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同意25年来最大幅度的涨薪

丰田同意25年来最大幅度的涨薪

撰文 / 马晓蕾

编辑 / 张霖郁

设计 / 琚 佳

来源 / 路透社,作者:Tetsushi Kajimoto,Anton Bridge

3月13日,日本“春斗”结果陆续揭晓,各行业薪资增幅均较2023年大幅上涨,为日本央行结束负利率政策铺平道路。

在今年的谈判中,丰田连续第四年全额满足了日本工会提出的加薪和奖金要求,这是丰田公司25年来最大的一次加薪。

长期以来,“春斗”一直是日本劳资双方合作关系的一大特色,今年的谈判受到密切关注,年度薪资谈判的初步结果表明,许多日本劳动者将获得数十年来最大幅度加薪,丰田、新日铁和日产等日本最大的几家企业都同意完全满足工会的加薪要求。对于几天后将开会讨论是否结束负利率政策的日本央行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积极信号。

丰田同意25年来最大幅度的涨薪

丰田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历来是年度谈判的风向标。根据职位不同,丰田员工月薪将最高增加28440日元(约合人民币1386.87元)。员工的奖金将从6.7个月工资提高到7.6个月的工资,成为有史以来最高的年度奖金。按照惯例,该公司没有提供加薪的百分比。

但根据日本媒体报道,整个汽车行业的工人有望得到至少5%的加薪。日本金属、机械和制造业工人协会表示,60个下属工会的平均加薪幅度为5.32%,远高于去年水平。

作为日本最大工会,劳动组合总联合会(Rengo)将在3月15日搜集成员加薪数据并公布结果。该组织成员要求的平均加薪幅度为5.85%,创1983年以来最高,如果达成一致,这将是31年来首次突破5%的水平。去年同期要求的幅度是4.49%。

丰田同意25年来最大幅度的涨薪

日本政府最高发言人兼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透露:“今年春季,工资增长势头强劲。”

重要的是,强劲的涨薪势头将蔓延到中小型企业。

为了刺激消费,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把涨薪作为重中之重,日本央行也在密切关注这一结果,将其作为决定何时结束自2016年以来实行的负利率的关键数据点。

日本的工资增长一直远远落后于经合组织富国集团的平均水平。据东京商工调查2月1日-8日对4527家日本企业实施的调查,2024年度计划加薪的企业占到了85.6%,刷新了自2016年开始定期调查以来的最高纪录。

丰田同意25年来最大幅度的涨薪

日本央行多年来一直坚持大规模刺激政策和超低利率,试图重振经济,该行将于3月18-19日召开下一次政策制定会议。

日本央行行长上田一夫(Kazuo Ueda)在国会表示,今年年度工资谈判的结果对于退出大规模刺激政策的决定至关重要。

经济学家认为,工资大幅上涨是日本央行宣布其可持续工资增长和稳定物价这一长期目标即将实现,并结束2016年以来实行的负利率的先决条件。

日本研究所(Japan Research Institute)高级经济学家、劳工问题专家Hisashi Yamada根据目前的涨薪形势估计,总体增幅为4.2%至4.3%,顶级公司的增幅可能超过5%。

他认为,工资上涨的原因是全球工资上涨趋势、国内劳动力短缺和通货膨胀。

Yamada说:“尽管如此,如此强劲的加薪能否持续,以及加薪趋势是否会在未来蔓延到中小型公司,这些都是不确定的。”

丰田同意25年来最大幅度的涨薪

代表小型制造商工人的日本金属、机械和制造业工人协会(JAM)表示,为会员争取到的加薪超出了预期,工人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

JAM主席Katahiro Yasukochi透露:“日本人终于开始意识到,国内外的工资差距正在显著拉大。”

在日本,中小型公司约雇佣了约70%的工人,而规模较小的公司很难将通胀成本转嫁给客户,大幅涨薪的难度也更大。

日本金属工人工会理事会主席金子明弘(Akihiro Kaneko)赞同Yasukochi的观点,他说,希望今年的业绩能带来工资上涨和通货膨胀的良性循环。

丰田等顶级企业正面临着来自政府的压力,要求它们促进下游企业提高工资。丰田公司首席人力资源官Takanori Azuma表示:“我们确实希望涨薪成果能够推广到所有的供应商。”

他说:“我们会要求一级供应商传递给二级供应商。”

作者:汽车商业评论 *用户在盖世大V说社区发布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盖世汽车无关。本文版权归原作者享有;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汽车商业评论

推动中国汽车向前进

  • 521110

  • 368

盖世大V作者



关于盖世汽车资讯| 联系电话:021-39586122 |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盖世汽车旗下网站:中文站|国际站|中文汽车资讯|英文汽车资讯|盖世汽车社区

盖世汽车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