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近20个月,48名大众途锐车主因发动机设计缺陷导致进水熄火起诉大众汽车(中国)销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众汽车)一案尘埃落定。7月29日,车质网从车主代理律师蒋苏华处获悉,朝阳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大众汽车向48名车主如实告知车辆设计缺陷,其中3名车辆发动机受损的车主将获63万元至68万元不等的赔偿金。
设计缺陷导致发动机进水 途锐车主艰难维权路
2017年6月2日,福建黄女士的大众途锐仅仅在下雨天停放了一夜之后,就出现了发动机进水损毁的“惨剧”。据车质网数据显示,自2017年7月,网站开始陆续收到类似投诉案例。车主要求大众汽车正视问题存在,尽快召回。
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大众汽车除发布了一条声明,称将为车主“拆下进气管道的不必要的排水阀”外,再无其他具体措施,并否认车主提出的“大众途锐存在设计缺陷”的质疑。2017年12月,数十名车主发起集体诉讼,一纸诉状将大众汽车告上法庭。
2018年3月7日,大众汽车通过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现更名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发布召回公告,宣布将自2018年4月30日起,召回2014年12月21日至2017年11月12日期间生产的33142辆进口2015-2018年款途锐系列汽车。但广大途锐车主对于大众汽车此次发布的召回公告内容并不满意,认为大众汽车提供的召回措施将给车辆使用带来更多的问题与安全隐患。
2018年3月13日,北京朝阳区法院组织当事双方召开了庭前沟通会,会上大众汽车方面依旧对途锐车辆设计缺陷问题不予表态,只表示该问题在召回公告中已经写的很清楚,而途锐车主则坚持要对车辆进行第三方鉴定。双方代理律师经过长时间庭前沟通后,最终法庭同意车主提出的车辆鉴定请求,并于当年4月开始了相关鉴定工作。
2018年7月16日,北京中机车辆司法鉴定中心受朝阳区法院委托对上述事项进行鉴定后,给出了最终的鉴定意见:大众途锐汽车由于设计缺陷,导致其发动机存在通过进气口进水而被损坏的风险。大众汽车在“召回公告”中提供的在车辆进气口处加装导流板措施有效、合理,且并未给车辆带来新的危险与不利影响;但提供的移除单向排水阀措施不合理,该措施会造成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实际涉水高度降低,同时由于发动机进气负压作用,存在导致路面尘土被吸入前部进气管的可能,一方面会减少空气滤芯的寿命,另一方面会影响发动机进气。
大众汽车一审败诉 车主对判决结果不满意
法院在当天的审理中认为,车辆的缺陷问题属于产品设计缺陷,作为设计缺陷产品的生产者,大众公司有义务清晰、准确地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缺陷内容。但纵观大众公司的缺陷公告全文,告知内容过于含混、琐碎,表面上面面俱到,实际上有意无意地将产品的设计缺陷隐藏在100余字的限定性说明之中,缺陷内容的公示不从大灯的设计缺陷直接展开,反而从排水阀可能因外部原因堵塞而无法发挥其排水功能说起,“雨水可能从大灯间隙流入进气管”的语句无法使消费者得出产品设计的缺陷即为大灯的位置设计存在问题的直观感受。故大众公司发布的缺陷内容公告对产品设计缺陷问题的描述含义不清晰、不准确。
因此,法院依法判决大众汽车向48名大众途锐车主告知涉案途锐车辆设计缺陷内容,内容需经法院核准。此外,有3名车主的涉案车辆发动机受损,法院综合案情,以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为原则,积极妥善处理消费者的维权主张,不增加消费者维权诉累为综合考量因素,并结合3名车主车辆的使用情况,酌情确定大众公司赔偿3名车主经济损失63万元至68万元不等,相关涉案车辆将交付给大众公司。据悉,另外45名车主因车辆未产生实际损害,因此其他诉讼请求被法院驳回。
在获知判决内容后,车质网第一时间与获赔车主之一的黄先生进行沟通,黄先生明确表示对于一审判决结果不满意,获赔的68万元不足以弥补因此次事件带来的经济损失。黄先生表示,此前主张损害赔偿的金额为84万余元,再加上车辆贷款利息以及维权期间的花销,总支出大概在100万元左右,目前判决赔偿的68万元显然差距甚远,下一步将与另外2名获赔车主一起继续上诉。据车质网了解,在本次案件中其余45名途锐车主对于此次的判决同样表达了不满,认为大众公司的召回方案并非理想方式,属于类似补丁的方式,不能接受这种召回方案,认为法院没有严谨对待关于召回的判决,将保留继续上诉的权力。
截至发稿,大众汽车方面暂未就此事进行任何回应。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9/07/310848494849I70118922C109.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