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观致公布《疯狂的观致》战略合作前一天,知乎网上有人提了个问题,“观致汽车有可能再度崛起么?”
在这个问题之下,几十位答主各抒己见讨论得不亦乐乎。当然,大部分人纠结于观致是否“曾经崛起过”,并且纠结于这个“再”字。但是显然,如果把目光放得更加宽广,不仅仅局限在市场销量表现,这个问题显然有非常大的探讨空间。
观致曾经崛起过么?
如果单从销量讲,观致确实表现平平,没有达到大家对这个新兴品牌的期待。然而值得我们探讨的一点是,为什么大家会对观致抱有期待。
这就不得不回顾观致诞生的历史背景。
2007年甚至更早的时候,观致还处于谋划阶段的时候,当时中国市场自主汽车品牌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说山寨成风、低质低价并不过分。观致项目的创始人奇瑞在当年那个背景之下,为什么想要建立观致?
很显然,作为中国自主汽车产业的先驱者,奇瑞当年最核心的诉求,就是开发和生产一辆媲美合资品牌的好车。
从这个意义上说,观致完成了任务,实现了初心。并且观致交出的产品答卷令大多数关注者满意,以至于大家对于观致的市场成功抱有强烈的期待,希望观致一举改变自主品牌一直以来的劣势地位。媒体对观致广泛的赞誉可以看出这一点。
而从观致产品正式上市后的三年表现可以看出,观致不仅仅在设计上相当优秀,在产品品质、安全性等多个方面,都是一线水准。
因此从开发一款媲美合资产品的角度,观致完全称得上“崛起了”。
先做产品还是先做营销?
我们再回顾当年(2007年及更早)的市场,处于爆发期的中国汽车市场,可以说只要有新车上市就能卖得动,对于自主主机厂而言,对品牌根本没有太多感受和认识,从包括奇瑞、吉利在内各个品牌推出各种子品牌以及车型就能看出这一点。这种经验之下,观致显然对品牌门槛高度估计不足。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当你有一百亿投资,除去几十亿用来建设生产线、启动生产外,剩下的钱需要解决开发产品和搞好营销两个问题。那么,你选择先做成哪件事?
从百度媒体指数可以看出,观致在宣传上沉寂良久
显然,观致选择把产品做好。
从汽车之家新车质量报告上看,观致连续三年自主第一、合资优秀,以及在设计、操控上各个媒体的溢美之辞,以及来自用户较为广泛的肯定不难看出这一点。尤其是产品质量,丝毫不逊于一线合资品牌,而熟悉汽车乃至工业生产的人都知道,产品的质量来自于优秀的设计与开发。
开发投多了,营销自然没资源。更何况,友商们在占据品牌既有地位之利的情况下,每年几亿、几十亿地投入营销、广告,观致自然销量不济。
新的阶段,再崛起当然有希望
实际上,不仅仅是观致,在中国市场上几个相对高端的新兴品牌,日子过得都很艰难,包括早期的纳智捷、后来的DS,以及最新的宝沃。此外,市场体量较小的豪华品牌以及合资品牌,日子也都青黄不接。这说明,第一,汽车市场本来就很难做,尤其是对新品牌很不友好,第二,规模较小的汽车品牌天生就有劣势。观致艰难的处境几乎可以说是必然会面对的。
然而值得探讨的问题在于,为什么每月依然有一两千消费者抛弃合资产品,转而选择观致这个名气不大、价格不低的新品牌?
换句话说,在观致较低的营销力度和知名度情况下,尚且有这些消费者选择观致,那么当知名度提高之后,观致的销量自然会相应提高。显然,观致目前面对的难题与三年前几乎是一样的。但观致手里的牌却比三年前更多了。
经过三年的市场考验,观致品牌“新高端”的品牌核心价值逐渐被其目标消费人群所认可,具体表现在,市场口碑方面,经过了三年的市场检验,中国汽车产品中“质量最好”的标签已经贴到了观致身上,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评价;数据显示,经过四年的接触,消费者逐渐对观致的国籍身份有了直观的认识,逐渐不再对这个问题有太大疑虑。最重要的,其消费者认可观致的“合资水准”,观致的产品、价格定位已经与传统自主品牌有了较为清晰的区隔。
显然,从此之后观致的宣传不再是无源之水,观致“新高端”的主张也有更多的底气,同时也更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
而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看,观致第一步做好了产品,而随着新的战略投资者的强势加入,观致迎来了二次发展的机遇。在这个新的阶段,观致可以集中精力和资源做好一直较为薄弱的品牌传播和建设工作。有理由相信,做好这一点后观致可以迎来第二次崛起——市场的崛起——全面的崛起。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7/07/03023857385770016930C302.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