格战是所有车型售价都往下降,最后死掉一片,活下一两家。但现在没看到这个苗头。
贾可:上海通用和一些合资企业的价格战可能仅限于低端的产品。以前他们在很高的价格区间能够过得很滋润,这样对单车利润较低的车型自然兴趣不大,现在本土企业成长起来,慢慢的改变了市场格局,降低了其竞争力。
盖世汽车:总结一下。前些年在车型较少的情况下价格战表现突出,尤其是中低档车型。现在虽然也在持续进行,但伴随市场的成熟和理性化,单一的价格战模式已经落伍。不过在真正的市场成熟之前,价格战还是一个有效的武器。
请各位继续保持关注,也请读者或业内人士谈谈自己的看法。
有任何意见或反馈,请在下面评论留言,或发邮件到autobiz#gasgoo.com(请将#换成@)。
(关于第三个特征的深入探讨,敬请关注明天的热点话题)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变局(一)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变局(二)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变局(四)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变局(五)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变局(六)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变局(七)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变局(八)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变局(九)
盖世汽车网:原创 转载请联系:021-51699066-859
附:盖世汽车网专家简介
贾新光 1978年开始在北京汽车工业公司搞政策研究,1994年调到中国汽车工业销售总公司搞市场研究,1998年调到机械部汽车工业发展研究所,后出任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现为汽车业界为数不多的知名独立汽车分析师,言谈犀利,嬉笑怒骂不受拘束。
钟师 早年曾在研究所从事6年技术工作。九十年代初进入韩国大宇集团北京办事处任职7年,负责大宇汽车在中国的市场开拓、主管大宇汽车对华大宗政府进口贸易和日常汽车相关业务的管理。九十年代末开始以汽车业独立撰稿人的身份在中国主流经济媒体和主要行业媒体发表大量涉及汽车行业各方面的文章,并参与过许多对行业有影响力的文章策划。间或应英国、法国的行业和综合类杂志约稿撰写过专题文章。
曾志凌 Global Insight汽车事业部中国区代表、高级分析师;曾在福特汽车工作。Global Insight由标准普尔汽车事业部DRI和美国的沃顿经济计量协会WEFA合并而成,做汽车行业的分析和预测已有四、五十年的历史,提供全球80多个国家与地区汽车市场未来15年左右的分析和预测。
贾可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曾获中国新闻奖特等奖,曾为《环球企业家》杂志资深经济新闻报道者。为更好记录汽车产业的历史,贾可辞职创办自己的汽车专业杂志《汽车商业评论》,获业内好评。他长期关注中国汽车行业变迁,不仅对汽车产品本身颇感兴趣,更对围绕汽车的人与事、公司与产业、现实与未来充满激情的关注和严肃的剖析。
专家所述不代表盖世汽车网观点 仅供参考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701/1I18013C302.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