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广州车展现场,拜腾将其全球首创的车载48英寸超大屏幕命名为“BYTON Stage”,并以此为基础创新性地提出了“第四空间”概念。值得一提的是,拜腾M-Byte量产车保留了概念车90%的设计元素,几乎是最大比例的概念复原。
确实,这种沉浸式全屏座舱某种程度上是在颠覆用户的驾驶习惯。
据介绍,拜腾M-Byte的人机交互采用了更符合用户操作直觉的设计,消费者要花费不超过30分钟的时间熟悉掌握操作方法才能上手。具体包括:空调功能、座椅功能、设置导航等在内的高频操作,两步可以完成;而如音量调节、音乐播放/暂停、启动自动驾驶、启动语音等超高频操作,只需要一步就可完成;此外,M-Byte还提供了触摸、语音、面部识别、隔空手势、实体按键在内的多达5种多维度人机交互方式。
以这块全面屏为“原点”,拜腾希望通过硬件、软件、车内局域网、车联网的协同设置,为用户带来数字与物理体验融合的「Phygital 沉浸式体验」。这样一个能够自定义拓展的可移动生活空间,就是该公司提出的“第四空间”概念——分为影院、游戏、会议和冥想四种专属模式。
相比之下,目前行业中常见的中控屏+多屏的设计无法达到这种完全沉浸式的效果,而这或许正是BYTON Stage的核心优势。
除此之外,48英寸BYTON Stage全面屏的设计在内容的可拓展性方面,也是其他多屏设计无法比拟的。在此基础上,团队希望尽可能提高目前既有模式的可拓展性。
通过与百度语音及导航、喜马拉雅、美团点评、猫眼电影、QQ音乐、爱奇艺等合作伙伴深度合作,拜腾定制开发了创新人车交互体验,辅以7英寸驾驶员触控屏、8英寸副驾触控屏及两块后排屏幕,实现了汽车所有功能的显示与控制,打造多维人车交互方式。
显然,这种造车逻辑已经无限趋近于电子消费品简明、清晰的设计哲学。据悉,在创立之初,拜腾便提出“以数字力取代传统马力”的设计理念,希望打破传统汽车留给人们的固有印象。
在这样一个“不破不立”的过程中,拜腾数字工程副总裁丛浩仁带领的团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完成信息娱乐系统的开发、连接性功能的开发,以及关于AI机器学习功能开发等一系列工作。
Q:BYTON Stage全面屏是否会对驾驶产生影响?
A:屏幕并不在于尺寸有多大,而在于如何呈现以及呈现何种内容。
车内有一些小型的触控屏,是通过触摸遥控的方式实现对大屏的控制,有点类似于电视遥控器。团队也在同竞品之间进行了比较测试,我们发现拜腾的驾驶员能够更好地把视线集中在路面上,因为所有的核心内容都非常靠近驾驶员,并不会分神,这是用户测试体验的结果。
此外,我们有很多控制大屏的方式,比如隔空手势、触屏控制或者是语音控制。“语音控制”最适合的场景就是,当您说某一个地名、人名或者某一个长句的时候比较适合用。而在有些操控功能需要上下滑动清单条,或者调节音量的时候,用“触屏”或者“手势”是更好的选择。
未来,我们会通过OTA的方式不断迭代和增加隔空手势的功能。相比之下,宝马的手势控制有些体验是不完整的,不能实现实际的应用。在媒体功能相关的各方面控制操作,今后都可以用隔空手势来实现。
在量产车投放市场之前,相关功能还是会有一些调整。在这之后的OTA中,系统会不断地迭代、更新、增加新的手势功能。
Q:在业务持续兼容方面,未来是否会有天猫、淘宝、高德地图等应用可供用户开源安装?
A:拜腾的定位并不是一家移动应用公司。所以目前来讲,我们在选择软件供应商时特别关注的点是,他们一定要跟我们有深度定制化的合作关系。也就是说,供应商给我们的解决方案,不能是手机或者其他的终端上标准化的应用体验,而是专门为我们拜腾的车内体验所定制化而专门打造的。
因此,在刚开始选择合作伙伴的时候,我们会比较“挑剔”。在开发的时候难度比一般也会要大一些,拜腾的态度是求精求益,并不是求多。
Q:目前,很多车企都在自研AI算法,拜腾在这方面有何竞争优势?
A:诚如您所说,业内人人都在谈AI,可是我们觉得对于AI的定义和如何使用AI的理解是有偏差的。
有些人认为是不是语音服务或者语音助手就算是AI了?我们觉得不是,它只是一个语音助手而已。我们觉得AI真正的关键,或者说让我们同竞争对手拉开差距的关键在于我们的UI和UX,就是用户交互界面与交互体验。我们是要使用AI这种技术让用户体验和交互更加便捷、更加简单,用便捷、舒适和互动的方式来操控这个车。
我想,或许我们可以根据客户定制化需求提供一些建议——什么时候给出这个建议?给出什么样的建议?或者有的时候是不是干脆AI不要开口为好,不要去打扰驾驶者?这才是我们要去思考的问题。
总而言之,真正要做到智能化,关键在于怎样用对工具和怎样用好工具。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9/12/4I70143576C601.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