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盖世汽车产业大数据
  • 第八届上海-斯图加特汽车及动力系统国际研讨会
  • 2025第四届中国车联网安全大会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端访谈 > 正文

【2017全球汽车论坛】头脑风暴:“一带一路”与汽车国际化

盖世汽车综合 2017-06-07 15:48:53

主持人:下面进入第二轮与嘉宾互动。刚才高总在演讲中提到,我们汽车企业走向海外,一定要按照当地的规则办事,需要认真研究人家的法律,尊重当地国的文化,这是我们在海外进行开展事业的根本。所以我们汽车企业一定要遵守。当然目前中国汽车还是以贸易形势为主,逐渐正在做KD项目,目前“一带一路”建设按照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的成功经验来讲,肯定要早进去在海外投资办厂,如果一旦办厂就涉及到很大的问题。其中之一刚才高总发言也提到跨国经营法律风险是很重头的。这点请高总给我们行业再详细地讲一讲。

高西庆:这方面例子太多了,因为我在过去这些年里一直在对外投资做了好多年,经验教训都有,但是我觉得中国企业“走出去”还是有很多经验。你看别人的教训,你学习就能够获得经验。我可以举一堆例子来,一些企业,国家总统总理都愿意见,给你承诺东西,但是到最后包括领导人高访,签了协议,在座各位国企也有这种经验,出去跟着高访团签了协议,落实的时候好多事情没这么简单了,所以必须对当地东西要充分地了解。而且有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我们觉得落后的国家,第三世界国家,亚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非洲的,拉丁美洲的,常常去了白手套的方式。你看到一些民营企业或者相对小一点的国营企业出去,反正得给人家一点好处,好像在中国做习惯了,没有受到处罚。这些年在国内好一些,可是在非洲,在拉美,亚洲很多国家,一去就说我认得某某总统的儿子,儿媳妇。一般都是这样,然后说一定要吃饭干什么的。你当时当然是很好的事,但是问题认识是怎么认识的,随时说什么小事,打个电话都能够出来。我碰到好几个国家,中国的企业在当地跟我们说没有问题,好像摆得平,但是实际上时间久了你会发现,这样的事情结果好的真的不多。我们发现时不时因为某个政党倒台,或者人家本来就是圈套,发现我们的人弄起来了,说你看做了这种事,违反了我们的法律。大家都这么做,我抓住你了,你反正违法了就是违法了在国外不明被抓起来的,从字面上来说违反人家的问题,但事实上不尽然。大家都闯红灯,过马路,我觉得中国企业“走出去”要想有长久的,能够持续的做大做强的这种想法才可以。那我就一定老老实实,踏实做。特别典型的例子,汽车行业的人一定了解这个例子,前几天在美国做过一个调查,某一个大的传媒机构,在美国中小城市里,就问人家每一个汽车品牌都哪的,问的都是外国企业。丰田哪国汽车,居然美国百分之五六十的人,甚至更高的人说美国汽车。然后本田哪国汽车,美国汽车,这个认识程度更糟糕,70%的人认为是美国汽车。要说奔驰哪儿的,知道外国车,不是美国车,这是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这说明日本人刚开始去美国的时候,美国对他极为反感。美国要把外国的投资拿进来要进行审查,这是为了针对日本人的,可是短短的这几十年里,日本人越做越精,他非常稳定做下去,一点一点长期去做,参与当地的所有公益活动,帮助穷人办各种各样的事业。现在日本人看起来日本的经济不怎么好,你没有看出日本经济在哪里,日本的GDP好像不进步,你看日本的GNP国民收入将近一半在外国。我们走出去必须要看的,你不能有急功近利的心,要一点点提升,刚才杜总讲的深耕细作的这种做法,你得一点一点去把这个地方开发出来,尊重人家的文化,尊重人家的法律,尤其是不要做已经是违法的事了,别说大家都这么做。反正我自己搞这么多年,我看到刚好把我们的人抓住的例子太多了,怎么老抓中国人。你中国人出去这么使劲做,人家觉得抓中国人就是应该的。我们在俄罗斯也有长期工作的中国人,中国人去就是侥幸心理。警察给你弄一个圈套,马上抓监狱去,马上就可以判你刑,有长期的观点,就真的是守法去做,就是一点一点去弄,不要说一锤子买卖,做了就跑了。   

主持人:非常感谢,下面一个问题提给陈司长,从您对外投资管理层面看,中国企业特别是汽车企业将来“走出去”如何控制风险,请您给我们简单讲一讲。

陈林:中国企业“走出去”大家谈到或者想到的还是风险问题。刚才高总也好,杜总也好,已经讲了很多,我也非常赞成他们的观点。的确我们企业“走出去”所面临的各个国家,国情,民情全都不一样,你绝对不可能,像杜总是奇瑞的国际公司,他不会拿在伊朗的经验放到巴西去。对各国的法律那也是千差万别。所以这方面高总也做了很好的解答。我想从三个角度,从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方面,我们怎么样来防控风险,规避和驾驭风险,这个是我们一定要考虑的。对前期来说,我们要到一个国家要去投资,你不论是整车企业,还是零部件企业,还是服务贸易企业,你首先要了解这个国家,要把法律,民情各方面市场方方面面了解透,工夫要做足。有些企业我也跟他们交流过,他们说我们到哪里去看,这个国家投资不行,哪个国家投资很好,马上就投钱了,这都是不对的。你到这个国家要做好前期工作,大家说吉利并购沃尔沃好像是突发事件,好像吉利捡了大便宜,但实际上吉利前期做了很多的工作。。吉利刚刚在报纸上报道的时候,接到前方发回来的所有的电报,瑞典上上下下,不论是工会也好,政府也好,媒体也好,全都是一片反对声,但后来为什么大家都赞成了呢?因为吉利大概200人的团队在那里做了一年的工作,把工会请到浙江基地给他们介绍吉利的企业文化。各个方面都下足了工夫,另外他们通并购英国的锰铜,也积累了海外并购的经验和做法。应该说他们前期工作做得非常扎实,所以这样他在并购的时候,至少在前期走了很多弯路,当然国内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各个部门,各个方面专家也提了很好的建议。前期论证一定要做足,刚才高总和杜总说的你的前期规划,战略思想也一定要跟你本企业的发展规划,战略衔接一致。说实话我们现在很多汽车企业,不论是汽车还是摩托车,很多都是我们外经部门在做“走出去”的工作,原来作为贸易是可以的,作为资本向外的投资,你就不能仅仅是外经部门,必须规划部门要参与,做好中长期发展规划,把“走出去”作为你企业整体规划的一个部分统筹考虑,统一考虑。这样在规划,当然做规划也不可能是拍脑袋,也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是我们“走出去”今后至少规避风险方面,会做很多的一些工作。

再一个你在建设的时候,前期工作做好了,建设的时候可能还会碰到很多做前期规划,前期论证的时候没有碰到的问题,哪怕有些时候一些小的问题都会使你翻车,这里是驾驭能力风险的问题。这方面我们经验教训也很多了。可以简单举个例子,我们一个项目在津巴布韦,有几个劳动人员吃了几个乌龟,在当地是违法的,那是引起很大的轰动,对整个项目都会欧影响。我们有时候出去的时候,哪怕国内很习惯的一件小事,你在外面由于我们的工作人员没有教育好,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侵犯了当地的利益,或者对当地的民众没有考虑到他们的切身感受,没有使他们在你们项目中认为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对他们的生活带来好处的话,这样都会对我们项目产生颠覆性的作用。所以说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如何来驾驭风险,这里是我们各个企业都应该借鉴的。

项目的运行,我们奇瑞应该说已经碰到了,我知道杜总说的农产品的问题,在哪个国家的确后面的运行,会碰到的问题更多。我们如果是前期工作没有做扎实,对这个国家没有充分的了解,对于它的法律的研究不透的话,我们在后面的运行,虽然说几个亿,十几个亿投下去了,生产能力形成了但是你后期在运行经营过程中,仍然会使你的项目走不下去,这方面的风险,我们觉得好像大家一说起来政策多变,所以各个国家政策多变你要考虑,就跟我们国家一样,我们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实际上也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它所有的政策也好,法律条文也好,都是因为它的发展来考虑。就像巴西,那段时间说你只卖车不行了,你必须当地生产,中国一直是这样,不允许你只卖车,不生产。各个国家的政策一定要研究政策的走向,法律的走向肯定是保护本国利益的。我看高总前端时间有一个采访,说到各国法律,对中国体量大了,“走出去”投资了,还是考虑本国的保护利益,必然是这样,后期投资的时候一定要融合整个社会发展当中,整个法律变化,要能够适应它的变化,要有一个认真的研究,这方面的工作做足了,做好了,你的投资采用下定决心去做。否则的话把钱投进去,赚一笔就走,这是投机心理。我们搞实业的绝对不能有这种投机心理,这种投机心理是不可取的,也不可能在国际市场上站住脚。谢谢!   

主持人:奇瑞在哪些经验教训可以为其他的中国汽车品牌参考?   

杜维强: 第一个规划,先谋后动,确实是有很深刻的教训的。这是一个,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我们进入到市场之前,一定要做足功课,做好功课,这是我们同行一定要切忌的。

第二个刚才两位领导,其实奇瑞已经开始意识到,提到了风险控制。我们现在在海外的活动,向华为学习,一切商务行动首先要合规性,合规不合规可能一票否决了,这也是我们的一些经验。

另外我们还有一个经验,也是教训。如何处理好与合作伙伴的这些关系。因为我们一些国内的领导人习惯中国长期的两位数的往上发展。其实国际市场上很多事情是按照经济规律来做的,它是一个自发的状态。我们的经验你千万要重视,要尊重市场规律,尊重商业规律,不能够逆潮流而动,这是一个。有些时候往往是有一些经济下行的时候,我们每年做规划,有一些做规划的领导就是拍脑袋,大干快上,或者是什么,结果我们会发现,这是奇瑞的一些惨痛的教训。你会发现到最后KPI没有完成,任务没有完成,最重要的人心丢掉了。还有一个尊重合作伙伴,它跟你不是上下级关系,它一定是一个共赢,共生的一个关系。我觉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经验。

另外两个具体业务上,一个在营销上,因为中国企业走到世界上像我们总共才20年的生命,时间非常短,所以我们在营销上,不可能像欧美产品那样大规模进行品牌营销,品牌,所以在营销上,我们的经验教训是一定要有差异化,利用现在的一些先进的一些理念,我们比如说差异化,我们搞体验式营销,搞线上的数字营销,比如说艾美奖(音)我们已经获得了,是营销界的奥斯卡,比如说搞一些大数据的营销,它不是一个捷径,是差异化的一个营销的手段。这样的话可以快速地利用现在的突飞猛进的一些新技术的发展,能够尽快地缩短与一些一百年的老厂的一个距离。这是一个。

最后,一定要记住四个字,一个要品质,因为我们所有的行为,我们所有的成功都是基于我们产品的品质上,我们把品质做好,是对我们的客户负责对我们每一个客户负责。第二个字就是责任。我们一旦在一个国家长期要发展的话,我们一定要记住我们的责任,我们的责任不是光赚钱,不是输出产品。我们一定要记住要回报当地社会,只有这样的话,你才能够长久的生长开花。   

主持人:最后一个问题,问问杨总,在汽车国际化方面,因为最重要的是一些什么样的问题?   

杨波:尤其是在一带一路这块,一个是产政结合,一定要跟着政策走。政策到哪里,你的产业,当然你对市场的分析也很重要,政策的分析非常重要。非洲有中非基金,有中欧基金吗,中美基金吗没有。所以包括产业的扶持,开拓性的政策这方面企业要用心去研究的,这是第一个。

第二产融结合。我们在出口环节要有金融的支持,在终端市场也需要金融支持。一般贸易也好,出口环节也好,有信保,低息贷款等有很多支持,政府做得非常好,在中端环节,尤其汽车这样的产品,包括摩托车,很快时候做按揭,对于中资的金融企业来说,他在国外更多做的是批发业务,包括国内对企业的支持都是批发业务,只是针对企业本身,终端消费做得非常好。在中南美,还有东南亚,这块整个的日资企业做得相对好一些,他们一定有金融做保驾护航,他们对终端产品的支持和消费者的支持是做得非常够的。如果有这方面的政策那是最好的,这样可以让我们的汽车做得更大更多。

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本次环节各位嘉宾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中国汽车的发展如何发挥了优势,更快的在海外市场站稳脚步。中国汽车借势“一带一路”,一定要领悟建成“一带一路”的精神,一定要认真地共商共鉴共享,一定要尊重当地的规律,研究当地的法律,尊重当地的文化,这是我们海外事业根本。中国汽车“走出去”要认真研究利用中国在外的产业园区等平台,抱团出海。同行业行业竞争要有底线,一定要把工夫花在深耕细作上。汽车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给予了太多的厚望,我们汽车从业人员肩负着这一责任与义务,如何把中国汽车产业在世界上做强。今后我们还会汇集社会上的资源,组织更多的研讨和论坛,来为中国汽车海外发展作出我们的建议,今天就到此,谢谢大家的参与!谢谢嘉宾的精彩发言,感谢!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嘉宾审核。

*版权声明:本文为业内专家原创文章,作者本人对文章观点及内容合规性负责。如有疑义或转载需求,请联系作者。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7/06/0703490349370014889C303.shtml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