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Honda发布了2017年度在中国市场的终端销量数据。
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Honda品牌及其合资公司终端累计销量为144.1万辆,同比增长15.5%,创年度历史销量最高纪录。本田在华的两家合资企业中,广汽本田2017年度终端销量为71.4万辆,同比增长9.6%;东风本田2017年度累计销量为72.7万辆,同比增幅高达22%。
从以上系列“漂亮”数据来看,2017年度,对本田来说,又是一个丰收年。同时,与丰田2017年度在华129万辆的销售成绩相比,本田再次卫冕日系品牌年度销量冠军。这是继2016年,本田以少许优势在华领先丰田后,第二次登上日系品牌“销量冠军”的宝座。
而纵观2017年度中国汽车市场的销售环境,在乘用车市场整体增幅仅为2.1%的情况下,以“两田”为代表的日系品牌却表现出了超出预期的增长幅度。其中原因,有业内公认的韩法系车的跌落,为日系品牌腾出了大幅市场空间;也有消费升级趋势下,用户更看重日系车的经济和实用性等因素。但对本田来说,两家合资公司的强势表现,是其在华最终胜出的强力支撑。
两家合资公司市场表现亮眼
首先,我们来看看东风本田2017年度的市场表现。
2017年度,在UR-V和全新CR-V的带动下,东风本田单月销量均呈两位数上升态势。在售车型中,思域、CR-V、XR-V为其主销车型。而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初上市的中型SUV本田UR-V,在经历了产能和销量的爬坡期后,如今月均销量维持在5000台以上,成为东风本田旗下一个新的销量增长点。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广汽本田2017年度的市场表现。
东风本田与广汽本田2017年度单月销量走势
同样,在2017年度,广汽本田单月销量均呈正向上升态势。在售车型中,雅阁、缤智、冠道、飞度均有出色的表现。而与东风本田旗下车型销量不均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汽本田旗下车型销量整体表现较优,除了已经停产的歌诗图和名存实亡的理念S1外,垫底的奥德赛,单月销量平均也能维持在3000台左右,这在合资品牌同级车型中,还是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此外,同样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上市的冠道,经过了2017年上半年在中型SUV领域的摸爬滚打后,下半年销量持续攀升,如今单月销量跃入万台俱乐部,成为中型SUV领域一匹“黑马”。
产能不足成最大困扰
然而,本田在华两家合资公司迅猛发展的背后,均遭遇“产能不足”的困扰。
据业内媒体报道,从去年7月开始,东风本田一工厂已开始实行“5+1”的生产模式;而早在2017年4月份,东风本田二工厂就已经实施“三班两倒”的生产模式,并采用“9.5+9.5”的排班方式。在这样加班加点的高负荷运转下,去年10月,东风本田仍然向外界透露其零库存的事实。可见,其产能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资料显示,目前,东风本田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两座工厂,合计年产能为51.2万台。而2017年度,东风本田销量为72.7万台,比计划产能多出21.5万台。而这多出来的20多万台,除了说明东风本田员工拥有“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干劲与热情外;产能不足,已越来越明显的成为其未来发展的羁绊。
此种情况下,东风本田只能寄希望于2019年春季投产的第三工厂,待第三工厂建成投产后,东风本田年度总产能将能够达到72万台。
与东风本田一样,广汽本田也面临产能不足的问题。
不久前,广汽集团发布的一则股权公告在业内引起热议。公告显示,企业正式审议通过了《关于转让本田(中国)25%股权及广汽本田收购重组本田(中国)方案的议案》,批准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收购本田汽车(中国)有限公司100%股权。
这一股权转让公告,被业内解读为广汽本田希望通过控股本田中国来扩大产能。但也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广汽本田这一举动是为了更方便拿本田更好的车型进行国产,以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无论怎样,以广汽本田当前60万辆的年产能,做到70多万的销量,显然,产能相当吃紧。而拿下本田中国的控股权后,广汽本田将增加一个年产能6万辆的工厂,根据计划,广汽本田将斥资12亿元对其进行升级改造。
此外,有消息透露,未来,广汽本田位于增城的第三工厂还将增加12万辆产能,届时,广汽本田的年度总产能将达到72万辆,或有助于缓解当前的产能压力。但从2020年实现百万年度销量目标来看,其产能仍需进一步扩张。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8/01/1109190519570031967C102.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