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5日,主题为“和谐和顺 携手08”的奇瑞汽车2008商务年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与会宣布,2008年奇瑞汽车市场销量总目标为48万辆,其中国内销售目标为30万辆,海外销售目标18万辆,另将有3款全新车型陆续投放市场。
2007年,奇瑞总销量为38.1万辆,增幅24.8%,以领先第五名8万余辆的显著优势稳居国内乘用车四强。市场份额较2006年增长了0.2个百分点,位居自主品牌第一位。其中出口11.98万辆,较06年猛增132%,海外市场销量连续三年实现倍增,连续5年出口量位居第一。
而相比销量来说,奇瑞在2007年更加注重品牌建设。4月20日,奇瑞在上海车展中展示了旗下五大阵营的26款展品,使其成为上海车展中展品含金量最高的企业之一;而四款年型车76项可视性的产品优化升级,多产品品牌的同时发力都证明了奇瑞在品控方面取得了优秀成绩。服务方面,奇瑞组建了由1000辆开瑞3组成业内最庞大的专业服务车队,并先后制定了“服务八步流程”、“99项保养”等服务流程;更借奇瑞汽车城的成立,使服务更加集约化,大大加强了汽车后市场功能。截止07年底,已有10余家奇瑞汽车城已经或即将开业,“纵横中国”已经初具规模!更值得关注的是,奇瑞在07年8月22日迎来了第100万辆汽车的下线,这不仅将自主品牌汽车带入百万辆俱乐部,也使奇瑞的发展从“通过自主创新打造自主品牌”的第一阶段跨越到“继续坚持开放创新、打造自主国际名牌”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奇瑞将着眼全球,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创新合作模式,提升全球竞争力。“奇瑞百万辆汽车的下线”不仅成就奇瑞实现了“飞跃07”,更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分水岭!
奇瑞在此次年会上还进一步解析了08年企业第二发展阶段的战略部署。在调整战略上,奇瑞的营销模式将由过去的“又快又好”变为下一步的“又好又快”;在稳定价格上,奇瑞要用稳定的价格和全面升级的品牌、品质、服务来综合满足新一轮的消费需求模式。在提升品质上,奇瑞将进行更为广泛深入的组织、流程、工艺、设备和配套体系的再造运动。在改善服务上,08年的服务将由外延式增长变为内涵式增长——提升品质、品牌和服务,追求长远发展、健康发展。“卖车就是卖服务”,奇瑞在08年将要求经销商调整心态,打持久战,持续提升内部管理能力,提高SSI(销售满意度指数)和CSI(顾客满意度指数)。在建设品牌上,奇瑞将继续向“国际名牌”的目标挺进,沿着07年开启的“后合资时代”道路,依靠奇瑞自身的技术优势,与国际一流企业合作开拓全球市场,努力实现从“中国市场世界车”到“世界市场中国车”的飞跃,08年,奇瑞的海外发展战略也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针对第二发展阶段的战略部署,奇瑞制定了具体体现营销战略调整的五大重点工作,分别为:优化网络质量、提升策划能力、升级运营管理、创新服务体系和实施异常管理。在网络质量方面,奇瑞的主要举措是稳定核心网点和提升渠道经营能力,并通过升级4S店形象和继续推进“纵横中国”的单品牌汽车城战略来树立终端品牌新形象;在策划方面,奇瑞将通过一个体系、一个标杆和两条主线来寻找显著提升品牌形象的爆破点,通过对国际、服务、安全、品质、节能、环保、公益七个核心词的挖掘来提升品牌传播的策划能力;在运营管理方面,奇瑞开始探索以SSI为导向的销售服务商新型盈利模式,通过进一步完善经销商的体系化建设来升级整个营销系统的运营水平;在创新服务方面,奇瑞要建立以CSI为导向、以服务运营督导为主线的管理系统,通过管理、技能、硬件三大能力升级及PDCA、督导方法的全面推进管理升级来创新服务体系;另外,还将建立经销商动态分类管理机制,通过实时监控和闭环管理来实施网络异常管理。
在此次年会上,奇瑞公司还布置了一个巨大的沙盘,让人们更加直观清晰的了解奇瑞4S店、服务站之间的关系及特点,尤其是沙盘中展示的“快•乐体验便利店”的规划更吸引了众人的眼球。此外,奇瑞还借本次年会之机向天安门武警支队国旗班护卫队赠送了两辆瑞虎防弹车,防弹车是一个新的增长空间,目前国内还没有任何一家汽车企业批量生产防弹车,这意味着奇瑞在又一个领域开辟了新的战线,并取得了傲人的成果。
奇瑞汽车2008商务年会广受关注,奇瑞借这次年会向经销队伍发出了“和谐和顺、携手08”的倡议,也同时向中国汽车界展示了百倍的信心。相信在08年会的战略方针指导下,我们有理由期待奇瑞更为精彩的表现!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701/15I14226C102.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