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伊始,当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徐留平在人民大会堂饱含深情的宣布红旗全新品牌战略时,“L、S、H、Q四大系列产品”“2025年30万辆销量目标”及“2025年新能源战略和智能网联战略规划图”,字字句句都宣告着一汽红旗重回荣耀的决心。而“共和国长子中的长子”——红旗品牌的浴火重生,似乎也预示着一汽集团复兴自主板块的大幕已经拉开。
2018年推三款新车 奔腾全新紧凑级SUV谍照曝光
除红旗外一汽集团旗下自主板块有三大主力,分别为一汽奔腾、吉林一汽、天津一汽,在这其中一汽奔腾表现最为抢眼。根据数据显示,一汽奔腾2017年总销量为104,174辆,而紧凑级SUV奔腾X40年初上市无疑扛起销量大旗,牢牢占据销量榜首,而这也更加坚定了其2018年新车规划的脚步。根据官方去年12月底公布的信息显示,一汽奔腾将在2018年推出两款全新紧凑级SUV和首款跨界旅行车,而盖世汽车编辑也拍到了其中一款紧凑级SUV车型的谍照。
目前该款车型已经展开路试,外观方面采用了奔腾家族全新的设计风格,饱满的倒梯形前进气格栅与锋利的头灯设计比较出彩,整车线条非常流畅,轮胎采用235/55 R17的规格。而尾部造型同样比较犀利,运动的尾灯模组与双排双出(疑似)的排气布局也更加运动,并且D柱疑似采用悬浮式车顶,整体设计年轻、运动。
车内中控布局也比较清爽,设计风格更趋年轻化,五门四座的空间布局也比较实用,宽大的后排空间是一大亮点。动力方面预计搭载1.6L和1.5T两款发动机,谍照车型采用五速手动变速箱,车机系统被摘除,预计搭载奔腾D-Life 2.0全语音智能互联系统,是一款具有互联网属性的紧凑级SUV车型。
的确,对于一汽自主板块来说SUV车型销量最为喜人,两款热销车型奔腾X40、森雅R7 月销均在6,000辆以上,继续发力十万元级别SUV市场无疑是最优选择。与此同时2017年中国汽车市场进入“智能网联车”的井喷阶段,汽车更像是一个移动终端,中国消费者对于此类科技配置也有着很高的需求,而奔腾D-Life全语音智能互联系统也在不断迭代,为未来一汽集团智能互联技术打下基础。
一汽三家自主渠道融合为一
其实自徐留平走马上任以来,一汽集团便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而一汽奔腾作为一汽集团自主板块的主力军,自然而然成为改革的排头兵。在经历数月的人事调整后,一汽集团的组织架构已趋于完备,2017年建立的“奔腾事业本部”将一汽夏利、一汽轿车、一汽吉林在内的所有一汽集团自主乘用车业务纳入其中,去年年底更是宣布了一则重大消息。
2017年12月27日,一汽奔腾2017年经销商大会在成都举行,这是自一汽奔腾事业本部成立后举办的第一场经销商大会,会上一汽奔腾宣布将在2018年整合三大自主品牌经销渠道,全部融入“大奔腾”板块整合,完毕后届时其经销商总量将超过700家,未来一汽自主新产品将在这些经销商网络中进行销售。
不可否认旗下车型是否受市场欢迎,不仅受到品质、售价、营销、品牌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庞大的能够深入市场中的经销商网络也非常重要。尤其在中国市场,三至五线城市中的消费者仍处于人生中购买第一辆或第二辆车的阶段,而且与一二线城市相比他们获取的信息也并不对称,传播再广的营销手段甚至不如一条经销商“购车大礼包”的短信,来的有效果。所以这次大会决策对于一汽奔腾来说无疑是最大利好。
引入全新的营销模式
目前大部分车企在营销模式上都有着创新,拥抱互联网、迎接大数据、建立丰富的大数据平台,构建完善的粉丝社群,都是汽车拥抱互联网的全新尝试,这一点在奔腾上也有体现。
根据会上经销商表示2018年奔腾营销体系将结合市场新技术趋势和新兴商业模式,集中打造“触达用户心灵伴侣式智能在线营销”模式。对于这一模式编辑认为,未来奔腾或将依托现有智能网联技术搭建粉丝平台,通过互联网展示厅、汽车金融、共享服务等方式建立全新的商业模式,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一汽奔腾的决心的勇气。
总结:
随着其他自主品牌的迅速崛起,奔腾却因为诸多原因原地踏步错失了大好机遇,记得2012年以前,奔腾品牌在市场中还占有不少的份额,旗下奔腾X80、奔腾B70也曾成为自主品牌中的热销车型,甚至奔腾还推出B90向合资中级车发起挑战,可见奔腾品牌还卯着一股劲儿。现如今全新人事架构的一汽奔腾已经就位,忘记过去展望未来,全新的战略、全新的车型值得期待。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8/01/2607021721770033106C302.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